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導語:運用科技、文化、藝術等創意手段發展創意農業,能夠有效提升傳統農業及其衍生農產品附加值,優化配置農村資源並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除農產品創意類型外,國外主要有3種創意農業類型。


近年來,不斷有政策暖風吹向創意農業。

連續三年,創意農業都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被提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田園綜合體”概念,強調了其“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2018年一號文件,“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被寫入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之中。

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要求,“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推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

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此外,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在《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中提及“鼓勵社會資本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餐飲民宿、創意農業、農耕體驗、康養基地等產業”。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創意農業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發達國家興起。英國、荷蘭、日本等國家對創意農業的探索實踐表明,運用科技、文化、藝術等創意手段發展創意農業,能夠有效提升傳統農業及其衍生農產品附加值,優化配置農村資源並增強農業市場競爭力。

國外農業創意有很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在各個國家幾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其中,農產品創意類型與國內的情況差不多。除農產品創意類型外,國外主要還有以下3種創意農業類型。

農田景觀

農田景觀創意就是利用多彩多姿的農作物,通過設計與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的景觀,使得農業的生產性與審美性相結合,成為生產、生活、生態三者的有機結合體。國外的這種創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利用花卉打造壯麗的花田景觀,一種是在農田打造藝術圖案。

1、花田景觀

花田景觀的代表是荷蘭的春季花海和法國的薰衣草花海。荷蘭的花卉種植面積大,素有"歐洲花園"和"鮮花之國"之美譽。每年春季各色鮮花盛開,大地被鮮花覆蓋,花田猶如一幅色彩繽紛的大拼圖,又宛若滿載水彩的調色板,十分壯觀和美麗。荷蘭的春天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春天"。花田中不時有風車、農莊、小城堡等點綴其間。

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連片種植的薰衣草打造出令人震撼的田園美景。薰衣草盛開時節,整齊的花壟伴隨著山坡地高低起伏,點綴著樹木、房屋,呈現出優美的畫面,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2、農田藝術圖案

農田藝術圖案的代表有3種。一是英國的麥田怪圈;二是日本的稻田藝術;三是美國的玉米迷宮。

英國最早的麥田怪圈是1647年在英格蘭被發現的。麥田怪圈的形成至今是個謎。但英國人利用了麥田怪圈的神秘感,人為創造了很多奇形怪狀的麥田怪圈,吸引遊客參觀。麥田怪圈遍及全世界,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無處不在,但絕大部分在英國。

日本的稻田藝術是通過插播、套種等方式使稻田在大地上呈現出預先設計好的圖案;在作物成長的不同階段,顏色不斷改變,呈現出"四時風景各不同"的景觀。稻田藝術畫的創作題材十分豐富,有風景、歷史人物、動漫人物、動物等。日本稻田藝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比麥田怪圈更具吸引力。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美國玉米種植面積大,有自然條件優越的玉米生產帶。美國人在玉米田裡創造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玉米迷宮。在種植玉米之前,先設計一個迷宮圖案,按圖種植玉米;待玉米長成後,就成了一個玉米迷宮,供遊客娛樂參與。這些精心設計製作的迷宮讓無數人暈頭轉向,但是大家還是樂此不疲。玉米迷宮的圖案有人物、動物和奧運會標誌。目前,玉米迷宮已經發展到了包括加拿大、意大利、英國在內的多個國家。

農業主題公園

農業主題公園是通過對特定農業主題的整體設計,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包括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閒旅遊場所結合在一起,對農業主題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展示,創造出特色鮮明的體驗空間,使遊客獲得一氣呵成的遊覽經歷,兼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普及的雙重功能。


案例1:荷蘭庫肯霍夫公園,世界上最大的鬱金香主題公園

國外農業主題公園創意最成功的當數荷蘭的庫肯霍夫公園。庫肯霍夫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鬱金香主題公園,公園內鬱金香的品種、數量、質量以及佈置手法堪稱世界之最。每到三四月鮮花盛開的季節,這裡都將舉行為期8周左右的花展,公園內除了大片的花海之外,展館內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花展、花卉的栽培示範活動、插花藝術展等,更少不了繪畫和攝影展,以及以鬱金香為特色的紀念品和工藝品。此外,還有特別為兒童設計的探險之旅、花園迷宮、牧場等活動。

庫肯霍夫公園自2006年起設置了開園主題。每年的開園主題各不同,主題會體現在園區的整體設計上。2008年的開園主題即為"中國——北京2008奧運會",公園內每個角落都體現出中國元素。"紫禁城花園"是以紫禁城為靈感而佈置的,還有一個展出中國普通街道實景畫的展覽。在公園的入口用鬱金香花製作了一條巨大的中國龍圖案。設計師們設計出用中文和奧運會運動項目命名的花卉造型等。公園還舉辦各式各樣的與中國歷史文化等相關的娛樂活動,搭建了一箇中國茶館和一間奧林匹克酒館。

