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人體是個完整的、有機聯繫的一統一整體。 在活動之後,身體所產生的疲勞是綜合性的,不僅反映在身體能量物質耗損、生理機能的下降方面,同時也在心理上有一系列反應。 而恢復恰好是疲勞的逆向以應過程,為判斷機體的恢復狀況也應當是全面的、綜合的。判斷機體恢復的狀況,常用觀察法、自我感覺法、動作技能的分析法、生理機能檢查法以及心理機能測定法等。


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一)觀察法

有經驗的體育指導員往往由鍛鍊者的外在表現,即可判斷其恢復狀況。例如,情緒的表現、語言的多少、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皮膚的顏色、出汗的情況、鍛鍊者的眼神、鍛鍊者的面色以及反應能力等。

(二)自我感覺法

鍛鍊者在恢復過程中會感到肌肉的覺重、僵硬、痠疼等感覺逐漸減輕或消失。呼吸急促胸部發悶、甚至頭暈目眩的現象消失。主觀感到從渾身無力的狀況解放出來了,有繼續要求鍛鍊的願望並且其它不適感也已消除。

(三)動作機能的分析法

當人體疲勞時,動作的協調性受到嚴重干擾,動作無力,錯誤增多,動作準確性下降,平衡能力及動作的穩定性都會減弱,而當體力恢復以後,以上現象都會明顯好轉。


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四)生理機能檢查法

人體的機能從疲勞狀態轉為恢復時,各器官系統的生理機能都會顯著好轉,甚至比疲勞前還有所提高。檢查時可採用肌肉力量的測定、呼吸肌耐力的測定(肺活量五次測驗)、心電圖S-T段及T波的恢復、視覺內光臨界頻率閾限值的恢復等指標,此外,通過心血管機能的測定也可判斷身體的恢復程度。

(五)心理機能的測定法

用心理學的方法判斷人體的疲勞及恢復程度,有多種方法。近年來,國內外運動生理學者在確定疲勞及恢復程度時,經常用“主觀體力感覺等級表”來確定機體的恢復水平。其原理正如瑞典生理學家鮑格所說:”在運動時來自肌肉、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各方面的刺激,都會達到大腦,而耐|起大腦感覺系統的應激”。大腦分析綜合了傳入的信息,對其本身工作能力必將做出相應的反應,不論機體感到疲勞或已得到恢復,都會從主觀感覺上做了判斷。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疲勞與恢復的主觀評定,並不是憑空的,而是有著實在的物質基礎的,所以也把這種主觀體力感覺稱為“ 自我內在的呼聲”。


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小腿後側肌肉疼痛

1.小腿後側的肌肉是腓腸肌與比目魚肌,通常運動訓練容易受傷的肌肉是腓腸肌,判定時是以腳踝進行足底收縮動作是否增加疼痛感來判定。

2.運動後出現腓腸肌疼痛的現象,在肌肉拉傷的分級上是最輕微的肌肉傷害,顯示拉傷的狀況還不嚴重,只要適當的按摩與熱療即可。

3.造成訓練後肌肉疼痛的原因,才是必須特別注意的部分。由於比賽已近,增加訓練的強度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增加訓練的內容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

a.增加的訓練量與強度是否太高太快(比如比賽-周前的早晚訓練,可能使肌肉的負擔顯著增加)。

b.訓練後的恢復不足(包括訓練的間隔時間是否充足、有否在訓練前後適當伸展訓練肌肉、訓練後有否進行全身肌肉的放鬆活動、睡前與睡醒後有否進行特定部位[小腿後側的熱療與按摩)


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c.訓練課表有否週期化的安排。以比賽的當天前推,週期化的訓練課表(通常以七天為一個週期,內容包括),可以達成體能巔峰的訓練控制,避免比賽時出現不正常的體能或表現狀況。

d.小腿前後側肌肉肌力的比例是否正常。通常小腿的後側肌肉能比前側強很多,不大容易出現因為肌力比例不正確的肌肉拉傷。所以小腿前方的過度使用傷害比小腿後方的傷害還普遍。

e.跑步的動作是否有太多腳踝的推撐動作,或者腳踝推撐動作的時機太早或太長,增加腳踝足底收縮的負荷,比較容易出現腓腸肌的疲勞。這部分可以進行腳踝足底收縮或直立推登腳踝的重量訓練來增進腓腸肌的肌力。

4.如果,這幾天在練習時出現腓腸肌的疼痛(意思是練習時不是練習後),則應這兩天僅進行伸展操、熱身活動與欄架的基本動作練習(在不出現疼痛的情況下),在適當的休息後,反而可以進行強度更高的訓練。


身體健康自我觀察的幾個方法和幾個關注小腿肌肉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