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呂集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小呂集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小呂集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春日畫卷。 記者 李道軍 攝

清明過後,記者走進寧陵縣張弓鎮小呂集村黨建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棵百年老梨樹生機勃勃,繁枝茂葉隨風起舞,宛如好客的主人迎接八方來客。

正當疫散春來,明媚陽光下,三五村民在樹下流連,鳥雀在枝頭嬉戲,一派欣欣向榮的春日畫卷。

小呂集行政村轄小呂集、蔡莊兩個自然村,位於張弓鎮東北角的三鄉鎮接合部,有耕地900多畝,總人口1635人。曾經,小呂集村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戶220人。張弓鎮以小呂集村為示範點,建立村級扶貧產業園,打造黨建館、淮海戰役救治站舊址紀念館,推動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齊頭並進,基本實現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如今,小呂集正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有效銜接上大做文章,唱響了鄉村振興協奏曲。

綠色長廊村邊合

平整油路通農家

漫步黨建廣場,扶貧車間錯落挺立,淮海戰役救治站舊址紀念館古色古香,“清風塘”波光粼粼,黨建公園綠草如茵,傳習長廊曲徑通幽,儼然一處城市遊園勝景;來到農家院落,白牆黛瓦的房屋、紅花綠葉的果蔬、窗明几淨的廚房、乾淨衛生的廁所,“六改一增”讓農民過上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圍繞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這一鄉村振興首仗,小呂集村黨支部組織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農村清潔行動,設置清掃垃圾和環境維護公益性崗位24個,配備公共垃圾收集箱和垃圾清運車,實現垃圾有序分類投放、及時運走;投資1000餘萬元,建設村內外道路、綜合文化館、文化長廊、文化大舞臺,安裝健身器材、路燈等基礎設施,實施標準化公共廁所改擴建,推進貧困戶改水、改電、改廁等“六改一增”工程;利用建設特色小鎮機遇,引導群眾採取房前屋後種植花草苗木、統一外牆風貌,進行房屋立面整治、庭院改造,開展“五美庭院”評比活動。

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村幹部、志願者的示範,越來越多的群眾主動加入“五美庭院”創建中,小呂集村實現了道路硬化、建築美化、村莊綠化、衛生淨化、街巷亮化的“五化”標準。

在小呂集,那種“柴門聞犬吠”“依依墟里煙”的場景,永遠成為留在書本里的記憶。

小村興起產業園

村民轉身當工人

3月9日下午,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第26場(商丘專場)新聞發佈會上,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建慧作主題發佈,提到“寧陵縣張弓鎮22家扶貧車間在2月初已全部恢復生產,為疫情期間貧困戶增收奠定了較好基礎。”

這其中,就包括小呂集的5個扶貧車間。他們根據張弓鎮新冠肺炎疫情零感染和工人基本為當地人的實際,在2月初就全部恢復了生產,小村莊的工業產品馳騁於國內外大市場。

脫貧攻堅戰伊始,小呂集村黨支部多次外出參觀學習,借鑑外地成功經驗,立足外出務工人員多的實際,通過“四議兩公開”討論,決定建設扶貧產業園,確保脫貧有主導產業、有項目基地、有帶動企業,變“輸血”為“造血”。他們聘請北京規劃設計院專家進行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了佔地100餘畝的村級扶貧產業園。築好巢引鳳來,鎮、村黨員幹部赴外地精準招商,利用親情、鄉情,招引在外成功人士和“能人”返鄉創業。截至目前,園區已入駐寧陵縣誌輝手提袋廠、河南三石精密光學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年產值達6500萬元。為了對接工廠與農民工,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定期對村民進行新知識、新技能培訓,該村和周邊500餘名村民到小呂集村產業園就近就業,村民變身產業工人,按月領取工資,年人均純收入達2.6萬元。

4月12日,志輝手提袋廠裡,60餘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趕製訂單產品。“我們復工兩個月了,心裡也踏實多了。每月有2000多元工資,生活有了保障。”工人盧提真說。

紅色基因永傳承

不忘初心再出發

淮海戰役後方醫院小呂集救治站舊址紀念館裡,一座浮雕當庭而立,展現當年豫東人民捨生忘死投身革命戰爭的英雄壯舉;一間間展室、一幅幅繪圖、一件件舊物,述說著這個無名救治站的歷史榮光。

1948年11月底至1949年1月初,淮海戰役後勤部後方醫院在小呂集村設置傷病員救治站。在淮海戰役最後一戰鏖戰永城陳官莊時,小呂集村青壯年在當地黨組織動員和組織下組成了支前擔架隊、運輸隊,冒著槍林彈雨奔赴百公里之外的前線,搶救抬回多名傷病員。

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鎮黨委和村黨支部投入260餘萬元重建了淮海戰役後方醫院小呂集救治站紀念館,建設了紀念展廳、牆繪、浮雕、思源井,製作了照片牆,通過尋訪淮海戰役參戰老兵和當地村民、查證史料,拍攝了《救治站裡紅旗妍》紀錄片,結合開發當地歌舞說唱、民風民俗、傳統工藝等特色元素,講好紅色故事、紅色文化,致力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截至目前,救治站舊址紀念館已接待各地參觀學習團體120餘批次約1.5萬人。

“淮海打勝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去年8月20日,89歲的新四軍老戰士潘孝臣專程從四川返回家鄉,參加張弓鎮舉辦的“尋紅根 煉初心”主題黨日活動,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他參軍後轉戰南北的經歷。說到動情處,老英雄唱響當時部隊行軍打仗時的軍歌,又一次把大家的思緒帶回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感黨恩堅定跟黨走

高質量發展黨引領

黨建廣場正中矗立著一座鮮紅的黨旗雕塑,上面鑲嵌著九個金色的大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讓小呂集人時刻銘記幸福生活從哪裡來,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長征路。

廣場南側的黨建村史館裡,“小呂集村黨支部成立於1955年,當時人民群眾住的是茅草屋、喝的是鹽鹼水、吃的是紅薯面、穿的是破爛衣……”飽含真情的講解將大家帶回那崢嶸的革命歲月。

“黨建村史館是鄉親們經常來的地方,這裡有鄉愁、有感恩,還有前進的方向。”村黨支部書記呂岩說。

廣場西側,黨建主題公園前兩碑立柱,將德、信、禮、義鐫刻其上,提醒小呂集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

幾年來,小呂集村黨支部實施“黨建元素融入工程”“強基固本工程”,依託支部70年奮鬥史,新建佔地300平方米的小呂集村黨建館,也是商丘市第一個將黨建與村史融為一體的展館,打造基層黨員幹部的教育基地、創新基層黨建的新陣地、現代文化引領的大講堂。黨建館前建設黨建文化廣場、黨建公園、黨建文化牆、同心長廊、初心亭、黨旗雕塑等,不定期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引導黨員“守初心擔使命”。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創新社會實踐,探索了“336”社會治理模式,打造黨員、村民代表和鄉賢三支隊伍,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鄉賢聯建幫建作用和村民自治作用,結合“好婆婆”“好媳婦”“星級戶”等評選,形成了矛盾不出村、競相講文明的淳樸村風。

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小呂集,吸引各路人才迴歸、聚集:付樓村郭志、魯莊村張磊、小呂集村蔡林演繹新時代“鳳還巢”,帶著他們的企業回來了,為鄉親們鋪開脫貧致富之路;曾任縣電臺主持人的村級專幹李金金,到村裡任支部副書記的同時,還承擔起了講解員的任務,用她悅耳的聲音敘述小呂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小呂集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的美好明天只爭朝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