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農村黨組織領導機制 提升新時代社區治理水平

創新農村黨組織領導機制 提升新時代社區治理水平

作為“萊西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萊西市以創建全省、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為目標,創新黨組織領導,推進基層民主協商,推動社區治理由“村民自治”為主向“多元共治”轉變,不斷推動“萊西經驗”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堅持黨建引領

確保社區治理始終保持正確方向

強化黨的組織引領。優化黨組織設置。搶抓機遇全面優化農村基層組織體系,構建“鎮黨委——新村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選拔1732名黨員幹部充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班子,公開遴選30名村黨組織書記、選派55名專業黨建工作者到村任職,為開展社區治理打下堅強的組織基礎。優化自治組織結構。黨員通過法定程序成為村民代表,進入村委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積極引導將有能力、有素質的村委會成員、村民代表發展成為黨員,使村黨組織和黨員最大程度融入社區治理體系,從結構設置上實現黨對社區治理的核心領導。

強化黨的能力引領。在村級民主選舉中,建立了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資格市、鎮兩級聯審和其他組織成員鎮級審查制度,真正做到把“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的人選進村民委員會和其他村民自治組織。對不服從黨組織領導、違反法律法規、履職不到位、群眾反映強烈的村民委員會成員,通過罷免、勸退等辦法離開村幹部隊伍,暢通了村自治組織成員任職出口,建立起民主選舉的閉環系統,保證了社區治理隊伍的純潔性。針對村莊結構優化調整後新村黨員數量較多、議事決策難以組織的問題,制定出臺《萊西市新村黨員議事代表制度》,在全國首創新村黨員議事代表制度,按照新村黨員總數的20-30%比例確定代表名額,確保新村高效運轉,提升了新村治理能力。

強化黨的機制引領。完善議事決策主導規則。全面落實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共同組成和參與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明確凡是村內重要事項,均先召開村黨組織會議或黨員會議,再由村黨組織書記牽頭召開村民代表會、村委會或三方聯席會議確定方案,確保村黨組織在村莊重大議題提出和決策上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監督管理把正方向。建立起“監督——彙報”雙向機制,注重加強對村委會開展工作的監督管理,明確村黨組織有權對村委會的工作進行監督,提出改進意見。同時,村委會在村黨組織領導下,落實上級有關要求和村民代表會決議,並定期向村黨支部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彙報決議執行情況和工作開展完成情況,自覺接受村黨組織的改進意見和建議,確保社區治理始終在黨組織領導下健康發展。

探索深化實踐

著力增強社區治理組織能力

優化行政村建制。有序推進行政村建制規模優化,全市行政村數量由原861個減少到114個,村均人口規模從512人擴大到2803人,解決了行政村多、小、散、弱的問題。日莊鎮溝東新村成立之後,僅用2天時間,解決了原玉池村15年以來村集體資產管理混亂及村莊矛盾糾紛問題。

加強社區治理規範化建設。規範村委會工作。結合行政村建制調整後面臨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關於加強村民委員會規範化建設的意見》,探索建立其他社區治理組織成員退出機制。探索村務公開標準化。制定《村務公開目錄》,對村務公開內容、程序、時間和載體進行規範和細化,明確村務公開的責任、要求和保障措施;建立了“三擴四上五把關”鎮村聯動機制(即村務公開範圍從村委會擴大到村級所有組織、公開層級從村級擴大到鎮級、公開內容從村務財務擴大到信息服務,完善“上欄”公開、推行“上門”公開、堅持“上會”公開、實施“上網”公開,村監督組織把關、鎮政府督查組織把關、市級督查組織把關、村民把關、社會把關),構建起了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村務公開新模式;編制發佈萊西市村務公開地方標準,成為全國第一個發佈村務公開地方標準的縣級單位,標誌著萊西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進入標準化階段。

開展“三會一約”社區治理實踐。在行政村和自然村分別成立協商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修訂村規民約,並探索和推動將“三會一約”納入村級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鎮、村、自然村(小組)三級民主協商機制,鎮級設立區域化民主協商聯席會議,行政村和自然村(村民小組)設立民主協商議事會,及時共同研究溝通區域內重大事項,解決難點問題。

強化服務功能

構建精準化為民服務體系

建強服務陣地。將全市規劃的115個高標準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打造成為“多自然村一行政村”社區服務的主陣地,在水集街道、望城街道城市社區和河頭店鎮、南墅鎮農村社區開展“基層一窗”(即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建設試點,社區公共服務做到由“一站式”到“一門式”再到“一窗式”的轉變。萊西市河頭店鎮向龍泉湖社區下沉8名鎮機關幹部,上提12名村支部書記到社區輪流坐班,70餘項為民服務事項全部可以在社區直辦或代辦。

壯大服務隊伍。從全市黨政機關幹部、農村幹部等各類優秀人才中,遴選培育了一支34人的社區職業黨建工作者隊伍;專門拿出345個事業編,為每個農村社區配備3名事業編制的職業社區工作者,農村社區工作人員端上了“鐵飯碗”,一門心思地為社區村民服務。實施農村社會工作“十百千百”三年培育工程,用三年時間,每年新孵化10個左右社會公益組織、新培育100名左右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新發展1000名左右活躍的農村社區志願者,著力建設好100個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全市搭建起市級有社會工作服務平臺、鎮街有社會公益服務組織、社區有社會公益服務站、村級有志願者隊伍的“四有”工作體制。

開展精準服務。探索建立“多自然村一行政”農村社區服務機制,重點圍繞老年和兒童等特殊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開展農村“四社聯動”,使服務內容更豐富,服務方式更精準。培育的院上鎮麗馨、麗斌,河頭店鎮小雨滴等社會組織,集多種服務功能於一體,分別建成養老類、農事類、公益類農村社會服務綜合體,探索出了新的農村社區治理綜合服務模式,成為推進社區治理體制創新實踐的重要新生力量。積極開展鄉鎮服務能力建設試點,制定訂單式服務項目,靶向瞄準精準服務,河頭店鎮被確定為全省鄉鎮服務能力建設試點鎮。路環宇

來源:青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