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人類原始文明的形成機制這個話題我們現在開始涉及。

為了說明這個話題,我們首先談一點題外話。大家知道,生物竟然有億萬種之多,我們今天一旦說萬物,主要說的就是生物。因為無機物不到1000萬種,而生物把它的滅絕部分包含,百億種以上。那麼,如此之多的生物分化,它居然是38億年前的單細胞這一個物種演化分化而來的。

那麼新物種是怎樣形成的呢?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它至少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叫地理隔離,第二叫生殖隔離。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地理隔離。大家知道,地球早年的大陸叫中央大陸,如果在動物種群或者生物種群中,有其中一個個元發生基因突變,如果沒有地理隔離,它的這個突變基因就會通過性交方式或遺傳生殖方式,將這個突變基因在整個種群中播散和稀釋。那麼,新物種就永遠不可能形成。

因此,新物種的形成必須要有地理隔離。也就是,當年生存在中央大陸的同一個物種,隨著兩億年前大陸板塊漂移進入地球不同緯度,於是進入不同的自然物候條件,也就是進入不同的自然選擇方向。於是,他們各自在不同的自然選擇條件下所進行基因突變之積累,才能造成新物種的形成。這是第一條件,叫地理隔離。

第二條件,生殖隔離。什麼意思呢?就是原本屬於同一個物種,之後隨著大陸板塊漂移而進入不同緯度,進化為不同物種的物種。如果你重新把它調集在一起,它不能發生正常性行為,不能正常交配,或者不能生殖出具有正常能力的後代,我們把這叫做生殖隔離。

我舉個例子,比如驢和馬是兩個物種。他們雖然都是馬科動物,但是科屬種,到種的層面,它就是兩個物種。為什麼?因為驢和馬雖然可以正常交配,可它生出來的後代騾子,不具有正常生殖能力,也就是它發生了生殖隔離。因此,它在生物學上就被稱為兩個物種。

我講這一段是想說明什麼?是想告訴大家:人類的文明既然是一個自然進程,既然是一個自發過程,那麼它也同樣具有兩個自然制約條件,就是人類的文明分化也需要兩大條件:第一叫地理隔離;第二叫交流隔離。

我們下面以東西方文明做實例。學界一般把西方文明叫兩希文明,所謂兩希文明,即古希臘和希伯來。大家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火種。至於為什麼提到希伯來?是因為,今天的中古時代以後,遠古時代,公元前後以後的西方文明,也叫基督教文明。而基督教只不過是猶太教的一個變種,今天的《聖經》分兩部分:舊約和新約。 所謂舊約,就是猶太教教本,所謂新約,才是基督教教本。當年信仰猶太教的一族非猶太人,由於他們不反對當年羅馬帝國欺壓猶太人,於是被猶太教驅趕出去。然後,在非猶太人中傳播新的變形的這個猶太教,這就是基督教。所以,過去把西方文明叫兩希文明。

那麼,把中國文明叫什麼呢?叫兩黃文明,哪兩黃?即黃土與黃河。我們先來看中國東方文明。

所謂黃土,我們得先看一個現象,在中國黃河中上游陝北和山西一帶,分佈著一片土層厚度高達1000到2700米的黃土高原。這是一個令地質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現象,因為地球平均土壤厚度只有0.5米厚,也就是隻有半米厚,可為什麼會在中國的黃河中上游分佈一片土壤厚度高達1000到2700米的黃土高原呢?

要想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回溯到原始地球的發生狀態,5億到46億年前。

原始地球是太陽系地球軌道上若干大小不同的行星撞擊融合而形成的,再加上地球錶殼也就是地殼。在遠古時代極不穩定,地幔物質通過火山噴發不斷溢上地表。因此,原始地球完全是一個熔岩軟質球。由於它是一個熔岩軟質的天體,因此它在自轉的過程中才會把自己搖盪成圓形。如果它一開始就是一個硬質岩石的天體,它就會像小行星一樣是不規則形。

