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上一篇文章談到了蘇祿國國王將版圖獻給清朝的故事,這一次我們再來說說一些關於近代華人在東南亞的歷史。

在明清交際時期,內地戰亂頻繁,南方沿海許多居民生計難以為繼,而沿海地帶向來有下南洋討生活的傳統,於是紛紛前往東南亞避難。據說其中還有一位武林高手,你們猜猜是誰?對了,他就是袁承志。當然,這是一個玩笑。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袁承志

一、避禍東南亞歷史悠久

早在漢代,中國已經對東南亞有了一定的認識,甚至直接統治了現今的越南北部。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許多漢王朝的支持者就移居海外。五胡亂華時期,也有不少平民前往東南亞避禍。黃巢起義時,佔據了廣州,不少廣東人士害怕黃巢,也下了南洋。在南宋末年,更是有一大批宋朝遺民流落東南亞。以至於明朝初年,東南亞已經出現了不少華人聚落,這些華人吃苦耐勞,且不少受過教育,在東南亞當地有著比較高的財富和地位。後來鄭和下西洋,每每到達東南亞港口,總能有華人迎接。

特別是明末清初,大量的難民、被清兵打散的農民軍、抗清失敗的明軍餘部以及不願侍奉清廷的明朝遺民掀起了移民東南亞的高潮。明亡後,高、雷、廉三州總兵陳上川、副將陳安平等率領兵將家眷3000餘人、戰船50餘艘到達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因而這塊地方後來被稱作"明鄉"。1659年,跟隨永曆帝流亡緬甸的官兵眷屬,有的逃亡暹羅,有的被安置在緬甸邊遠地方,今天緬甸北部的桂家與敏家都是這些官兵的後裔。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衛溫探索海疆

由於移居東南亞的華人多數是具有先進技術和文化的農民、工匠、軍事將領、知識分子和富商,他們在東南亞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大多數是當地社會的中上層。比如前文談到的陳上川,他率領官兵歷經10年把同耐河到湄公河的廣袤土地開墾為越南一流的良田,並興建了一個城鎮"堤岸",將該地區發展成遠東最大的大米市場。這些華僑深得越南人的敬重,被尊稱為"伯父"。還有無數工匠,到了東南亞就開發起當地的礦產,在加里曼丹島,比較大的金礦、錫礦的經營者就是華人,最多的時候有9萬多人的礦工,連西方殖民者也不得不和華人合作開礦,華人幾乎壟斷了當地的採礦業。至於工商業、農業的從業者更是數不勝數。

經歷了上千年的移民和開發,中國人在東南亞漸漸站住了腳,“唐人”這個稱呼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一直沿用至今。

二、去留兩難,終成天朝棄民

按說這麼多華人在東南亞生活,朝廷應該藉此建立對華人聚居區乃至東南亞的統治地位。就像北美一樣,原先也是英國人大量移民北美,逐漸發展壯大後,英國就將這片土地納入了自己的殖民地。

的確,明朝也曾做過類似的努力,在永樂年間,明朝在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島建立了舊港宣慰司,作為羈糜統治的機構。可是時間不長,舊港宣慰司就慢慢裁撤了。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舊港宣慰司位置示意圖

清朝建立後,對東南亞的態度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我們都知道清朝發源於東北,是典型的漁獵民族,建立國家主要靠的是八旗鐵騎。清朝入關以後,陸地上的敵人要麼遠遁,要麼被消滅。而東南沿海一帶卻一直不安寧,鄭氏集團以臺灣為基地,不斷對東南沿海一帶進行騷擾,一度讓清朝沒有任何辦法。

雖然康熙收回了臺灣島,但是清朝海疆上依舊不平靜。一方面國內實行了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剝削制度,沿海居民生計無望,只好下海討生活,不少人逐漸淪為海盜,橫行在東南沿海和東南亞一帶。有清一代,海盜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另一方面,明末清初,西方殖民勢力也開始染指海疆,他們除了正常貿易以外,偶爾也對沿海地區進行傳教、搶劫。這就給清朝統治者造成了一種表象:海上很危險,海上沒好人。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電影《加勒比海盜》上的中國海盜形象

