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1217年[1],武義縣城北隅花園旁的一座宅院裡響起了嘹亮的啼哭聲,一個男嬰呱呱墜地。

父親徐煥按捺著為人父的激動心情,看著這個新降生的兒子,他感到家族的道德傳統後繼有人了,於是,將兒子命名為道隆。

武義徐家是書香門第,重教崇文。在徐道隆出生三年後的嘉定庚辰年(1220),徐煥榮登科榜,給家族帶來了榮耀。此後,徐煥宦遊多年,先後任晉陵知縣、鎮江通判、太學博士、司農寺丞、南雄知府。雖然父親和徐道隆離多聚少,但他對這個天資聰穎的兒子的教導卻從不放鬆,時時來信敦促留在家鄉的徐道隆要砥礪勤奮,讀書上進,以古聖賢為楷模。

於是,北隅花園內,人們總能聽到琅琅讀書聲。無論是春和景明、百花開放,還是秋風蕭瑟、萬木凋零,總有一個少年,發奮苦讀,寒暑不輟。當小夥伴們喊他去花園裡賞花玩耍時,他卻說:“桃李繁華,不值得欽慕,唯有古柏,歷經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我立志要像松柏一樣,持之以恆。”就這樣,少年徐道隆立下了松柏之志。

寶祐二年(1254),徐道隆通過了世賞銓試,邁入官場。很快,學識和能力使他嶄露頭角。開慶元年(1259)二月,同為金華老鄉的馬光祖再任建康知府,並同時擔任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在這次任職時,特意將徐道隆招至自己帳下,任主管機宜文字,可知馬光祖對於徐道隆非常熟悉,也非常瞭解他的才能。[2]而徐道隆在任上,也多次參謀籌劃,竭智盡忠。在《宋史·馬光祖傳》的記載中,馬光祖在此次建康知府任上建樹良多,“寬養民力,興廢起壞,知無不為,蠲除前政逋負錢百餘萬緡,魚利稅課悉罷減予民。……建平糴倉,貯米十五萬石,又為庫貯糴本二百餘萬緡,補其折閱,發糴常減於市價,以利小民。修飭武備,防拓要害,邊賴以安”,這其中少不了徐道隆的一份功勞,特別是遊建軍新寨是徐道隆負責建設的,此寨於建康防守甚是重要,徐道隆為之盡心盡力。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嘉慶刻本《景定建康志》所載建遊擊軍新寨事

除了裨益民生之外,馬光祖還重視文教,徐道隆亦贊畫其中。馬光祖在府學之東、明道書院之西的青溪之畔建一先賢堂,祠奉建康歷史上的歷代先賢,以先賢之事蹟砥礪學子百姓。先賢祠落成後,明道書院山長周應合撰《青溪先賢堂記》,而善書法的徐道隆則為之篆額。先賢祠後成為建康一景,徐道隆的額篆想必曾為不少學子所觀摩。

由於在建康任上的政績,馬光祖於景定二年(1261)十二月升遷。由於機宜文字官與帥臣的緊密關係,帥臣離任後,機宜文字官也一般會跟隨罷任。此後幾年間,徐道隆又曾擔任過廣西潭州判官,但是具體上任年底啊,已不可考。在出任此官之前,究竟官何職,亦不可知。至鹹淳(1265—1274)中,徐道隆又暫任全州知州。鹹淳九年(1273)四月,汪立信任京湖安撫制置使、湖廣總領,坐鎮湖廣,而徐道隆則在其麾下任宣撫參議官。就在兩個月前,襄陽在被圍攻六年後淪於元軍之手,湖廣門戶洞開,局勢十分危急。徐道隆此時赴湖廣,是受命於危難之際,本想有一番振作。但遺憾的是,當時朝廷賈似道當道,汪立信上書言對策,卻遭到賈似道嫉恨,無法施展。不久,汪立信被調離湖廣,徐道隆和賓客數十人也離開了江陵。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馬光祖判案,見馬太師廟壁畫

德祐元年(1275),南宋王朝已勢如累卵,橫掃歐亞大陸的元軍洶洶南下,不少官員望風投降。甚至一些官員在元軍還在一百里外時,便前去請降。南宋土崩瓦解,似乎已成定局。

