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導語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一部上映於十年前的日本電影,它獲得了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以及當年日本電影學院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10項大獎。

這是部風格沉鬱內斂的作品,就像男主小林的扮演者本木雅宏——沉鬱英俊,卻蘊藏著難測的爆發力。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入殮師》

導演: 瀧田洋二郎

編劇: 小山薰堂

主演: 本木雅弘 / 廣末涼子 / 山崎努 / 吉行和子 / 笹野高史 等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08-09-13(日本)

片長: 130 分鐘

下文有劇透

01 特殊的職業

主人公小林原本是樂團的一名大提琴手。樂團解散後,為了生計,小林偶然間得到了一份“入殮師”的工作。他懷著巨大的忐忑,開始了幫助死者入殮的“極端”體驗。

從最初迫於生活無奈接受,到逐漸習慣,再到對這份工作的崇敬和“熱愛”...小林的經歷,慢慢改變了他身邊的人們對這個職業的偏見。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所謂入殮,並不是字面的把屍體投入爐火殮燒。入殮的過程,是指幫助死者擦拭身體,更換新衣,以及整理死者遺容等。由於職業需要經常接觸死人,所以入殮師們飽受歧視。

朋友得知小林的工作,勸他趕快換一個“正常”的;妻子知道以後,也在傷心與憤怒之下回了孃家。

一次去做入殮時,小林和社長由於意外遲到了幾分鐘,男主人非常不高興,嚴厲的斥責他們:“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02 堅持信念,對抗偏見

隨著入殮經歷的增多,小林越發的感到這份職業的崇高:因為給死者入殮的過程,不僅僅是對死者遺體的妝容,更是對自己靈魂的一種淨化。

其實,遺體有什麼可怕,那仍是那個人,只不過停止了思考,放棄了掙扎。當你與他對話時,只是用沉默回應。

懷著這種的信念,小林和社長沒有退縮,用自己莊嚴的信仰和精湛的技藝對抗著人們的偏見。

在給一位年輕女主人的入殮儀式中,社長將她妝容得宛如少女。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男主人目睹此景,泣不成聲。

儀式完成後,男主人握著社長的手說:“謝謝,今天是她最美麗的一天。”

在給朋友的母親入殮時——她是片中的澡堂老闆,一位勤勞熱情的老太太——小林不忘給她繫上生前十分喜愛的黃色領巾……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這些生動的細節,漸漸叩開了朋友和妻子心中那道冷酷的偏見之門,讓他們認識到了這個職業的價值。

03 為父親入殮

還在小林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拋下自己和母親,與咖啡店的服務員私奔了。

所以小林對父親一直非常介懷。用小林的話說“很想揍他一頓”。但當父親的訃告傳來,小林經過一番掙扎,還是決定親自為父親入殮。

聽當地人說,父親這些年一直是單身。原來私奔後不久父親便自食其果,遭到了拋棄。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入殮時,小林掰開父親緊緊握著的手,一枚光滑的鵝卵石滾落一旁。

原來,鵝卵石是小林幼時與父親的約定,這些年裡,老人經常細細地摩挲這顆石頭。

父親摩挲的是他對小林母子的愧疚,他一直未能原諒自己,不敢回家。他不知道小林的母親一直還愛著他——他曾經喜歡的唱片,還被完好地擺放在原處。這麼多年,他就這樣一個人默默揹負著愧疚,無言地生活在異鄉。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這一刻,小林對父親的怨恨也終於得解。

04 告別需要儀式感

影片用入殮師這個敏感的職業,探討了東方文化對於死亡的複雜態度。這個職業,正代表了人們面對死亡的矛盾。

一方面,人們認為死亡是不吉利的,長時間接觸死亡、死者的人,在生活中被異樣地看待著;一方面,如果故去的是自己的親人,人們通常又希望他們“臨走”時,能得到體面、正式的告別。

人們藉助入殮師妝容死者,來為告別增添儀式感——在人們故去時讓他們保持體面,是對逝者的敬意,也是生者對自己的慰藉。

《入殮師》:大提琴手改行為死人入殮,他選擇了義無反顧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力。

海明威說,這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們為之奮鬥——有些人只相信後半句,例如《七宗罪》裡的摩根·弗里曼。但我相信整句。

本文寫作時正值高考,願所有考生得償所願。未償願的也沒有關係——正如影片 《一個字頭的誕生》的英文名——“Too many ways to be no.1”。

#時常通俗,偶爾藝術#動動手指,關注小夜,帶你一起看好電影、好綜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