鑑於清朝對海外僑民這樣的認識,自然不會庇護僑民,甚至將僑民妖魔化,甚至要求外國將留在海外的華人押解回斬首。在清朝統治穩固後,康熙和雍正都曾下令讓海外華人限期回國,沒能按期回國的,就不準回國。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沒有通訊工具,這個詔令到底有多少人收到,恐怕有個大大的疑問;即便收到詔令,這些長期漂流海外的華人,回鄉後沒有田地,也就沒了生活來源,倒不如留在海外。

因此,清朝建立後,生活在東南亞的華人數量更多。而他們徹底淪為失去退路的天朝棄民。

三、“紅溪慘案”——棄民的下場過於悲慘

而此時的西方殖民者,早就滲透在東南亞了。他們看到了東南亞豐富的資源和貿易中轉地位,於是紛紛開發東南亞。其中勢力比較大的是荷蘭。荷蘭當時號稱海上馬車伕,重商傳統讓他們尤其注意東南亞。

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爪哇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一度成為荷蘭人在東亞的殖民貿易中心,而當地缺乏勞動力,因此荷蘭殖民者使用了坑蒙、搶掠的方式讓清朝子民前往。很多華人到了這裡之後,憑藉中華民族血液中的自強不息,吃苦耐勞,部分華僑獲得了一定的地位,華人勢力漸漸抬頭。整個巴達維亞城人口有10萬,而華人就佔到了2萬。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繁華的巴達維亞城

作為殖民者的荷蘭人覺得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脅,不願看到華人勢力壯大,所以也是各種手段打壓。粗暴的鎮壓手段引得很多華人的不滿,最後有組織的華人開始反抗,奈何有人告密,最後荷蘭殖民者進行了殘忍的屠殺華人。

在總督瓦爾庚尼爾的指使下,荷蘭水手、士兵、市民衝到街頭,屠殺他們所遇到的每一個華僑。一部分印尼奴隸也受到荷蘭殖民當局的煽動和唆使,參與屠殺。大火從下午燒到晚上,夜幕降臨之後,火勢更猛,有600餘間華僑房屋被燒成灰燼。暴徒們燒殺劫掠,並因搶奪贓物而互相激烈爭吵和格鬥。屠殺持續7天,城內華僑被殺近萬人,僥倖逃出者僅有150人,被焚燬和劫掠的華僑房屋達六、七百間,財產損失無法估計。街道流滿了被殺者的鮮血,華人城區的洪(紅)溪(Ang Kee)河水也被遇害者的屍體堵塞,鮮血染紅了河水。這次大屠殺,歷史上稱為紅溪事件或紅溪慘案。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荷蘭殖民者屠殺華人

而清朝的態度如何呢?說起來讓人心寒。。荷蘭殖民者做賊心虛,深懼清政府問罪責難,總督瓦爾庚尼爾被逮捕並死在監獄裡,荷蘭殖民當局並嚴密封鎖慘案的消息。他們對當年冬季前往巴達維亞貿易的中國商船,防範更嚴,不讓其接觸倖存的華僑。為了掩蓋事實真相,當這批中國商船起程返航時,殖民者們多方慰藉以安撫人心,答應下年照舊貿易。但是紙包不住火,早在中國商船返航之前,紅溪慘案的消息就已經傳到國內,並在福建等僑鄉引起極大關注。福建水師提督王郡首先於乾隆六年(1740年)七月十一日奏報朝廷。七月十五日,署福州將軍策楞與署福逮巡撫王恕聯名入奏,所言案情更加詳細,並認為海外華僑為朝廷罪人,草芥不如,遭此巨難,孽由自作,無關朝廷痛癢,那麼對兇手也就無需認真追究,這一謬論成為了清政府處理此案的基調,最終並沒有對荷蘭殖民者的暴行進行譴責和追究。

