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上一篇文章谈到了苏禄国国王将版图献给清朝的故事,这一次我们再来说说一些关于近代华人在东南亚的历史。

在明清交际时期,内地战乱频繁,南方沿海许多居民生计难以为继,而沿海地带向来有下南洋讨生活的传统,于是纷纷前往东南亚避难。据说其中还有一位武林高手,你们猜猜是谁?对了,他就是袁承志。当然,这是一个玩笑。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袁承志

一、避祸东南亚历史悠久

早在汉代,中国已经对东南亚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直接统治了现今的越南北部。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许多汉王朝的支持者就移居海外。五胡乱华时期,也有不少平民前往东南亚避祸。黄巢起义时,占据了广州,不少广东人士害怕黄巢,也下了南洋。在南宋末年,更是有一大批宋朝遗民流落东南亚。以至于明朝初年,东南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华人聚落,这些华人吃苦耐劳,且不少受过教育,在东南亚当地有着比较高的财富和地位。后来郑和下西洋,每每到达东南亚港口,总能有华人迎接。

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因而这块地方后来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卫温探索海疆

由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多数是具有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农民、工匠、军事将领、知识分子和富商,他们在东南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大多数是当地社会的中上层。比如前文谈到的陈上川,他率领官兵历经10年把同耐河到湄公河的广袤土地开垦为越南一流的良田,并兴建了一个城镇"堤岸",将该地区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大米市场。这些华侨深得越南人的敬重,被尊称为"伯父"。还有无数工匠,到了东南亚就开发起当地的矿产,在加里曼丹岛,比较大的金矿、锡矿的经营者就是华人,最多的时候有9万多人的矿工,连西方殖民者也不得不和华人合作开矿,华人几乎垄断了当地的采矿业。至于工商业、农业的从业者更是数不胜数。

经历了上千年的移民和开发,中国人在东南亚渐渐站住了脚,“唐人”这个称呼就是那个时候产生的,一直沿用至今。

二、去留两难,终成天朝弃民

按说这么多华人在东南亚生活,朝廷应该借此建立对华人聚居区乃至东南亚的统治地位。就像北美一样,原先也是英国人大量移民北美,逐渐发展壮大后,英国就将这片土地纳入了自己的殖民地。

的确,明朝也曾做过类似的努力,在永乐年间,明朝在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岛建立了旧港宣慰司,作为羁糜统治的机构。可是时间不长,旧港宣慰司就慢慢裁撤了。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旧港宣慰司位置示意图

清朝建立后,对东南亚的态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清朝发源于东北,是典型的渔猎民族,建立国家主要靠的是八旗铁骑。清朝入关以后,陆地上的敌人要么远遁,要么被消灭。而东南沿海一带却一直不安宁,郑氏集团以台湾为基地,不断对东南沿海一带进行骚扰,一度让清朝没有任何办法。

虽然康熙收回了台湾岛,但是清朝海疆上依旧不平静。一方面国内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剥削制度,沿海居民生计无望,只好下海讨生活,不少人逐渐沦为海盗,横行在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一带。有清一代,海盗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明末清初,西方殖民势力也开始染指海疆,他们除了正常贸易以外,偶尔也对沿海地区进行传教、抢劫。这就给清朝统治者造成了一种表象:海上很危险,海上没好人。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电影《加勒比海盗》上的中国海盗形象

鉴于清朝对海外侨民这样的认识,自然不会庇护侨民,甚至将侨民妖魔化,甚至要求外国将留在海外的华人押解回斩首。在清朝统治稳固后,康熙和雍正都曾下令让海外华人限期回国,没能按期回国的,就不准回国。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没有通讯工具,这个诏令到底有多少人收到,恐怕有个大大的疑问;即便收到诏令,这些长期漂流海外的华人,回乡后没有田地,也就没了生活来源,倒不如留在海外。

因此,清朝建立后,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人数量更多。而他们彻底沦为失去退路的天朝弃民。

三、“红溪惨案”——弃民的下场过于悲惨

而此时的西方殖民者,早就渗透在东南亚了。他们看到了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和贸易中转地位,于是纷纷开发东南亚。其中势力比较大的是荷兰。荷兰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重商传统让他们尤其注意东南亚。

在荷兰殖民统治下的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一度成为荷兰人在东亚的殖民贸易中心,而当地缺乏劳动力,因此荷兰殖民者使用了坑蒙、抢掠的方式让清朝子民前往。很多华人到了这里之后,凭借中华民族血液中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部分华侨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华人势力渐渐抬头。整个巴达维亚城人口有10万,而华人就占到了2万。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繁华的巴达维亚城

作为殖民者的荷兰人觉得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胁,不愿看到华人势力壮大,所以也是各种手段打压。粗暴的镇压手段引得很多华人的不满,最后有组织的华人开始反抗,奈何有人告密,最后荷兰殖民者进行了残忍的屠杀华人。