而且大家還要知道一點,地球中的水分氫二氧這個東西,不是在地球上發生的,因為氫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上的第一號元素,極其穩定,它不可能在地球條件下被大規模氧化。地球上的水分是最初來自天外的撞擊型行星,它們岩石中攜帶的水分構成地球水分來源的一部分。有學者研究,對原始岩層進行粉碎蒸儲可以從岩石中蒸憶出跟地表水分比例大致接近的水量。其次,再加上原始時期小行星尤其是帶著冰核的彗星不斷砸向地球,這是地球水分的第二個來源。

地球表面溫度在原始時代高達1000攝氏度以上, 水根本無法以液態方式存留在地球上。它以氣態方式溶解在大氣圈中,持續上百萬年。它的水分子為什麼沒有漂移到太空中去?是因為地球的質量和引力足夠大。要知道月亮和火星上曾經也是有水分的,但由於他們質量太小,引力不足,這些水分子漂移到太空中去了。這是今天月亮和火星上沒有液態水的原因。

那麼,隨著地殼和地球表面的溫度逐步下降,以氣態方式分佈在大氣圈中的水分開始在高空凝結,就會形成我們今天人無法想象的滂沱大雨降至地面。然後,又被地面極高的溫度再度蒸騰成氣態升上天空,如此反覆降瓢潑大雨6萬年到60萬年以上才把地球錶殼澆涼。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時候的原始地球是什麼樣子。它根本沒有陸地,完全被海洋所包裹,完全是一個水球。直到古地質學上的志留紀年代,也就是4億3千萬年前,地殼隆起的最高點才升騰到海平面以上,中央大陸出現。請大家想象一下,這個時候的中央大陸是什麼樣子?它上面不但沒有土壤、沒有沙子,甚至沒有石塊,它是一個完整的地殼岩層。太陽直射使之加熱,突然降雨又把它激冷,熱脹冷縮之下,它裂化岀岩石,再風化出石塊、沙子和土 壤。

大家知道土壤的風化有兩個通道:第一,物理通道,就是我剛才講的熱脹冷縮效應。第二,化學通道。什麼意思呢?要知道原始地球的大氣層, 叫還原性大氣層。我們今天的大氣層,叫氧化性大氣層。氧氣今天含量21%,可原始時代,地球 大氣層的含氧量居然不到0.1% ,也就是不到現在的1/210。而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竟然是現在的上萬倍,乃至數萬倍以上 。大家在中學學過化學,一旦降雨,水和二氧化 碳結合,立即形成弱碳酸。因此,遠古時代的降雨過程全是酸雨。酸雨作用於岩層表面,然後使之腐蝕風化,這是土壤得以發生風化的第二個來源,這就是為什麼地球平均土壤厚度只有半米厚的原因。因為半米厚以下的岩層已經不能被太陽加熱,熱脹冷縮的風化物理效應消失。半米厚以下的岩層,土層以下的岩層也已經不能被酸雨浸透,因此化學風化效應也消 失。

那麼,為什麼在黃河中上游會出現一片土壤厚度高達1000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呢?這就必須提到兩件事情: 第一,3000萬年前南亞次大陸,就是印度這個大陸板塊,開始和歐亞主大陸對撞。到250萬年前, 逐步升高到六七千米以上。它有效阻斷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 使得從北部下來的高壓氣流猛烈北吹,從而把中國西北部地區的土層卷裹到黃河上游地區,這就是為什麼你今天到河西廊,到新疆,到內蒙的西部,你會看到大戈壁灘的原因。所謂戈壁灘,就是沒有土層的碎石裸露區,這是黃河中游厚土層 的一個來源。

第二,信風。所謂信風,氣象學上的信風是指有誠信的風,就是這個風一年四季按某個固定的風道刮動。信風的形成有兩個來源:第一,地球從西向東轉動。地球實體的自轉速度大於厚達1000公里的地球大氣圈的自轉速度,從而形成地球上第一個固定風道。第二,赤道地區太陽直射,空氣加熱向上升騰,然後在地球兩極吹落。由此形成地球上第二個固定風道,這兩個固定風道的合力構成地球上的信風,信風裹挾著地球表面0.5米厚土壤中最細微的塵埃,把它卷裹在大氣中。任何流體最終都會形成湍流,而湍流 的中心會形成靜止氣旋就像颱風中間有一個靜止颱風眼一樣。信風的靜止氣旋恰好懸掛在中國的黃河上游,它使得裹挾在其中的那些最細微的土壤顆粒開始在此沉降, 這是黃土高原得以形成的第二個原因。

