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丘逢甲生於1864年,卒於1912年,享年48歲。26歲的他(1889年,25歲時中進士)竟然因為討厭官僚,辭去了工部虞衡司主事一職,理由很無厘頭的親老告歸。他的父親和母親在當時,分別是五十多歲、不到五十,遠遠稱不上“老”。可見其思想比較異類,但丘逢甲的思想卻符合當時臺籍士子的風氣。

臺灣在1885年建省後百業待舉,特別是普遍落後於福建的教育文化業。所以,當時許多不習慣官場陋習的年輕人都辭職回家鄉辦教育了。丘逢甲也不例外。

後來(1904年),丘逢甲也曾經解釋過自己“棄官”的原因。按現代說法就是:清廷內部一二親貴專權,與其在官場渾渾噩噩無所建樹,不如回到家鄉參加建設、為臺灣地區的教育做貢獻。在如何救國問題上,“教育救國”是其一貫思想。

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丘逢甲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回家4年的他就遇到了“甲午戰爭”。上文“三年中秋三種不同心境:丘逢甲在1894到1896”,我們談到丘逢甲在甲午戰中中起兵組建義軍,其後戰敗內渡回到福建。經過兩年的努力,丘逢甲逐漸意識到:依靠百病纏身、封建落後的清朝是無法使臺灣回到母親的懷抱的。因此,他最終信服了推翻清朝的革命派理念。

冷嘲熱諷背後的思維

內渡之後的丘逢甲受到了一些國人的“冷嘲熱諷”,主要就是沒有和手下一些“義軍”首領例如吳湯興、徐驤等人一起戰死沙場。這種狀況與他的詩詞中的“勇敢”背道而馳。其實對於這種問題,我的一貫理解是: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決心自負沙場的話,就不要取笑別人。人家丘逢甲再不濟也是與日軍真刀真槍地打過月餘的。清廷的正規部隊的精銳部分,如果有這個堅持勇氣,甲午戰爭也不會戰敗了。

您如果奮鬥過譏諷無關,如果沒奮鬥過就屬於老鼠笑貓不是虎了。劉永福是無奈內渡,丘逢甲就是膽小怕事兒?這麼評論其實很不厚道。

許多人都說,丘逢甲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其實沒啥有爭議的。之所以出現爭議,主要是三種情況出現:

其一:有些人喜歡強求他人、善待自己,這種人自古中外都不缺乏這類人;

其二:某些人喜歡把同類現象歸結為一種現象,卻不管現象背後有著本質的不同;

其三:少數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將丘逢甲這位歷史名人強加於自己的身上。

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在諸多“冷嘲熱諷”中,除了“言行不一”外,還有“攜款內渡”一說。為此,有人還在丘逢甲死後做對聯諷刺他和唐景崧一樣,五十步笑百步。原來,1895年,唐景崧在日軍進攻錢,就在6月6日北渡了。丘逢甲在7月中下旬北渡後,也遇到過類似情況。

其實,丘逢甲作為“義軍”首領根本接觸不到朝廷的錢款,都需要唐景崧去撥款。而清廷答應撥給唐景崧的款項,也因為“戰事”陷落的速度之快,大部分都沒能成為現實。丘逢甲內渡時的船隻時朋友的船,其金銀細軟有學者稱其“攜款十萬”。

但問題是,丘逢甲攜族屬三四十人內渡泉州,雖然丘家並非大富大貴,但也是並非窮苦之族。所以,攜款十萬是私人還是義軍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誰都說不清。說“侵吞公款”很容易,說話的人似乎不需要證據。

丘逢甲及其家族“散盡家財”組織義軍,1895年3月之前都沒有獲得朝廷認可,義軍經費需要民間捐助。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找到證據根本沒有可能。3月以後,義軍對清軍進行支援,清廷也開始給予義軍軍餉,但問題是錢能否到位?到位多少?誰也找不到物證。因為物證沒有,就全靠人的嘴說,那就四五對陣了。