至十一月,元丞相伯顏發起了浩大攻勢,大軍兵分三路南下,目標是南宋都城臨安,其中右路軍由參政阿剌罕率領,自建康出四安,意在奪取臨安西北方的獨松嶺,獨松嶺前的安吉州成為拱衛京畿的重要城塞。值此危難之際,人心惶惶。朝廷考慮到,安吉州知州趙良淳一介文官,勢單力薄,而安吉州地位重要,非智勇兼備者難以守禦。於是,徐道隆臨危受命,作為浙西提點刑獄前往安吉州輔佐知州趙良淳抗敵。


徐道隆帶領三百親從兵,一到安吉州,就發現此地已混亂不堪。因為文天祥棄守平江,潰逃的士卒闖入浙西,四出剽掠,為害一方。在大敵來臨之前,必須先穩定己方陣線。朝廷降旨讓徐道隆處置。徐道隆雷厲風行,斬殺了為首作亂者,安定了局面,同時加固城防,以御強敵。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文天祥畫像

十一月,阿剌罕軍攻佔了獨松關。十二月,阿剌罕會同降將范文虎,浩浩蕩蕩地逼近安吉州,勢如破竹。望見元軍氣勢,有一位姓牛的監軍甚至悄悄逃跑了。而徐道隆和趙良淳卻毫不畏懼,決心與元軍一戰。

鑑於之前的州府紛紛投降,面對安吉州,阿剌罕也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令降將范文虎、程鵬飛、管景模等寫信,派人前去招降。但徐道隆、趙良淳焚燒書信,斬殺來使,顯示要與元軍拼死一戰的決心。

阿剌罕見招降不成,便揮師攻城。一時間,安吉州城下,元軍旌旗蔽日,軍威如虎。徐道隆面對的可是打遍亞洲無敵手的蒙古雄師,之前,金、西夏、花剌子模、阿拉伯等王國紛紛被其踏破,而據守著小小的安吉州,徐道隆卻毫不畏懼。他和趙良淳商議:“我先出東門應戰,你見形勢有利,便出西門助戰。我軍以一當百,一鼓作氣,一定能獲得勝利!”

於是,一身膽氣的徐道隆打開城門,領兵應戰,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士氣大振。元軍沒想到在小小城池竟然還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大驚失色,棄甲曳兵而走,被徐道隆率兵追殺到十餘里外方才逃脫。

經此一役,元軍對安吉州心有餘悸,於是便將進攻重心放到中路,大軍一路攻城略地,進逼臨安北邊的皋亭山。朝廷緊急召徐道隆回師勤王。此時,徐道隆有些猶豫,安吉州的局勢剛剛好轉,若鞏固防守,可與臨安成掎角之勢。一旦回師,元軍反撲而來,恐怕安吉州就要守不住了。可朝廷催促得緊,徐道隆只好奉旨領兵回京增援。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南宋都城杭州西北方重要關隘——獨松關

果然,徐道隆離開沒多久,元軍又捲土重來,攻打安吉州的東西兩門。趙良淳率軍守城,一刻不敢放鬆,甚至晚上都睡在城牆上的草棚裡。但不幸的是,城中輔佐趙良淳的吳國定竟然打開南門投降,一時間,元軍如潮水般湧進城來,宋軍皆號泣著四散而去。趙良淳見大勢已去,回到府邸,投繯而死。在留給兒子趙友伯的遺言中,他寫道:“寧為趙氏鬼,不作他國臣。行年五十三,守土而死節,尚復奚憾!諸子幸而生者勉旃忠孝。”

而這廂,徐道隆率軍在趕往臨安的路上。當時,從安吉州到臨安的水陸兩路皆有元軍屯駐,道路阻絕,因此徐道隆決定由太湖經武康、臨安縣,前往勤王。於是,他乘船出臨湖門,停泊在宋村。不久,他聽聞了趙良淳自縊而死的消息,感嘆良久。德祐元年的除夕夜,徐道隆是在寒冷的湖上行軍中度過的。太湖遼闊,湖中寒光數點,彷彿南宋的命運一般,飄搖不定。

第二天,是德祐二年的正月初一,陰霾的天空中竟然飄起雪來。忽然,徐道隆身後出現了數十艘船艦,並漸漸逼近,那是追逐而來的元軍。徐道隆明白,最後的時刻來臨了。

徐道隆和他從江陵帶回的親從軍三百人與元軍在水上展開了殊死的決戰,箭射盡了,敵艦靠近了,就舉槊而戰,槊折盡了,就肉搏而戰,最後,三百人盡皆戰死,徐道隆之子徐載孫投水而亡,徐道隆也被元軍所執。