我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想象黃土高原是由最細密的土層構成的。那麼它一定帯來一個問題,就是一旦降雨便會產生水土流失。所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絕不是今天才發生,而是在它剛剛形成的時候就發生。一旦降雨,雨水裹挾著泥沙彙集成無數條小溪,這些小溪流最終匯入一條大河, 這就是黃河。黃河裹挾著大量細密的泥沙,一路向東到中原地區,河流突然變緩,泥沙開始沉降。為什麼?請大家看懂中國地勢圖,中國的所有河流都是向東流的。

你到歐洲去看看,它的所有的河流是亂七八糟向各個方向上流淌。

為什麼?因為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但是它有一 個界點,以中原河南為界點,它的西邊地平陡峭度極高,中原以東地平陡峭度突然下降。於是, 河流在中原水流突然變緩,泥沙開始沉降。在人類文明化以前,也就是人類沒有在黃河兩岸築堤以前,據古地質學家考察,黃河至少發生6次,甚至26次大改道。由此在第四季冰期結束以後很短 一兩千年時間內給中國衝擊出一片中原平原。隨後的8000年才把這個中原平原堆積成沖刷成今天的華北平原。

這個沖刷量,沉積的細密土壤量有多大?我給大家說一組數據。遠古時代,中國的山東省完全是淺海海床,泰山只不過是中國近海的一座孤島。

也就是1萬年左右的時間,黃河居然給中國衝擊出整整一個山東省,外加河北省的東部。那麼大家想,黃河泥沙量是最細密的土壤構成的,它最初衝擊出來的那個中原平原,構成人類在地球上可以展開原始農耕的三大基地之一。

我先解釋什麼叫原始農耕。大家要知道農業文明最早可能發生在1萬年前左右,這個時期人類還是新石器時代,也就是人類手裡只有一塊帶尖帶刃的石頭,頂多在後面綁一個木棍,全憑人力來開荒。要知道牛耕技術直到3000年前才開始普及, 8000到10000年前沒有任何虛力可以借用,人類憑藉一塊石頭要想開墾荒地,一般的土壤根本無法進行。地球上只有三塊鬆軟肥沃的土地適合於原始農耕:第一,尼羅河兩岸,古埃及發生地。由 於尼羅河流淌在非洲北部的沙漠之中,那個地方只分雨季和旱季。到雨季,兩岸全是沙漠,農夫逃入沙漠避水。到旱季,河床變窄,兩岸裸露它把從非洲中部,帶出來的火山灰和腐殖質鋪墊在尼羅河兩岸,成為極肥沃而鬆軟的土地。於是, 古埃及農夫每年旱季重新回到尼羅河兩岸,重新墾殖。由於他們每年必須重新測量土地,於是他們就把繩子按單位長度打成結,每天把這個繩子拐著彎丈量土地,由此締造了人類最早的幾何學和數學。這個東西被古希臘歷史學家所記載。

地球上第二塊原始農耕基地發生在中東兩河流域。所謂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形成環抱態勢,最終流入海灣。它在雨季形成淺沼澤,到旱季就成為最鬆軟、腐殖質最多的肥沃土地。由此締造了古亞述、古巴比倫文明。

地球上第三塊原始農耕基地就是中原平原。

我說到這兒大家應該理解中華農業文明是地球上真正的原發性農業文明,真正的原發性農業文明只有這三塊。印度的農業文明,都很可能是從西部流轉過來的。因為植物學家在印度找不見56種大禾本植物的物種。古希臘文明叫次生性文明。中國農業文明極為早發,植根極深。

這裡發生一個問題,中古時代以後中國農業產岀最高的地方不在黃河流域,而在長江流域。我們今天在長江流域江蘇地帯還能見到兩個縣的名字,一個叫太倉,一個叫常熟。所謂太倉就是大糧倉的意思。所謂常熟,就是這個地方種的糧食,經常處在成熟狀態所以叫常熟。

可是為什麼,發生在江南魚米之鄉的農業文明我們不視它為中國農業文明的原發地?這我們就必須提到英國一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湯因比在上個世紀上半葉研究人類世界文明史。

在研究人類古文明的時候他發現,人類遠古時代至少有600種以上文明,而且他發現,人類文明一 定發生在自然條件,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的地方。自然條件太差,人類都無法居住,文明不能發生,我們很容易理解。

可為什麼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也不能成為農業文明的發祥地?