在总督瓦尔庚尼尔的指使下,荷兰水手、士兵、市民冲到街头,屠杀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华侨。一部分印尼奴隶也受到荷兰殖民当局的煽动和唆使,参与屠杀。大火从下午烧到晚上,夜幕降临之后,火势更猛,有600余间华侨房屋被烧成灰烬。暴徒们烧杀劫掠,并因抢夺赃物而互相激烈争吵和格斗。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有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间,财产损失无法估计。街道流满了被杀者的鲜血,华人城区的洪(红)溪(Ang Kee)河水也被遇害者的尸体堵塞,鲜血染红了河水。这次大屠杀,历史上称为红溪事件或红溪惨案。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人

而清朝的态度如何呢?说起来让人心寒。。荷兰殖民者做贼心虚,深惧清政府问罪责难,总督瓦尔庚尼尔被逮捕并死在监狱里,荷兰殖民当局并严密封锁惨案的消息。他们对当年冬季前往巴达维亚贸易的中国商船,防范更严,不让其接触幸存的华侨。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当这批中国商船起程返航时,殖民者们多方慰藉以安抚人心,答应下年照旧贸易。但是纸包不住火,早在中国商船返航之前,红溪惨案的消息就已经传到国内,并在福建等侨乡引起极大关注。福建水师提督王郡首先于乾隆六年(1740年)七月十一日奏报朝廷。七月十五日,署福州将军策楞与署福逮巡抚王恕联名入奏,所言案情更加详细,并认为海外华侨为朝廷罪人,草芥不如,遭此巨难,孽由自作,无关朝廷痛痒,那么对凶手也就无需认真追究,这一谬论成为了清政府处理此案的基调,最终并没有对荷兰殖民者的暴行进行谴责和追究。

据说,当时乾隆皇帝表示,“天朝之弃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当然这段话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也恰好和清朝对待华侨的态度不谋而合,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四、兰芳共和国——弃民不配为天朝子民

喜欢历史的读者对兰芳共和国应该不会陌生。它的建立者罗芳伯年出生于广东梅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罗芳柏与百余名亲戚朋友漂洋过海,来到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即今印度尼西亚西部的加里曼丹岛)淘金。婆罗洲当时已经生活着数十万的华人,这些华人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公司,在当地从事农业、采矿业和工商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可是也面临内部各个公司的互相争斗、土匪流寇以及欧洲殖民者的多重威胁。

罗芳伯在站稳脚跟后,积极联络苏丹和当地土族头人,联合华侨成立“同乡会”,建立华侨与当地民众相结合的军队,迅速平定了兰腊、万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盗,取得了东万律的管辖权。1776年,罗芳伯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以东万律为首府,着手建立“兰芳公司”,并成立了团体组织兰芳公司。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兰芳公司给当地带来了稳定繁荣,因此罗芳伯很受当地酋长的敬重。1777年改称“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在他管辖下的110万民众一致拥戴他为元首,甚至当地苏丹也要求将王位让给罗芳伯,不过罗芳伯坚决不接受。兰芳共和国的元首称为“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而当地土著居民则称其为“坤甸王”。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建国初的兰芳共和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兰芳共和国不采用世袭制,而是采用民主选举和禅让制,军事制度采用的是军民一体制度。这是海外华人在东南亚建立的第一个共和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其建国时间和美国基本一致。

兰芳伯建立共和国不久,就派人觐见乾隆帝,请求称藩。不过清朝认为兰芳共和国不过是海盗巢穴,不肯接见,没有接受这个华人建立的国家。为此,罗芳伯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罗芳伯向清朝称藩的愿望虽然未能实现,但清政府最终同意与兰芳共和国开展贸易。兰芳也借助此点,向外制造假象,宣称兰芳已经是清朝的藩国。此举果然唬住了荷兰人,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国力雄厚,荷兰人担心对兰芳的入侵行为引起清朝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停止对兰芳的骚扰。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到了晚清时期,清朝已经衰弱,无力顾及南洋。荷兰人也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荷兰人趁着1884年中法战争之机,入侵兰芳共和国。虽然兰芳共和国组织了抵抗,也向清朝求援。但是清朝此时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也无法支援;而兰芳共和国自身武力贫弱,内部又是矛盾重重,最终被荷兰殖民者灭亡。不过,毕竟清朝在当时也算是“列强”,荷兰人害怕清朝做出反应,当时还不敢公开宣称已经灭亡兰芳,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

五、小编的一点反思

东南亚至今仍然生活着数千万华人,这些人多数都是在动乱年代逃亡东南亚后渐渐扎根当地的。华人的乡土情结一直很重,抗战时期,不少华人为国家毁家纾难,这份民族感情我们不能忘记。

可惜的是,清朝时期,虽然一度国力雄厚,但是却屡屡拒绝认同这些流落在外的华人,不给予支持和保护甚至还进行打击。到了清朝衰弱后,东南亚的华人更是没有了依靠。最终,东南亚的华人深受苦难,终于因为天朝上国的拒绝,沦为没有靠山的天朝弃民。或许,一个民族的尊严不仅来源于母国国力,更来源于同胞的支持吧!读者们,你们有想对这些东南亚同胞想说的话吗?发在评论区吧!

天朝的拒绝——客居东南亚的大清弃民的坎坷命运

强大的国力是民族的靠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