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說話的嘴,全憑自己的態度。我認為:丘逢甲的貢獻在於自己的筆、自己的知名度,作為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他讓福建、兩廣乃至全國沒有“忘記”,東南曾有一塊故土。

丘逢甲從支持清廷改革變成反對清廷存在的歷程

丘逢甲帶著無奈來到福建,離臺時,丘逢甲指天發誓“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這一時機直到清朝滅亡都沒有實現。1895年“中秋節”後的丘逢甲,歷經維新派、立憲派、革命派三種思想大變化,每次變化的背後都是對清廷的腐朽的失望。

1895年之前,雖然對清廷有很大不滿,但是仍然希求通過內部改革獲得大發展。為此他屬於維新派,主要表現就是愛國(古代沒有國家觀念但卻有朝廷概念)思想、保家衛國思想,希望皇帝向西方進行政治改革,從而達到收復故土的願望。

在1894年之前,丘逢甲對於封建社會的許多制度都有所不滿。雖然他屬於科舉成功者,但卻對科舉很不屑。對於學習之外,丘逢甲非常推崇學生要“學以致用”““關心國事”,其在1900年創辦的嶺東同文學堂更與康有為的萬木草堂、梁啟超和黃遵憲的時務學堂在這方面都非常明顯。

之後的丘逢甲與康梁關係日漸親密,成為維新派的一員。隨著慈禧發動政變,光緒被軟禁,丘逢甲又參與到“北上勤王”的運動中,組織舊部準備北上營救光緒皇帝。然而,現實告訴他絕無可能。

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其後,康梁分道揚鑣,康有為成了保皇派,梁啟超則成立君主立憲派的代表。雖然維新派、立憲派有著繼承關係,但是對皇帝的態度卻大不相同。維新派的皇權類似於日本、德國、沙俄的皇帝;君主立憲派的皇帝則其實更類似英國的皇權。

丘逢甲沒有成為保皇派,就在於他對清廷1894年之前就失望了,1895年更失望了,1898年都快絕望了。他本來希望清廷通過改革獲得自強,如此,收復臺灣就指日可待了。然而,作為“被扔出去的棄子”的一員,他對於清廷的失望和痛恨是其基礎性思維,遇到挫折後自然會更激進一步。但因為自小的教育,他在20世紀前仍沒有認同“革命”派觀點。

其後,義和團運動爆發,又使其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因為曾為“義軍首腦”,他對百姓的樸素情感比較瞭解,對於義和團持有一種“曖昧”態度。由此引起了與黃遵憲的“鬥詩風波”。《庚子條約》簽訂後,丘逢甲日益對清廷不滿。最終走向了“革命”派。

當年,丘逢甲因為討厭清廷的官僚、專制辭職回家。

20世紀的他經過義和團運動後,看到清廷對義和團從“利用”到“剿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作為,就和當年對待“義軍”一樣。這樣如此自私自利的朝廷,保他何用!為此,他開始認同孫中山為首的“革命”理念,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丘逢甲的憤怒: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是他在1895年,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出賣中國臺灣省的時候,表面上說的是李鴻章你是有權把臺灣割讓出去,實際上今天看來,李鴻章哪裡有那樣的權力,“宰相”更多的就是清廷特別是慈禧這位清廷的主宰者。“孤臣”表面上指代的是丘逢甲自己,實際上今天看來,丘逢甲哪裡有那樣的力量,“孤臣”更多的是指代不屈的愛國志士。

丘逢甲從清朝的臣走向清朝的推翻者,這個變化是很大的,其內心有過很多痛苦與折磨。下文我們就通過他的詩詞來展現這種變化的過程。

三年中秋三種不同心境:丘逢甲在1894到1896

李鴻章說:賢弟,別給我做師爺了,當我的女婿吧

李鴻章與盛宣懷的矛盾在何處?以官家還是自家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