我們就看一下江南,大家首先要知道人類農業文明發生以前人類的生存方式和任何動物沒有區別,叫採獵生存方式。我前面提到過,採,採集

植物,獵,獵取動物,享自然之天成 享受的享,這就是基督教教本。舊約上所講的伊甸樂園,就是人類和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伊甸園中,受上帝之供養。《聖經》中說由於人類受蛇魔之引誘,吃了上帝不讓他吃的智慧之果於是從此有知有識,知羞知恥,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終生勞作方得溫飽,這叫失樂園。

什麼意思?就是人類在文明化以前他享受的全是自然界的現成生活資料。所謂人類文明是什麼? 就是自然界不再給人類提供生存資料,人類的一切生活資料都必須由人類製備,因此叫失樂園。

大家知道我們今天吃的、穿的、用的,全都是人造物,糧食是人類培育的,就連水果、蘋果、梨在野生狀態下,在原始狀態下,可能都沒有今天一個棗大,它都是人工培育的產物。

那麼請大家想想,江南流域是一個什麼狀態。氣侯溫熱,降雨量充沛,它植被繁茂。它的植被長三層,第一層草本,第二層根部分葉,長1米多高的灌木,第三層竟然長成數10米高的大喬木大密林。由於他生存資料,天然生活資料豐沛,因此他根本用不著辛辛苦苦地開發農業文明。請記住,文明一開始就是一場違揹人性的災難,或者說是違揹人性的根基。

能逃避文明者算是當時的有幸者。更重要的是, 古人手裡只有一把石斧。今天給你一把鋼斧讓你砍倒一棵兩抱粗的大樹,你十天半個月砍不倒,就算你把這棵大樹砍倒,你總得把樹根刨出來,底下的土壤才能利用吧。可你用石頭工具要刨開一個樹根,你可能一兩個冃不能完成。一畝地長三五棵粗的大樹,你半年左右都開墾不了一畝地,就算你開星這一畝地,它仍然種不成莊 稼,因為周邊的喬木太高,擋住了陽光。它仍然只能長草,這就是自然條件太好的地方不能成為農業文明發祥地的原因。

我們現在回望歐洲。我前面講,高加索人遷徙到歐洲4萬年前,東向走帕米爾高原進入東亞的現代智人。那麼按理說,中國的農業文明應該比西方落後才對,可在中古時代以前中國的農業文明一直遠比歐洲先進的多,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唯一的一個反例,為什麼?有西方生物學家研究發現,3000年前乃至5000年前歐洲這個地方長滿大密林,從中歐到西歐。

我前面講,歐洲的緯度幾近於中國東北北歐比中國東北的緯度還高的多,它為什麼會出現幾近於中國江南的自然物候條件呢?這就必須提到墨西哥灣暖流。

大家知道1.2萬年前第四季冰期結束大地上出現河流,海洋中出現洋流,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洋流就是墨西哥灣洋流。它從墨西哥灣出發,經過大西 洋赤道區域,被太陽直射加溫,溫度升高8度以 上。它的水流量,洋流量有多大?居然是地球上所有河流徑流量之和的40倍。如此之大的水流量被太陽直射,加溫到攝氏20度以上,然後在北大西洋釋放熱量,最終流入冰島,在北極消失,這叫墨西哥灣暖流。由於這個原因,在第四季冰期 結束之後,西歐乃至歐洲中部地區氣溫降雨條件幾近於中國長江流域,這使得它植被極為豐茂, 使得遷居到歐洲的高加索人種開發農業文明變得極為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古文明全都發生在 荒涼的南歐的原因,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都 在南歐地中海區域,原因就在這裡。