據說,當時乾隆皇帝表示,“天朝之棄民,不惜背棄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當然這段話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不過也恰好和清朝對待華僑的態度不謀而合,想必不是空穴來風。

四、蘭芳共和國——棄民不配為天朝子民

喜歡歷史的讀者對蘭芳共和國應該不會陌生。它的建立者羅芳伯年出生於廣東梅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柏與百餘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即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里曼丹島)淘金。婆羅洲當時已經生活著數十萬的華人,這些華人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公司,在當地從事農業、採礦業和工商業,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可是也面臨內部各個公司的互相爭鬥、土匪流寇以及歐洲殖民者的多重威脅。

羅芳伯在站穩腳跟後,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聯合華僑成立“同鄉會”,建立華僑與當地民眾相結合的軍隊,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1776年,羅芳伯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以東萬律為首府,著手建立“蘭芳公司”,併成立了團體組織蘭芳公司。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蘭芳公司給當地帶來了穩定繁榮,因此羅芳伯很受當地酋長的敬重。1777年改稱“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在他管轄下的110萬民眾一致擁戴他為元首,甚至當地蘇丹也要求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不過羅芳伯堅決不接受。蘭芳共和國的元首稱為“大唐總長”或是“大唐客長”,意思是華人作客海外的首長,而當地土著居民則稱其為“坤甸王”。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建國初的蘭芳共和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蘭芳共和國不採用世襲制,而是採用民主選舉和禪讓制,軍事制度採用的是軍民一體制度。這是海外華人在東南亞建立的第一個共和國,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建國時間和美國基本一致。

蘭芳伯建立共和國不久,就派人覲見乾隆帝,請求稱藩。不過清朝認為蘭芳共和國不過是海盜巢穴,不肯接見,沒有接受這個華人建立的國家。為此,羅芳伯鬱鬱而終,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羅芳伯向清朝稱藩的願望雖然未能實現,但清政府最終同意與蘭芳共和國開展貿易。蘭芳也藉助此點,向外製造假象,宣稱蘭芳已經是清朝的藩國。此舉果然唬住了荷蘭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康乾盛世,國力雄厚,荷蘭人擔心對蘭芳的入侵行為引起清朝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停止對蘭芳的騷擾。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到了晚清時期,清朝已經衰弱,無力顧及南洋。荷蘭人也認識到這一點,於是荷蘭人趁著1884年中法戰爭之機,入侵蘭芳共和國。雖然蘭芳共和國組織了抵抗,也向清朝求援。但是清朝此時自顧不暇,根本無力也無法支援;而蘭芳共和國自身武力貧弱,內部又是矛盾重重,最終被荷蘭殖民者滅亡。不過,畢竟清朝在當時也算是“列強”,荷蘭人害怕清朝做出反應,當時還不敢公開宣稱已經滅亡蘭芳,而是另立了一個傀儡以便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對蘭芳地區的佔領。

五、小編的一點反思

東南亞至今仍然生活著數千萬華人,這些人多數都是在動亂年代逃亡東南亞後漸漸紮根當地的。華人的鄉土情結一直很重,抗戰時期,不少華人為國家毀家紓難,這份民族感情我們不能忘記。

可惜的是,清朝時期,雖然一度國力雄厚,但是卻屢屢拒絕認同這些流落在外的華人,不給予支持和保護甚至還進行打擊。到了清朝衰弱後,東南亞的華人更是沒有了依靠。最終,東南亞的華人深受苦難,終於因為天朝上國的拒絕,淪為沒有靠山的天朝棄民。或許,一個民族的尊嚴不僅來源於母國國力,更來源於同胞的支持吧!讀者們,你們有想對這些東南亞同胞想說的話嗎?發在評論區吧!

天朝的拒絕——客居東南亞的大清棄民的坎坷命運

強大的國力是民族的靠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