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第1首《飲酒(其五)》

作者介紹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現在江西九江)人。長於詩文辭賦,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被稱為“田園詩人”。


背景鏈接

《飲酒(其五)》:選自《陶淵明集》卷三(中華書局1979年版)。此詩大約作於晉安帝義熙十二三年間,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之後,飲酒即興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詩歌解讀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主旨概括

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


第二首:《春望》

關於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人。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 故自稱少陵野老, 世稱杜少陵.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詩歌分析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主題思想

這首詩描寫了春日長安城悽慘破敗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表達了詩人熱愛國家、眷戀家園的美好情操。


第三首:《雁門太守行》

關於作者

李賀(790~816),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背景介紹

詩人生活的中唐時代,藩鎮割據,叛亂此起彼伏,發生多次重大的戰爭,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受到嚴重威脅。李賀這首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之間的戰爭狀況。

詩歌批註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藝術特色

小結本詩藝術特色:詩中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作者用濃烈凝重但並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加上“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傳情,作者簡直就是一個高明的畫家。


第四首:《赤壁》

關於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詩人。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詩風獨樹一幟,尤其是抒情繪景的絕句,寫得清麗生動。著有《樊川文集》。

相關背景

《赤壁》選自《樊川詩集註》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詩人任黃州刺史時所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長江南岸。杜牧所詠的赤壁並非三國時孫、曹大戰的地方,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是作者借題發揮,藉以抒發自己的感慨。

詩歌批註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問題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有何作用?

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實是借題發揮。

2.怎樣理解一、二兩句詩?

這兩句詩敘史點題,含蓄委婉的表達出詩人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3.詩中三、四句是實寫還是虛寫?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說說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

虛寫。作者設想與事實相反的結果,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就將要重寫。作者借史傾吐胸中的抑鬱之氣。詩人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也定會有所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鬱不平的心境。

4.前後兩聯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

前者是敘事,後者是議論感慨,由敘事引發議論。

詩歌主旨

這首詠史抒懷詩,借對赤壁之戰的評述來抒發詩人的自負感慨,吐露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抑鬱不平,也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偶然的僥倖。


第五首:《漁家傲》

關於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其詞風格婉約,善用白描手法,自闢蹊徑,語言清麗,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作詞背景

李清照南渡後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隻身漂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晚年,處於“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李清照性格爽直,不願受生活的束縛,所以有時她會乘著想象的翅膀飛向另一個世界,去那裡尋求自己的理想。

詞批註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詩詞五首》詳細筆記。梳理課文重要知識點

主旨分析

這首詞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發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表現了她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