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人怎樣傳道?《反世俗理解道德經17》

上一篇講人自大夢醒來,就會逐漸影響周圍的人,也就是醒悟的人,慈悲心故,也希望別人醒過來,吃一下小藥丸,會逐漸傳道給其他人。清末王鳳儀老先生悟道之後,很快就去給別人講病,解脫別的痛苦,最後甚至成立遍及東北的組織,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本篇有一個意思,就是講修道之人醒悟後如何勸善、傳道,有什麼樣的原則。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指道、指神、指太上老君。人類之間,差別非常大,有的人信神,有的人根本不信,甚至破口大罵。此句言眾生的根性差別:自太上(神)之下的最近的一類人,只是知道什麼存在,卻不會去求神,因為神不會滿足人物質慾望,也不會為人消災解難,因為災難才成就修道人,所以這一類人只憑自己修而不求,無求而自得,最上等根器。其次一等的人,信神,但是心底總想借助神的幫助,所以喜歡拜神求佛,可能不是完全的交易,但總是有一點,這部分自強不足。再其次的人,信神,但是不修道,因為這類人意志太薄弱,怕苦怕困難,所以敬畏鬼神,不想惹上什麼麻煩,只想過好人類生活。再其次的人就不信神了,反而看信神的很可笑,很愚昧,什麼欺負這些他認為愚昧的人,看到欺負之後,神也沒有懲罰他,就更看不起神了,更不相信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以上這個人類的分別,修道人一定要理解,人信神的成色,就是量子能級一樣,除非意外的功能衝擊,否則是很難逾越的。不能因為自己醒了,就頭腦發熱去和做夢的人說:快醒過來吧,我們都在虛幻的夢裡,不要財寶、女人和子女了,這些都是夢中無常。呵呵,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被其他人打一頓。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那麼怎麼做呢?悠兮其貴言,這是全章之眼,就是隨其自然的勸幾句,對方不信,千萬不要勉強,千萬不用硬來。每個世俗之人都有很強的我執,換句話說,都是嚴重的精神病,哪怕你的話對他好,但是一旦衝擊到他的幻想,他就不幹了,要不怎麼欺騙癌症病人說沒事呢?沒有一個人在指出缺點的時候,會有好心情的,“聞過則喜”,那本身就是修道人,已經是“下知有之”的修道人,這樣的人也不需要你去傳道。所以傳道的事情要隨其自然,老君本人傳道也是如此,遇到關尹子,人合適了,就傳下《道德經》,如果遇不到今天的人還看不到這部道書呢?所以本章卻有特指少見的“太上”一詞,或許老君以身為修道人作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