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和張遼你更喜歡誰?

歷史洪流中的小白


我還是比較喜歡張遼張文遠。論起勇武,關二爺更勝文遠一籌,但是文遠可以說是

英雄有用武之地,雖沒有關羽的千里走單騎等那麼傳神,但是也為人津津樂道,戰功赫赫。

追隨明公,位列五子之首

張遼出場也算是蠻早的,最早於公元188年在丁原手下,擔任募兵工作,之後進京後趕上何進被殺,董卓把持朝政,就暫時在朝廷當差,王允連環計後,張遼便跟隨呂布出逃,奇襲兗州,開始了征討生涯,由於跟隨呂布,張遼武藝高強,也有很強的軍事才能,在白門樓本是忠義赴死,怎奈曹操愛才,張遼也願建功立業,便跟隨明公曹操,真正開始了張文遠的傳奇一生。

很快曹操就打響了官渡之戰,張遼開始了火速升遷之路

公元200年,同關羽破白馬,升禆將軍――公元202年,破黎陽袁氏,升中堅將軍――公元205年,大敗遼東公孫度,受曹操禮遇,加封蕩寇將軍――公元206年,平荊州,封都亭候

公元207年,征討烏桓手持曹操持節“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殺單于蹋頓於陣前。於是乎,張遼一躍成為曹操手下大將,累立軍功。一個武人要為國家建功立業,我覺得就是要看軍功如何,功績漂亮,必定也會名垂青史!

威震逍遙津

張遼最出名的,就是合肥之戰。

公元215年,曹操準備打響漢中爭奪戰,調動大軍征討張魯,留給張遼不過七千餘兵士,很快,我們可愛的孫十萬率領十萬大軍壓境,作為三軍主帥,張遼冷靜分析,趁著夜色,募800死士,天亮之時發動奇襲,史書記載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孫權雖有雄才大略,但是上沙場的經驗遠遠不足兄長孫伯符,大驚失色,被張遼殺的七零八落,慌忙逃竄,孫權險些也戰死沙場,多虧甘寧等東吳大將拼死保護。此戰東吳損失慘重,大將陳武、董襲等隕落,十萬將士也都灰頭土臉,戰意全無,逃回東吳。此事之後,合肥一帶張遼之名響徹雲霄,甚至可恫嚇啼哭嬰兒。

曹操聽聞大喜,加封徵東將軍,張遼穩坐合肥,使得孫權在張遼在世不敢再出徵合肥。

加官進爵,病破東吳

公元220年以後,曹丕篡漢,建魏國,張遼封前將軍,都鄉候,並持續屯兵合肥,曹丕贈車與與遼,莫大榮耀。

公元222年,孫權再次興兵,張遼帶兵出戰,孫權立刻魂不附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左右呵斥“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進軍至廣陵,大破呂範,並繳獲大量舟船。不過病情始終惡化,在不久於江都病逝。張遼的存在,為曹操完美守護了東吳一方的進攻 使得曹操安枕無憂的與劉備在西川對線,功不可沒,又大破東吳多次,勇冠三軍,正所謂

英雄有用武之地,實為一將畢生所求!

曹操對於張遼大家讚賞:武力既弘,計略,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可以說,魏國的五子良將,是靠軍功一點點打下來的,文遠位列五子之首,有他的道理,這也是,我喜歡張遼一些的原因吧。

我是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峴批三國


當然是二爺,二爺文武雙全,夜讀春秋、義薄雲天,桃源三義。

二爺受歷代皇帝及萬民的崇拜。

二爺與孔夫子並列為聖(武聖)。

二爺有萬夫莫擋之勇。單刀赴會智勇雙全。

當然二爺也有缺點,人無完人。

張遼一張文遠,他是二爺粉絲。

你說他倆怎麼比都是二爺勝出。


中國麒麟


就關羽和張遼來說,做一個粗略的判斷,則關羽守荊州則失荊州,守徐州則失徐州,在守徐州的時候,關羽兩次丟失城市,第一次,丟給呂布,第二次丟給曹操,在履行軍隊最基本的守土之責上,有非常重大的失敗,在張遼身上,我們看不到重大的失敗,張遼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將領,沒有明顯缺陷,而這就是張遼勝過關羽之處。綜合看來,關羽在野戰能力略勝張遼,在守城方面和團結同僚方面遠遠低於張遼,因此關羽的綜合水準在張遼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