元軍士兵脫掉徐道隆的官服,逼迫他投降,表示:如果徐道隆投降,就讓他跟船回城;不降,就把他扔進湖裡。而此時的徐道隆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回答道:“寧可不降投水,決不投降還城。”之後,他趁守備鬆懈時,跳入太湖,元軍還令左右挽弓射擊水面。就此,徐道隆壯烈殉國。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南宋兩浙路及江南東路地圖

徐道隆捐軀後,有士兵逃脫回京,向朝廷彙報了徐道隆等人的悲壯事蹟,滿朝皆為他的忠勇而感動。於是朝廷下令褒獎,追贈官職,賜予他“文忠”的諡號,並且要在安吉州為其立廟,恩蔭其子孫。只是三日之後,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滅亡。

徐道隆的身後事,因時處亡國亂世,因而有些晦澀不清了。據《雙柏徐宗譜》載,因他屍身不全,朝廷特賜金頭,靈柩歸葬武義,曾厝於北隅花園,後在溪裡、溪南、雙坑、致墈、燕山、公山、西鄉等處皆有其冢。又《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九載:“宋提點浙西刑獄諡文忠徐道隆墓,《武義縣誌》:在花園廟左。”而在徐道隆曾經守衛過的安吉,也有關於徐道隆墓的記載。乾隆《安吉縣誌》卷六雲:“參軍徐道隆墓在銅山鄉。案《宋史》本傳,道隆,武義人……其子孫分居安吉,世系歷歷可考。據徐氏呈,稱墓在銅山鄉魯家溪,有三冢。予親至其地查驗。中一冢其形微大,旁列二冢。史稱與其子同死,或者合葬於此。想當時兵燹之餘,草率營葬,故無神道碑碣。今既補載,附錄其事以備考核雲。”徐道隆真身究竟葬於何處,恐怕將是個永遠的謎了。

徐道隆:一位才能氣節可與文天祥比肩的抗元英烈

徐道隆像(《安吉徐氏宗譜》載)

徐道隆死後,朝廷曾下令要在安吉立廟,因國亡未行。在武義,徐道隆的後裔在北隅花園中立廟祭祀先祖。因徐道隆夫人曾插柏樹成活,雙柏蒼鬱,故徐道隆後裔被稱為“雙柏徐”,這座祠堂也被稱為“雙柏徐祠”,《武川備考》卷五《群祀考中》記載:“雙柏徐祠,在北隅二巷,始祖宋司農寺丞南雄守煥,子道隆,浙西提點刑獄,諡文忠。”北隅二巷,即今花園殿巷。

如今,北隅花園幾經變遷,成為壺山廣場,在人來人往的熙熙攘攘中,那悠遠的讀書聲似乎還在迴響。


附:

浙西提刑徐公道隆湖守趙公良淳

元 劉麟瑞

太湖殺氣貫天章,貔虎如雲壓古杭。

羽檄星馳徵魏闕,牙檣風逆急勤王。

軍摧鋒鏑鬼猶厲,將躍波濤骨亦香。

更有湖州賢太守,細君同壽碧蘭堂。

[1] 徐道隆生年,史無明確記載。按其婿胡長孺所撰《陳孝子傳》,提到徐道隆母親是杭州人,在生下徐道隆後離去。徐道隆長大之後四處尋找她而不得,於是打算從六十歲開始為母親服齊衰三年,而徐道隆就是在六十歲這年的元日殉國,時為德祐二年(1276)年,故推斷徐道隆生年為1217年。

[2] 宋代實行以文御武的政策,文臣不一定都熟知軍事。而機宜文字官,則是對於這個政策的補充。文官上任作為軍事統帥時,可以自行任用熟知軍事的人為機宜文字,參與機密事宜。機宜文字官中,書寫機宜文字多由帥臣子弟擔任,而主管機宜文字,在任職之前,與帥臣間也必定相當熟悉。參《北宋機宜文字官初探》。


參考資料:

宋史

景定建康志

鹹淳重修毗陵志

昭忠錄

元詩選

至順鎮江志

嘉靖南雄府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