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梨園群星匯聚上海大世界--人民網娛樂頻道--人民網

瀋陽 攝 主辦方供圖

作為2020大世界“鬧傳統”系列活動暨第三屆長三角非遺節重頭演出,《九州百戲·梨園群星鬧九州》全國戲曲展演,10月6日下午在大世界中心舞臺上演,這場演出也是2020上海廣播節系列活動之一。上海戲曲廣播總監張源表示,“長假來大世界的觀眾多,主辦方特意挑選平時難得一見的劇種、劇目。”

河南曲劇名家劉豔麗演出後當晚就要飛回河南繼續劇團長劇演出,“來上海前,我早聽說過上海大世界大名。這裡有上百年曆史,前輩們過去跑碼頭必須在大世界亮絕活。今天我特別高興,這樣的演出是頭一次,讓上海觀眾看到河南曲劇風采。”

瀋陽 攝 主辦方供圖

來自陝西的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侯紅琴一週前剛在上海摘取白玉蘭戲劇藝術表演獎,她和劉豔麗一樣,劇團國慶長假都在演出,“我們演《火焰駒》《三滴血》《秦豫情》三出大戲,剛剛家人打電話來問票,已經都賣完了。”侯紅琴表示,由於疫情,演員們相隔好久才見觀眾,都格外興奮,“原本演出以本地觀眾為主,長假來的是全國各地的觀眾,我們卯足勁。”

侯紅琴曾參觀大世界,從遊客變成演員,“上海觀眾包容熱情,看戲不分地域,只要有水平,就能夠接受。這次我們的節目展示秦腔在粗獷豪放外的柔美一面。”北京曲劇團名家顧伯嶽則表示,節目以前輩絕技為基礎挖掘傳統,把北京風俗語言帶給上海觀眾。

創辦於2014年的《九州百戲》戲曲綜合推廣項目,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戲劇曲藝廣播打造,以線上精品節目、線下大型演出相結合的多樣表現形式,向戲迷、聽眾介紹來自各地的戲曲劇種和曲藝品種。其中一年一度的戲曲盛典,聯合全國戲曲廣播聯盟臺資源,每年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主題展演。近年來,《九州百戲》項目與大世界系列非遺展示活動深度合作,繼去年成功舉辦了《盛世華章·全國戲曲經典名段演唱會》後,今年的展演與大世界“鬧傳統”系列活動緊密結合,整臺演出圍繞一個“鬧”字展開,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名家在大世界中心舞臺上,為觀眾呈現了一臺熱鬧非凡的主題戲曲演出。

演出節目分別來自北京、天津、陝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及上海,既有黃梅戲、滬劇、錫劇、秦腔、粵劇等大劇種的精彩演繹,又有上海觀眾很少能看到的河南曲劇、琴腔數子等,所有節目都離不開一個“鬧”字主題,有的甚至是民俗非遺的直接演繹,在整個“鬧傳統”活動中可謂畫龍點睛。

瀋陽 攝 主辦方供圖

黃梅戲經典傳統小戲《夫妻觀燈》又叫“鬧花燈”,在黃梅戲中歷來有著“天天打豬草,夜夜鬧花燈”的說法,意為經典小戲久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鬧花燈”通過小兩口觀燈,對唱燈歌,把歷史故事,傳說典故,簡約流暢地講述了出來。

哪吒故事近年來在大銀幕上多次出現,哪吒鬧海故事家喻戶曉,來自天津的快板書藝術家王文水是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他鏗鏘擊節演唱《哪吒鬧海》,重溫“魔童”大鬧東海的故事。

提起猴戲,人們一定先想到京劇、紹劇,但這次展演上,來自浙江的古老劇種婺劇帶來了一出熱鬧非凡的《金猴鬧春》,整個舞臺瞬時被美猴王和小猴們“佔據”,他們輾轉騰挪好不熱鬧。節目融合寶劍入鞘、耍棍、轉刀等婺劇猴戲的很多高難度動作,是婺劇武戲的經典片段。

來自廣東的粵劇名家姚豔和吳東夢,用絲絲入扣的“紅腔”帶來粵劇經典劇目《焚香記》中的“打神鬧廟”。秦腔是陝西的大劇種,而琴腔卻是北京地區的稀有曲藝品種,在這次演出中,他們都將展現在觀眾面前,侯紅琴和優秀青年演員杜玲敏帶來傳統秦腔《火焰駒·表花》的經典片段,顧伯嶽演唱的琴腔數子《兩口子鬧毛包》,語言通俗,別開生面,為上海觀眾展示了充滿著老北京民俗風味獨特演唱。

無論是聞廣藝術團可愛的小朋友們開場節目滬劇表演唱《過節了》,還是來自文慧滬劇團六位演員聯袂獻上的傳統劇目《庵堂相會·看龍舟》,透出濃濃民俗節慶氣氛的同時,也為第三屆長三角非遺節點題。(諸葛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