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最大問題在哪裡:輕視法治,重視人治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似乎只有更早的堯舜禹和文王、周公能與之相比。

遺憾的是,孔子的想法過於簡單,也過於理想,他始終把治國安邦的理想定位在上層統治者的品德上面。


孔子思想的最大問題在哪裡:輕視法治,重視人治

在他看來,只要上層統治者率先垂範,自覺自律,下層的老百姓自然跟從,國家就可以太平安好。這種治國理念未免太簡單了。

孔子說:上者好禮,則民易使也。他還說,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的意思是說,首先統治者要率先垂範,潔身自好,底下的老百姓才會跟從,聽從指使。

他還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之於風,必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上層統治者的品德就像大風,下層草民的品德就像草,只要草遇到大風,必然撲倒和順從。

果真是這樣的邏輯嗎?歷史上的事實是這樣嗎?

如果看看春秋、戰國以及以後時代的中國歷史,再結合《論語》中的一說法,就可以看出,要求古代統治者像聖人堯舜禹那樣,既剋制慾望,又克勤奉公,全心為民,這就是一種奢望,或者是一種夢想,是很難真正實現的。


孔子思想的最大問題在哪裡:輕視法治,重視人治

根據《論語》的說法,在孔子眼中,似乎除了古代堯舜禹、文武周公或周天子以外,此後的古代帝王就再也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了。這就是古代的歷史事實。

比如《論語》中提到的魯哀公、齊景公、衛靈公等一些君侯,都是一些扶不起的阿斗,不成體統。他們要麼個性軟弱,如魯哀公,要麼蒼老不堪,像齊景公,要麼不走正道,像衛靈公。

其實孔子最嫌棄的是像衛靈公那樣的君侯,因為衛靈公竟然對祭祀之禮不感興趣,反而對軍事感興趣,在孔子看來,這是不走正道,是不會成功的。

孔子的最大問題在於,他把包括統治者在內的人們的心性看得太單純,太美好了:似乎每個人都願意修身養性,都願意成為正人君子,甚至能夠成為聖人!

這是一種美好的理想,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且不說草民百姓很難修普遍修成為聖人,就是那些身邊居高位的“士”——文化知識分子也很難普遍修成正果——成為真正的君子或聖人。


孔子思想的最大問題在哪裡:輕視法治,重視人治

原因很簡單,個人畢竟不是神靈或神仙,都食人間煙火,都有七情六慾,最起碼也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比如古往今來,能夠成為像堯舜禹湯那樣大公無私的聖者能有幾人?

有人說,古代不是有像李世民那樣的賢君嗎?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早期治世的李世民還算勤政愛民,但到中年以後,李世民還是走向了古代皇帝的老路——荒淫腐化,拼命享樂,不顧其他。

固執的孔子始終認為,只要一個人堅守禮法,遵守正道,修身自持,都可能成為君子,甚至聖人。這是一種單純和幼稚的想法。


孔子思想的最大問題在哪裡:輕視法治,重視人治

古印度的佛教認為,人的生命充滿苦難,因為人性是自私的,人人都有執著之心——執著自己的慾望和貪求!所以佛家主張超出生死輪迴,追求精神涅槃。

西方的基督教也認為,人性天生醜惡,不能放任自流,唯有藉助上帝的恩典,個人才能獲救。這是基督教形態的共識。所以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重視法治,強調以法律的力量約束人性的魔鬼。這也是現代文明的特點之一。

孔子的最大問題在於,他過於輕視法治,過於重視人治,太相信人性的自覺能力和自律力,這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法,不符合人性的實際。就這一點而言,孔子思想不符合現代文明的發展要求,也不是現代法治社會的追求和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