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公路人物故事】國道線


尹鵬翔 整理

【文山公路人物故事】國道線


1986年,我剛參加工作,被調入富寧縣舊腮道班。這實在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國道線沿著大山迂曲迴環,到達目的地時,我腸胃翻湧,吐了一地。


舊腮道班,和富寧縣舊腮村不過500米距離,半山腰上雲霧繚繞,除了大片的森林,幾乎沒有任何東西。道班和鄉村構成了全部世界。


但這並不是我的世界。鄉村裡,人們穿著不一樣的衣服、說著完全聽不懂的方言,而我每天修補路面、清通水溝,狂灑汗水後,在小道班裡安然睡去。我很難和他們交流,便很少去村裡串門,索性躲進道班成一統,也撈得自在。我常常想,修路的人是不是有問題?明明在山腳可以修更近的路,卻還捨近求遠把國道規劃到這麼大的山上?


時間就這麼一點點過去。在一天的午間勞動時,我被一輛停在路邊的解放牌貨車吸引,這種車我在職高上學的時候學過,後橋驅動,6缸直列水冷四衝程汽油發動機,功能很強勁。


車主是一個穿著少數民族衣服的人,他無奈的蹲在車旁,我上前問他怎麼了,他沮喪地搖了搖頭,自顧自地說了一堆民族方言。我雖然聽不懂,但推測大概是車子哪裡出了問題。“我既然學過,不妨試試。”想到這,我爬下車底,檢查汽車結構。“油管漏了,拿個扳手來!”我衝他比劃著,他似乎沒聽懂我的話,但也找來一堆工具。就這樣,兩個語言不通的人,靠著手勢,修好了一輛車。這是段奇妙的經歷,職高所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臨走前,我指了指我住的道班房,告訴他,車壞了、可以到那裡找我。


第二天,他就出現在了道班門前。一見面,他還是說著一堆聽不懂的方言,不由分說、推推嚷嚷地把我帶到道班對面那個鄉村。一開始,我有點抗拒,但很快發現,對面的村子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那裡有巨大的榕樹、奇特的建築和斑斕的民族服飾,叫人眼花繚亂。


終於在村子的盡頭坐下來。我才發現他們備好了酒和飯菜。我連說“這不行、我在道班已經煮好啦!”。“今天就在著吃吧,感謝你幫我們修好了車。”這裡,有人說普通話!我驚訝得看著她,身子也坐了下來。


有了翻譯,我認識了村子裡的哥龍、哥陳、二妹……,也慢慢學會了當地的方言。富寧縣舊腮村,是壯族和苗族雜居的村子,有著非常悠久的風俗文化,傳統節日裡,伴隨著那些動人的旋律,人們在空地裡歌唱、跳舞,老人向小孩口口相傳著不知名的傳說。包容、熱情的村子,讓我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


【文山公路人物故事】國道線

【文山公路人物故事】國道線


十多個春秋裡,我白天養路工作、晚上就和村民們談天說地,掌握了許多民族文化,也在村子裡收穫了愛情。就這樣,我養好路後、來村裡幫大家修理機械,大家時常請我吃飯、帶我跳舞,在公路坍方時,甚至全村出動,幫忙清障保通。


表面上看,我是為大家提供出行條件的衛士,其實,少數民族們淳樸民風和守望相助的精神才是哺育我成長的食糧。現在,我似乎知道為什麼國道要故意在山間盤桓了。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國道把一個又一個的村子連接起來,讓那些優秀的文化和純良的精神傳播為世人所知,也讓大山裡的人走出去交融交通中,看見更精彩的世界!

來源:文山公路

原標題:【人物故事】國道線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湯維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