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故事

原創首發/滴水生根

文哲村是個很小的自然村,由二十六戶一百二十餘人組成,又名下樺林村,位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地帶……

文哲村是甘南第一村——香告行政村的七個自然村之一,隸屬夏河縣曲奧鄉,明朝時期的土門關就在眼前,位於香告村地界……

文哲村,有農、有牧、有林,宜遊宜居……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三指樹”

古老的蒼樹舉起“三指”,象徵佛法僧“三保佑”,這是文哲村的人們對一棵樹的寄語。或許,一棵樹悄然不知,但這是一種心靈的期待……

“ 三指樹”生長的地方當地藏語方言叫“尼哈”,實為文哲村背靠的峰頂。尼哈背靠更高的山峰,從南到北猶如展開的扇形,依次為瑟朵崗、達熱崗、達白牧和黃格爾崗。尼哈山峰朝東延伸的脈絡,緩緩舒展在仁噶瑪村與文哲村之間,與大夏河的西岸相連,彷彿是蔥鬱盛綠的“扇柄”,撥動著峰巒疊嶂的“大扇”。“扇柄”上那固定點,恰好是位於仁噶瑪村的與日月星河同輝映照的嶄新白塔。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仁噶瑪村,又名太陽溝村。每當晨曦來臨,金色的陽光總比周邊其它村更早地普照在太陽溝的塔尖、屋頂、院落、樹梢和草叢……智者這一文化群體站在白塔所在的位置,視野穿越大夏河谷,太陽溝面對一條相對遼遠的寬谷和山巒連綿的豁口。太陽公正無邪,只要沒有阻礙,總是燦爛著笑容撲面而來。既使有了阻礙,它也把阻礙照得通亮!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太陽溝面對的那一豁口,連著河岸的草坡叫“坤德塘”,連著山脈的溝叫“坤德隆瓦”,都是當地藏語方言,“塘”為平川,“隆瓦”為溝,“坤德”便是這一片地方之名。

二零一八年六月十六日的這一天,文哲村迎來了一夥特別的客人。他們是環境資源和水文地質方面的頂級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義務為文哲村的產業發展現場“把脈”。這是何等的高尚之舉呀!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天然“迎客門”

一種風格使人敬仰,一種風格讓人值得學習。剛到文哲村,匆匆兩口清茶,各位專家就分工上山了……

山峰陡峭,卻滿目蔥綠,坡雖陡但不感覺爬山的吃力,或許正因為方園幾十裡的滿目蔥綠形成了天然氧吧!

文哲村民居最高處的邊緣連著一片寬廣的草坡,花草盛開著深情的容顏迎賓著尊貴的客人……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草坡與闊葉林映輝著清澈的藍天,幾棵粗壯的古樹,在坡的一邊、林的邊緣盎然矗立。就在這片林緣的草坡,在草叢中找到三處開挖的痕跡,村民回答專家“這是現在村上飲用水的源頭”。爬到坡的頂頭俯瞰,三處開挖點就在一條軸線上,已被綠草淹沒,不細心去看隱約難辨。

坡的頂頭已經是林緣,樹叢中黑色的泥土溼漉漉一片又一片,似水在流,村民說“這個地方叫切澤合囊,意思就是冒水的地方”。話語間三棵古樹並排交錯,彷彿臂膀相連,村民又說“這就是我們文哲村天然的迎客門,歡迎你們的到來”。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喜悅間我們就走過了“迎客門”。再爬上兩步,回頭舉起手機拍拍照,畫面真是一個天然的“迎客門”,在綠色蔥鬱中閃爍著正午的陽光……

林蔭道上枝繁葉茂,草叢中、樹梢間盛開著不知名的各色小花。不一會兒,翻過山的脊樑,眼前又是一片谷地,一片很小的草坡。這裡地名“德西科”。“德西”為樺林,“科”為溝,連起來意為“樺林溝”。問隨行的村民,又說“這座山的另一側也有叫德西科的地方”。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這時一種恍然大悟油然而生。文哲村又名下樺林村,緊連的黃格爾村又名中樺林村。與黃格爾村相連的蘆瑪村,又名上樺林村。“樺林”之地名,便淵源在樹林叢中。如今不見樺樹之林,但一種記憶,用地名在傳承……

上中下樺林村,還有一個整體的地名,叫“仁貢瑪”。相傳很早以前是一個自然村,當時有五十戶,都叫“仁貢瑪”。這地名與叫“仁噶瑪”的太陽溝村相對應。“貢瑪”意為上,“噶嗎”意為下,兩個地方正好在尼哈山峰餘脈的上下兩側。在雪域高原這個寵大的文化群系中,這樣的地名多處可見,猶如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上游下游……舉首望去,地名、語音、服飾,便是智者這一文化群體活靈活現的化石。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牧場城堡”

