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三祖之一——炎帝神農氏

炎帝,姓伊耆,烈山氏,又因為在姜水流域長大,所以又姓姜,又號神農氏。

我們平日裡所說三皇五帝,實際上並不是專門指某一個人,他們的的帝號其實是某一個部族首領的專用稱號。就那我們之前的伏羲氏來說,實際上是指的一個大部落首領的稱號,是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共用的一個稱號。炎帝,正是這樣的一個稱號。

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內容,和炎帝是某一個人還是一個稱號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只是來簡單的說一說,炎帝在中國文明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神農嘗百草

炎帝的貢獻,在傳說和記載中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無外乎是神農嘗百草了。傳說,當年那個時代,人類只是會一些簡單的科技技術和原始的科技認知,尤其是在治病救人上面簡直就是一片混沌。那時候吃得很苦,平日裡繁重的勞力和毒蟲的肆虐,哪怕就是簡單的感冒都可能會造成死亡。作為部落首領的炎帝,一直在為這件事情憂心,想要找到解決的辦法。

後來,炎帝發現,蓄養的牲畜在生病的時候會自己去找一些植物去吃,不久之後就會慢慢的好轉。於是受到啟發的炎帝,決心親自去尋找、辨別這種可以醫治疾病的植物。但是畢竟植物非常的多,那些能夠治病,哪些會有劇毒,很難分得清楚,於是,炎帝便決定每一種植物都品嚐一遍,並記錄它們在吃下去之後的各種反應。後來這種經驗廣為傳播,生病的人,就根據這個經驗去找相應的植物,後來慢慢積累發展,逐漸形成了中醫。

專家學者們推測,那時候的先民們在農業生活和食物的採摘、食用中,逐漸的瞭解了不同種類植物之間的種類、功效,並根據它們對不同部位的病變的治療作用做出總結。而後人為了突出先人的功績,便歸功於炎帝神農氏,以示紀念和推崇。

其他功績

之所以稱呼炎帝神農,當然是因為和他在農業方面所做出來的貢獻有關。

漢代班固《白虎通》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裡說,古代先民以前的食物很是單一,只能吃捕獲的禽獸的肉,於是神農製造了耕地用的耒耜,教會百姓種植五穀,當時百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稱呼他為神農。耒耜的推廣使用和五穀的普遍種植,解決了百姓的食物來源問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採集漁獵的原始遊牧生活向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其二、建立市集,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掌握了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之後,先民的食物開始有了剩餘,在存儲必要的口糧之後,剩下的東西會用來交換其他的東西。於是神農建立集市,建立了規範的制度,規定百姓可以在中午時進入市集,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資,這就是最早的商貿由來。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可以說是中國商業貿易活動的最早由來,以物易物的方式也是後來貨幣的基礎。

除此之外。炎帝還治麻為布,使民都穿衣裳,改變了先民以植物的葉子、樹皮和動物的皮毛來做衣物的生活習慣;製作五絃琴,大大豐富了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並製作出弓箭,大大加強了先民對抗猛獸的侵害和異族的襲擾的能力,保護了廣大民眾的財產和生命的安全等等。

關於“炎黃”的由來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根據這段話來看,那時候,隨者生產力的發展,各部落的實力增長很快,交流也就越發廣泛,戰爭也隨之擴大開來。當時的炎帝神農氏勢衰,難以控制形式,於是黃帝興兵討伐那些不道德的部落,諸侯都樂意順從黃帝;後來末代炎帝想要吞併其他部落,各部落都去找黃帝幫他們找回場子,於是黃帝率領著自己的一票小弟,在阪泉連續多次擊敗炎帝,終於把炎帝收服。

當然,這種說法存在著明顯的美化成分。真正的情況,就是兩個強大的部落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爭奪更肥沃的土地,兩方老大在阪泉那片地方帶著小弟互相開瓢,炎帝最終落敗於黃帝,於是向黃帝臣服,炎帝部落內附進黃帝部落裡。於是炎黃部落就此形成。

這裡要另外多說一點。在這段話裡可以看很出來,在先前的主流觀點裡,炎帝和神農是兩個不同的世系部落,就像前面所說“神農氏世衰”,“炎帝欲侵陵諸侯”:神農氏衰落之後,炎帝趁機崛起擴充實力;另外有一種說法就是,炎帝世系後來在遷徙發展的過程中分化為了兩個體系,一個以神農為稱號,一個以炎帝為稱號。不過這不是重點,反正大家已經習慣了把神農氏和炎帝當作是一個人了,咱們就根據大家的習慣一起來吧。

言歸正傳,當吞併融合了炎帝實力之後,炎黃集團的實力越發強大,對外擴張加劇,很快就和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觸碰。脾氣暴烈的苗蠻集團的老大蚩尤當然不肯就這樣的任由黃帝和炎帝欺負到自己的頭上來,糾結了八十一個小弟拎著刀和黃帝、炎帝幹;而比較溫和的東夷集團選擇了觀望,兩邊討好,兩邊都不得罪。

就這樣,炎黃集團和苗蠻集團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最終,在逐鹿之戰中,炎黃集團成功擊敗苗蠻集團,蚩尤被黃帝斬下人頭,苗蠻集團最強的九黎部落也就是蚩尤的部族被黃帝吞併,收為奴隸。苗蠻集團殘餘勢力懼怕黃帝的報復,於是逐步離開中原,向南方遷徙。

逐鹿之戰後,東夷集團也向炎黃集團示弱示好,炎黃集團也沒有了足夠的實力再打一場大仗,於是接受了東夷的橄欖枝。但是,黃帝和炎帝顯然不會任由東夷集團這麼自由,制定了蠶食瓦解的戰略方針,在經過上千年之後,東夷逐漸勢衰,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華夏也就是炎黃所吞併。

炎帝神農氏的地位和評價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黃”是指黃帝,而“炎”就是指神農。他和黃帝一樣,不但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位英雄和領袖,而且還是道教神話中的重要人物。

神農是伏羲之後的部落首領,被稱為炎帝。他在1前人的基礎上,總結髮明瞭中醫,發明了弓箭和琴,總結了五穀的耕種植法,教會了先民製作布匹衣物,開闢商業等等等等,對中華文明的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奠基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華文明史上不可少的偉大人物,是人類文明史上不朽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