案例2:意大利FIOC主題公園,農業食物主題公園

FIOC主題公園是“新零售鼻祖”意大利的Eataly公司旗下的創新項目。2017年,Eataly公司又花了1億多歐元,搞了個農業食物主題公園。該公園佔地150畝,劃分為6個區域,準確的定位和體驗模式吸引大批白領和商業人士追捧。

1、種養殖區。種養殖區是整個FIOC主題公園的基礎,該公園的農產品和食物都來自種養殖區域。這個區佔地不大,只有30畝土地。但是卻種植了2000多種作物,養殖了200多種禽畜和小動物。涵蓋了當地人日常所需的絕大部分食材。種養殖都採用意大利傳統的農業模式,結合了一些新的技術。但總體上保持了傳統風貌,也更貼近於自然。

2、購物區域。購物區是FIOC主題公園的商業區,也是公園的商業變現之地。購物區佔地不大,主要作為展示和科教用,相當於動物園+植物園。超市和集市佔地13.5畝,供應商售賣意大利本土特色的美味農產品。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3、農產品加工區域。農產品加工區是FIOC主題公園的消費體驗區,讓遊客和用戶有機會體驗農產品變成食品。例如:穀物加工成麵粉,再被做成麵包、意麵和披薩;豬肉做成火腿和培根;牛奶做成意大利乳清乾酪,果蔬做成果醬和飲料,紅酒是怎麼釀成的、橄欖油、香醋又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4、教育培訓。教育培訓是主題公園商業變現的“助推器”。FIOC主題公園通過組織教育培訓滿足白領、孩子家長對農產品種養知識、美食製作的剛需。FIOC主題公園當學習美食製作都是要按課程收費的,這裡提供了30多種意大利傳統美食的製作課程,頗受消費者歡迎。

5、餐飲區域。Fico的餐飲部分由四類餐飲店鋪組成:標準的正餐館、街頭小吃館、知名餐飲品牌店、酒吧咖啡館……照顧到了消費者的各種需求。主題公園的餐飲區既能餵飽遊客,又能消化掉種養殖區的農產品。

6、活動區域。FIOC主題公園的活動區域是用來承辦活動的。比如,承接各種商演、學術論壇、企業團建、節目錄制、舉辦婚禮等等。FICO還會隨著季節變化,每月提供與意大利食品生產行業和傳統相關的促銷活動。比如4月是蔬菜和農民的節日、7月是水果和水果生產商的、9月葡萄酒生產者和葡萄種植者節日。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農業節慶

農業節慶是依託當地的主導產業,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融入傳統節日或主題慶典中而開發的節慶,通過農業節慶活動推動旅遊、會展、貿易及文化等行業發展,是"農業搭臺、經濟唱戲、文化傳承"的一種創意。農業節慶是體驗式和消費式相結合的農業創意類型,常常兼具吃、玩、賞、教等多項功能,其中吃、玩等休閒娛樂功能尤為顯著。

案例1:荷蘭鬱金香節

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荷蘭各地在鬱金香開花的季節都會舉辦鬱金香節。節日期間活動豐富多彩,最著名的就是花車巡遊。義工們用鮮花做成各式花車,浩浩蕩蕩地在街道巡遊,當地居民和國內外遊客夾道駐足觀看。也有花農將自家車用鮮花裝飾後加入遊行隊伍。鬱金香節至今已舉辦了60多屆。北荷蘭省還會舉辦"鮮花馬賽克"比賽,家家戶戶用鮮花"繪"出各種圖畫,比創意、比技藝,由遊客進行評比。

案例2:法國薰衣草節

法國的普羅旺斯地區是著名的薰衣草勝地。薰衣草種植是當地的主導產業。每到薰衣草盛開的季節,各個小鎮都會舉辦規模不一的薰衣草節。最著名的就是蒙特利馬薰衣草節。節日期間,小鎮居民都會穿上20世紀的服裝,載歌載舞,乘坐著100年前的腳踏車、馬車,把各種薰衣草產品(花茶、精油、香皂、蠟燭、化妝品、乾花等)和其他特色農產品拿到集市上去賣。

最近很火的“創意農業”怎麼搞?我們蒐集了全球的經驗


案例3:日本農業時裝秀

在日本的山口縣,從2013年就開始舉辦“農業時裝秀”。時裝秀所展示的服裝均由當地的學生設計製作,取材當地的傳統布料,在注重美觀大方的同時,還考慮到了農業從業者的工作環境,設計適合農業從業者穿著的時尚服飾。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時裝秀邀請到了明星參與,可以說已經成為當地每年一項重要的活動。

案例4:美國草莓節

美國得克薩斯州帕薩迪納市每年的草莓節開幕式上都會推出一款"得州碼"的巨型酥餅。2005年推出的草莓酥餅面積達177平方米,還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在開幕式上,第一塊酥餅以拍賣方式賣出,其餘酥餅按每塊兩美元現場出售,所得資金全額捐贈給當地基金會作為助學金。這種拍賣方式和公益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看和品嚐。

來源:全球農業趣聞、農業行業觀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