從“德西科”繼續登高,便是古樹與土牆林立的斜坡臺地。這是尼哈峰頂的次級平臺,遺蹟便是夕日的牧場,大家戲言“這是牧場城堡”。其實,穿梭那久遠的時空我們深情瞭望,這裡又何嘗不是生命哺育的城堡呢!吼一聲“生命城堡”,迴音繚繞,從心走向遼遠……

尼哈峰頂就在眼前,“三指”樹向我們揮手,又彷彿祈禱著心靈。陽光在樹頂閃爍,那是最燦爛的一束!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站在尼哈的巔峰,一切都在眼底。大夏河床、高速之路、山的脊樑,還有滿目的峰巒蔥綠,看見與看不見的眾生在那裡歡樂……

回來的路上,剛過“切澤合囊”就一是岔路口,既可原路返回,亦可經過叫隆吾讓德的地方,走一條林蔭小道……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祖樹”

說起這棵蒼樹,去問村民,總是一句話:“小時候就有。”不僅孩童如此這般回答,八九十歲的耋耋老人也毫不猶豫!大家都認為這是一棵“祖樹”,傳說沒有村之前它就有了……

於是,一種興致油然而生,同行的專家們紛紛出謀劃策……一致認為邀請省內農學、林學的頂級專家現場勘驗,及早採取保護措施,讓古樹蒼老輝煌,成為歲月時空的見證!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這棵樹,位於文哲村的中央,上下左右都是民宅。它舉起村民祈福的獵獵經幡,寬廣的枝葉面向遼遠無極的宇宙,不曾停頓生命的成長……它的蔥鬱,它的挺拔就是文哲村。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文哲村的“青稞酒+溫泉藏藥浴”

土門關青稞酒廠就位於文哲村。酒廠依山而居,與山之茂盛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山的一邊,當地藏語方言有個叫“切貢科”的地方。““切”為水,“貢”為源,“科”為所在地,連起來便是“泉水所在地”。如今泉源乾涸多年,但細心的專家們還是踏步樹叢,儘管不見泉水,然而植被顯然比周邊茂盛。正當這時,村裡的一位七十餘歲老者至此,他說:“小時候全村人喝的都是這個泉水,冬天也不結冰。坡上還有一條背水之路,我們叫切連同貢……”當問起水源之乾涸,老者講起一個傳說:“有一次,村裡一個女的背水時,在泉眼洗頭髮,後來就幹了……”這時專家欣然決定深挖三至五米,每半米取土樣做化驗……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與乾涸的泉源垂直而上的山峰便是尼哈,與泉源幾乎就在一條軸線上的便是“德西科”。如今不見“德西科”的樺樹林,也不見“切貢科”不曾結冰的噴湧泉眼……想象樺樹與泉水曾是何等的蔥鬱、何等的清凌!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那種清凌凌、亮閃閃,便是專家此行所尋……

一個整天下來,專家們開始“把脈會診”了——有三個水系,水源充沛,可發掘“淺層地溫能”……

彩霞滿天,文哲人、土門關、甘南第一村——香告村的又一夙願、又一夢想開始啟程……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那位老者,又舉起純潔的青稞酒,面對尊貴的客人,彷彿又要吟唱古老的酒歌,又轉瞬娓娓道來:“看來讓客人喝青稞酒、泡溫泉還真有希望……”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一個希望就是一個願景。這一願景未來將是這樣一個場景:遊客一家在篩子中篩選青稞,將優質青稞用大鍋煮起來,再把它攤涼到一定溫度時灑粬子攪勻,然後裝進發酵缸、寫上年月日、親手封存起來……約摸六十天發酵已好,再來親自參與蒸餾酒。酒餾出來了,再把它灌之窖藏酒缸,窖藏在山洞或地窖,再寫上“婚慶酒”或“金婚酒”、“銀婚酒”之類,鄭重地寫上姓名和日期封存起來……可以窖藏一年兩年、五年十年,隨遊客需求。這便是青稞酒體驗遊。在這一來回走動中,遊客自然要吃住,自然還要體驗消費……溫泉藏藥浴又成為特色項目。“青稞酒+溫泉藏藥浴”便成為“特中之特”了!這便是此行專家的終極目標,便是文哲村的願景和希翼……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老者的話音未落,一種歌聲隱約,卻清晰入耳……

這歌聲源自“青藏第一關,甘南第一村”——香告村委會村民文化廣場,源自於村黨群陣地那巨大的現代化的LED顯示屏……

2018.6.16於土門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九色甘南拉卜楞,全域旅遊在心靈“四季甘南”一零二:世界藏學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