“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真的是李白的平生之志嗎?

我們需要真情


先看少年時期的李白,““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

少時可見李白便有俠士風氣,但是此時的李白是渴望進入仕途的,並且立命不凡。

上李邕

唐 ·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青年時期的李白由於仕途不順,寄情山水,“事了佛衣去,深藏身與名”便創作於遊齊州之時,光交遊俠。

俠客行

[ 唐·李白 ]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老年的李白,人生失意,但俠氣未減

贈張相鎬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

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

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

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

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縱觀李白一生,和“俠”是分不開的,當然,

這也於當時唐代的遊俠風氣有關。


不下樓主人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俠客行》中。李白這首《俠客行》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講義氣、重承諾的高尚情操。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交書》)。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詩《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最大的願望是從政,而不是作詩。他要做宰相,要做皇帝的輔弼之臣,就會天下太平。他經常行俠仗義,做好事不留名。李白身懷奇才,地方官慕他才華,邀請他做官,而他胸懷大志,拒絕做地方官。他家很富裕,經常濟世扶貧。

綜上,"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李白的生平之志。


松嫩隱士


其實這兩句詩,就是大詩人李白“安社稷,濟蒼生”的補充。

李白生平最崇拜魯仲連,可以說是異代知已。

那麼魯仲連是誰呢?他是戰國末期齊國人,善於雄辯,更濟民於水火。國家有難時,他挺身而出。當國君用千金酬謝魯仲連時,他卻說:“天下傑出之士,在國家有難時必會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若收取報酬,那是生意人做的事情!"說罷,謝絕而去。

這種高風亮節,確實曠世少有。正於李白心格暗合。李白出蜀時,一年揮金三十萬,皆濟落魄公子。還為了朋友殺過歹人,可見他的俠義。

所以說“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