我們現在再回到中原。中原是典型的原始三塊農耕基地之一,請大家想想,農業文明是一個怎樣的勞作方式?我前面講,它一旦發生人口暴漲, 土地只好開墾面積增大,這使得它逐步完全喪失了採獵生存的資源來源。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 人口卻是暴漲的,它一定帯來的結果是生活資 源、自然資源十分緊缺。人們只好集約化的在每一畝地上,集體協作、辛勤勞作、精耕細作才方得溫飽。這個自然結構,這個生存結構導致中國文化剛一發生的時候它就不講個人權力,不講個人自由,而講和諧、 講協作、講內部協調、講倫理社會關係,甚至形成緊密的血緣紐帯而不散,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生髮來源。這個文化的發生不是任何人設計的,也不是任何人事先發明的。

我們現在回望西方文明,我們前面把它講兩希文明。這個講法不好,不確切,我們最好的叫法是把它叫做環地中海文明。要想理解這個文明,你首先得看懂地中海,地中海是夾在歐亞非大陸中間一個細狹的海道,風平浪靜。它使得環地中海周邊的居民,在遠古時代五六千年以前居然可以運用一什扁舟而橫渡地中海。什麼叫扁舟?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船,船是中古時代以後人類才發明的,他要把木板刨得極細,把接縫做得極嚴,才能做成船。這是近古人根本做不到的。古人只能把一棵大數砍倒把兩端截掉,把中間最粗的部分從中間刨開,把其中一半挖空,這叫扁舟,也叫獨木舟。這種小舟在任何有風浪的水流中,立即傾覆,唯獨在地中海它像一個內湖,風平浪靜。

而且大家注意,為什麼地中海文明的發源集粹點在希臘。是因為希臘南面叫愛琴海,而愛琴海分佈了上千座小島,你到那個地方旅遊一下,你渡船始終眼睛能夠看見地平線,這就使得航海的那種危機感和恐懼感降低。於是環地中海的人,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可以橫渡地中海進行交流。這就使得地中海成為地球上唯一一個原始文明開放地貌。海運或者水運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重要的運輸通道,迄今仍然是最經濟、量最大的運輸通道。

我舉一個例子,揚州。揚州為什麼是中國近千年來的經濟重心?它相當於中國今天的大上海而持續了一千年以上,因為當年隋煬帝開發大運河, 把東亞大地上最大的兩個水流,長江和黃河溝通。而揚州是大運河的樞紐,於是這個地方就成為中國古代的經濟豐茂之地。近代由於太平天國阻斷了漕運,也就是運河運輸改為海運,再加上鐵路發展,揚州才開始衰落。

我在講什麼?我在講水運對於人類文明起到的作用何其之大,地中海提供了人類遠古時代歐亞非 三大陸之間的文明交流的開放地貌。

我們再看,希臘這個地方地貌多山石,土壤貧瘠。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希臘這個地方人口很少,當地生產的糧食還足以供養當地人。可公元前600年以後,人口暴漲,當地生產的糧食根本養活不了當地人。而土地可開發資源已經沒有了, 這逼迫著古希臘人極早的進入工商業謀生狀態。

他們當年把當地獨產的橄欖榨成橄欖油,把當地 豐產的葡萄做成葡萄酒,後來又發展大量的手工,然後渡過地中海,在北非古埃及和近東古巴比倫換取糧食。這是人類規模化、系統化工商業文明的一個開端之地

工商業文明,需要你必須做出奇巧的商品。如果你作出的商品是古埃及、古巴比倫人都能做出的,你憑什麼換取他們最緊要的生存資源——糧食。這逼迫著古希臘人建立創新精神和相應的創新文化。經商,跋山涉水要越過一個一個的原始部落是個極為冒險的過程,因此商人絕不可能帯著家眷去長途跋涉,他一定把家眷放在古希臘, 比如放在雅典,獨自一人或者找幾個合作伙伴冒險經商,由此締造了他們原始文化中的冒險精神和自由精神。商業活動是等價交換活動,即使我到了北非、到了近東,我特別瞧不起對方,但我跟他發生物質交換的這一瞬間我必須把他視為平等的夥伴,由此締造了他們的平等精神和契約精神。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如何去辨識東西方文明兩極分化的外在自然選擇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