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東南亞司令部

1943年11月,隨著海軍上將路易斯·蒙巴頓領導的東南亞司令部的成立,英國在遠東的戰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發射3.7英寸榴彈炮,阿基達克山口戰役

東南亞司令部取代了印度司令部,控制了英軍在遠東的行動。在它的領導下,抗日戰爭的前線呈現出新的活力。現在也有了更多的人員、飛機、設備和補給可用。

站穩腳跟

此前,英國軍隊在日軍切斷通信、後勤線路時,撤退到了印度,在雨季期間行動幾乎已經停止。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一支英軍迫擊炮小分隊在行動

現在,政策是在被切斷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依靠空中補給,並在最惡劣的條件下繼續戰鬥,直到困難得到緩解。這一政策在1944年取得了成功。

英帕爾和柯希馬

1944年3月,日本第15軍開始向印度東北邊境推進,以阻止英國進攻緬甸。日本人打算奪取英國在英帕爾的補給基地。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2月,阿基達克通道上的騾子運輸

如果有了英帕爾,日本人就能切斷盟軍對中國的空中補給。這也將為他們提供一個基地,從那裡對印度進行空襲。

近戰

通過空中補給,英國駐軍在激烈的近距離戰鬥中擊退了日軍的進攻,直到救援部隊抵達。在柯希馬(印度遠東北部城市),一支1500人的臨時部隊以駐軍山為中心,依靠著嚴密的防禦工事,頑強的抵抗日軍。英國雜牌軍面對的是15000名久經沙場的日本士兵。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2月,收集飛機投放物資的士兵

敵對雙方人數對比懸殊,柯希馬危如累卵 !

4月5日至18日期間,柯希馬目睹了戰爭中一些最慘烈的近距離戰鬥。

日軍志在必得,進攻非常猛烈,不斷衝鋒,直推進到英軍防線跟前,距離只有30米左右,相當於一個網球場的寬度將雙方隔開。對手的眼睛、鼻子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英國雜牌軍在這樣近的距離和日本人對射了十多天,硬是沒有讓日本人越過防線。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一名受傷的英國士兵正在撤離

當救援部隊最終到達時,防禦範圍已經縮小到幾乎可以拿根長竹子戳對方的肉搏地步了。

增援

儘管有英國增援部隊和補給的到來,戰鬥仍在柯希馬周圍繼續肆虐,直到6月22日,飢餓的日本人開始絕望地撤退。科希馬公路的打通確保了英帕爾的解脫。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柯希馬第25龍騎兵部隊的一輛M3李將軍坦克

日軍損失了6萬多人,緬甸地區軍元氣大傷,此後再無主動攻擊的能力。英帕爾戰役勝利使斯利姆將軍的英第14軍開始重新徵服緬甸有了轉機。

英軍反攻

在防禦戰勝利後,英國人計劃發動新的攻勢,將最後一批日軍從緬甸北部清除,並將他們往南驅趕,直到曼德勒和密提拉。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4年,在英帕爾附近的提迪姆路上遺棄的日軍武器

現在,英第14集團軍部隊在季風中奮戰,通過空中補給渡過欽德溫河。在1944年12月進行了一系列兩棲登陸之後,第15兵團佔領了阿拉坎的阿卡布,而第4兵團和第32兵團在1945年2月贏得了橫跨伊洛瓦底江的橋頭堡。

緬甸戰役勝利

經過激烈的戰鬥,曼德勒和密提拉於1945年3月被佔領。這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靠的是部隊的勇氣和耐力,以及將領的出色指揮。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5年,英軍隊登陸阿基亞布島

往南到仰光的路線已經被打通了。1945年5月初,英第四兵團抵達距離城市只有30英里(48公里)的地方,開始實施海空聯合行動。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5年,緬甸,印度步兵穿過燃燒的村莊前進

緬甸戰役勝利勝利後,英國人開始計劃在馬來亞重新登陸,並重新奪回新加坡。但這些都因1945年8月日本投降而停止了。那裡的日本人躲過一劫。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1945年3月,士兵們在密提拉戰役中

一支被遺忘的軍隊

緬甸戰役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被當時的英國媒體排擠在外,並不為英國國人所熟知,因此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在那裡服役的部隊是“被遺忘的軍隊”。

1500人對抗15000人,對射十多天,英雜牌軍竟打贏了日軍

印度第17師在1945年向仰光挺進期間

緬甸戰役:英軍繳獲的日本旗上寫滿花花綠綠的文字,寫的是什麼?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