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馬塞爾·普魯斯特寫於《追憶似水年華》

引子

80後的阿萍平時是個喜歡唱歌的人。這天,好不容易輪到自己休假。她邀了自己的閨中密友們一起前去唱K。

幾首暖場歌后,氣氛越來越活躍了。配著桌面上東倒西歪的茶水、瓜子和低度啤酒,大家興致也高昂起來。

“話筒給我,我要唱這個。”“別,這是我的歌!”

看著大家哄搶著“歌權”,阿萍也暗自覺得開心。

“哎,阿萍你還沒唱呢,這可是你的主場啊。來,給你麥!”

阿萍笑笑接過話筒,《同桌的你》、《戀戀風塵》《如果我現在...》,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老歌紛紛傳出。

在場的閨蜜不失時機地鼓掌叫好,補充道:“阿萍,現在都9102年啦,你現在都開始唱這些暴露年齡的歌了呀!”

阿萍心頭一酸,彷彿有什麼東西輕輕的颳了自己的內心。

“是啊,我現在不知不覺之間只喜歡這些老歌了,好像,我和現在這個世界也慢慢產生距離了。

懷舊是什麼?

不如讓我們從一部電影說起。

在伍迪·艾倫導演2011年的電影《午夜巴黎》中,描繪了沉湎於20世紀20年代巴黎黃金時代的美國文學青年歐文·威爾遜的奇妙故事。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電影《午夜巴黎》海報

威爾遜是在好萊塢工作的電影編劇。他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也有一個外人看起來性感美麗的未婚妻。他希望在巴黎這座享有“流動的盛宴”稱號的城市中寫完自己的第一部小說。

然而,對威爾遜來說,他真正理想的工作是做一個文學作家,而不是寫一些“來快錢”的作品。

至於他那美麗的未婚妻伊內茲,倆人幾乎從沒在一個頻道上。伊內茲既不理解威爾遜的文學理想,也對巴黎的古典文化毫無興趣。她更感興趣的其實是傢俱店的促銷消息。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懷著這樣的想法徜徉在午夜巴黎中,威爾遜感受到了對現實的失落和無力。或許是導演想要幫他一把,威爾遜偶然間乘坐上一輛神奇馬車,意外穿越到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黃金時代“。

這裡有作家歐尼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傑拉德,也有詩人葛楚德·史坦因,畫家帕布羅·畢加索。威爾遜為能和他們面對面暢談興奮異常。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更重要的是,威爾遜覺得自己在這裡找到了他的真愛,阿德里亞娜。她在巴黎學習時裝設計,在讀完威爾遜的小說後,覺得自己被他優秀的文字給“勾住”了。而威爾遜自己也發現,”我好像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投機又兩情相悅的女人。“

然而,美好的事情總是無法持續很久。威爾遜發現阿德里亞娜同樣有其沉迷的年代,但卻是“美好時代”(十九世紀末至一戰前)。這和他的想法如出一轍,只不過所處年代不同。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一見鍾情的阿德里亞娜

與此同時,曾在二十一世紀出現過的問題依然出現在這裡。

海明威覺得威爾遜對自己作品無信心;沒有男子氣概,史坦因僅僅給了他一點鼓勵;而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卻只想著他的犀牛。

沒錯,他的處境依然沒有改變。就連原本“傾心於他”的阿德里亞娜也被海明威“勾走了”——他們一起去了乞力馬扎羅山旅行。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回到現實中的威爾遜像是做了一次長夢,他感到如果想要創作出真正有意義的作品,就需要根除那些自以為活在過去會更幸福的幻覺

理想中的生活與夢想,依然要依靠自已一點一點的改變來實現。僅僅沉浸在懷舊中的過去中並不能真的帶來什麼。

懷念那年

你們現在過得怎麼樣?湊合

你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啊?湊合

回到故事中,阿萍依然記得自己第一次親身見證崔健演唱會那人潮鼎沸的場景。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國搖第一人崔健演唱歌曲《一塊紅布》

在那個國搖遍地的年代,年輕時的阿萍也是眾多狂熱“打口青年”中的一員。在大街小巷狂熱收集來的各類“打口CD”是她精神食糧的重要來源。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所謂打口CD,即指已進行損壞處理(用專用機器把光碟切掉一段)的國外音像製品,但依然可以收聽

時過境遷,打口CD慢慢落了灰,阿萍的生活也慢慢變成了日復一日的重複性活動。

時代在變,但阿萍好像有些追不上時代了。

“那些年,我們聽黑豹,聽唐朝,搞樂隊,我們暴躁,我們嘶吼,我們吶喊。如今,我們穿得很正式,擠著地鐵公交,成為最普通的一名上班族,消失在人潮之中。誰不曾無地自容?但讓你無地自容的,只有你自己。”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曾是國搖代表的魔巖三傑

看著一位網友的分享,阿萍感覺越來越消沉抑鬱,好像記憶中的過去總是比現在美好。

懷舊源於何處

研究記載中,懷舊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

在當時的歐洲戰場,瑞士醫生霍夫發現很多士兵普遍產生了很多軀體症狀,包括沒有胃口、噁心、精神萎靡等,這位醫生認為這是一種因為思念故鄉的願望而產生的鄉愁。即英文Nostalgia(希臘文:Nostos返鄉+Algos悲傷)。

經過後續的研究,現在心理學界普遍認為,懷舊是一種跨年齡、跨文化、跨群體的體驗,是我們在懷念過去時的情緒表現

而這種情緒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甚至可以是喜憂參半的。同樣,這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懷舊的人有哪些特徵

懷念某個時代

針對國內的某懷舊心理研究顯示,在懷舊的內容中,排序分別為社會懷舊〉個人懷舊〉家庭懷舊。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所以相比起對個人的獨特經歷和過去的家庭生活,人對過去某個社會時期的懷舊佔比最大。畢竟,在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中,人們對外界的控制力下降,而過去的社會懷舊則可以給人親切、舒適等積極情感。

男VS女,誰更懷舊

無論是在社會懷舊、個人懷舊還是家庭懷舊,

女性的懷舊傾向都明顯高於男性

顯然,男性在情緒穩定性上更強,自身獨立性和適應能力也較強,更容易融入新的生活環境,整體的懷舊情緒沒有那麼強。

與之相對,女性有著更多激情和想象,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會有更多對過往經歷的懷念。自然會有著更強的懷舊情緒。

70、80、90後們的懷舊

在不同年齡段的懷舊程度上,年齡最大的70後最高。

認為過去總比現在好,是一種幻覺嗎?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

懷舊的確沒有特定的年齡,它可以發生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只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表現得越強烈。

而對於經歷過巨大社會變革的70後,由於這種過於強烈的轉變,他們會更傾向轉向過去的記憶,從中尋找支持的力量和前進的動力。

結語

懷舊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出現懷舊情緒。但是,如果過於強烈而且陷入懷舊情緒中比較久,也要注意體察自身的自我現實功能狀態怎麼樣了。

正如《午夜巴黎》中的威爾遜,我們在面對可能不太理想的現實時,長期陷入“對回到過去會更好”這種幻覺中,對自我發展是不太有利的。現實生活的改觀,依然要依靠自己的實際努力。

現實只有一個,祝願你在生活中可以離夢想更近一些

關注艾壹丁心理:專業心理諮詢|諮詢師培養基地丨婚姻家庭教育|EAP員工幫助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