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幾個孩子趴在桌子上畫畫,樂樂拿起畫筆想了一會兒,準備畫一個城堡,當他把想法告訴身邊的磊磊時,磊磊顯得有些不屑一顧,城堡就是房子,有什麼好畫的?

我準備畫個飛機,我要開著飛機翱翔藍天,想想就帥氣,要不你也畫個飛機吧?

樂樂其實還是想畫城堡,但是聽到磊磊這麼一說,不由得有些動搖。

緊接著身邊的小朋友紛紛附和磊磊,城堡太簡單了,一點挑戰性都沒有,乾脆換一個。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在樂樂的心中,城堡是高大雄偉的,絕不是簡單的房子,可是聽到其他小朋友都這麼說,樂樂選擇放棄了原有計劃,改畫一架他並不喜歡的飛機。

對此媽媽很是苦惱,樂樂在生活中處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經常是別人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完全沒有主見。

媽媽一面著急,一面又不得不幫樂樂打理好一切,因為如果讓樂樂獨自面對,他只會束手無策,根本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缺乏獨立性,原因完全在孩子身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當然不否認孩子自身會有問題,但是父母的過於包辦,就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的上方盤旋,時刻監控著孩子,這才是剝奪孩子獨立能力的最大原因。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失去思考能力

中國的父母應該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從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就會用盡自己的力氣去照顧他們,保護他們。

為了避免孩子受苦受累,更是為了保護孩子周全,父母習慣性的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不用思考就能很輕鬆的完成事情。

當孩子習慣了父母替自己做主,替自己安排一切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活躍度便會降低,久而久之自然失去了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想讓孩子獨立思考,這五種陷阱必須跳出

  • 解救陷阱:家長為孩子代勞解決問題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順風順水,所以一旦他們看到處在困難之中,就會本能的想要上前幫忙。

比如孩子穿衣服扣不好釦子,父母便會代辦;孩子不願意收拾自己的玩具,父母也會代辦……

這會讓孩子從參與者成為旁觀者,他們會依賴父母,相信父母會幫他們做飯最好。

因為父母沒有教會他們自己的事情已經做,等於無意識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 火速陷阱:很焦急的滿足孩子需求

孩子經常會對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比如吃個蘋果,喝杯奶,拿條新裙子……

遇到一點事情就不停的喊爸爸喊媽媽,而父母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出現,並且焦急的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不敢有一絲的延遲,因為這會讓孩子不滿。

當孩子不動手就能達到他們的目的時,他們便習慣於指揮他人,當他人能夠代替自己做好一切時,孩子的大腦和身體都會自然而然的變得越來越懶。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 壓力陷阱:不管孩子的實力一味的把孩子往前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儘可能的

優秀,所以會無形中給孩子施加很大的壓力。

他們在沒有徵求孩子意見的情況下,會幫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認為這樣就能推孩子一把,讓孩子更好的進步。

但是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不顧孩子的自身情況,強行拔苗助長,那麼孩子就會反感。甚至會自暴自棄,放棄自我。

  • 給予陷阱:不給孩子努力的機會,直接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孩子是家庭的寵兒,父母祖輩都會把孩子捧在手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只要孩子有需求,父母就會不遺餘力的去滿足,哪怕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他們也會想盡辦法的滿足孩子。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 負罪陷阱:父母心有愧疚無條件向孩子妥協

父母對孩子雖然已經付出了所有,但是他們還是會心存愧疚感。

比如沒有給孩子足夠好的物質生活,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又或者每次看到孩子不聽話時,就會對孩子又吼又叫,這些都會讓父母想要彌補孩子。

於是他們會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當然是出於他們對孩子的負罪感,只有儘量的滿足孩子,父母的負罪感才會減輕。

而這些彌補行為其實是會阻礙孩子成長的,不利於他們的思維和能力發展。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如何跳出家長陷阱?

1、學會耐心等待

孩子的出生就像是一粒小種子,需要陽光日曬,需要澆水施肥,這樣種子才能夠萌芽,才會茁壯成長。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不要期待播下種子就能夠立刻有所收穫,而是要懂得延遲滿足,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

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大學問,需要父母和孩子的不斷努力才能見到成效。

不要給自己和孩子太大的壓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哪怕孩子未必足夠優秀,至少也不會讓自己留下遺憾。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2、重視核心能力

華裔加拿大作家黛西曾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義務,那就是長成一個自由獨立的人,然後好好去體驗他的人生。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有美好的未來,過上優質的生活,這其實和孩子考試能得多少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父母真正需要培養孩子的,是他們成績以外的核心能力。

包括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抗壓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勇於承擔責任等。

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想讓孩子獨立思考,得跳出5種“家長陷阱”

3、轉換自己的思維

父母總是習慣對孩子指手畫腳,要求他們做這做那,命令孩子幾點起床,幾點出門,幾點之前寫完作業,幾點之前必須上床睡覺。

當父母的注意力總是放在孩子身上時,孩子會反感,這必然加劇父母的焦慮。

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再怎麼做,自己就會怎麼做,當父母的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時,孩子自然而然的也會發生改變,成為一個樂觀向上,有獨立思想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