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來年,能和‘家人’重聚”

記者 徐展新

離開武漢已經超過兩週了,但每每回想起那段時光,有著“淡定姐”稱號的寧波第一醫院護士丁偉平還是心緒難平。

在抗疫一線,她以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寧波醫療一隊護士長的身份,帶領100餘名護理人員奮戰了近50個日夜。“在這座英雄城市,我顛倒了白天黑夜,經歷了大悲大喜,感受到疫情陰霾下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濃濃溫情。”丁偉平說。

“經歷的最倉促的旅行”

早在一年前,心心念念想看武漢櫻花的丁偉平就做好了旅行攻略,卻因工作繁忙遲遲未成行。

沒想到,與武漢的“初見”,會如此快節奏、高強度。

2月9日晚11點接到出發通知,2月10日清早啟程,當晚抵達武漢天河機場,隨後立刻組織隊伍、投入培訓、準備接收病人……抵達病區後,丁偉平兩天一夜沒有休息,小憩了4小時又返回崗位,“這是我經歷的最倉促的旅行,但很熱血、很值得”。

疫情突如其來,時間緊、任務重,每名護理人員都要邊趕路、邊學習。被任命為寧波醫療一隊護士長的丁偉平,還要為百人團隊的管理和配合發愁。丁偉平放棄休息時間,挨個甄選,找出經驗相對豐富的護理人員帶組,分頭組織防護培訓、瞭解與疫情相關的應急措施。

“下午3點開始收治病人!大家要做好充分準備,確保物資齊全、設備質量過關。”小組會議上,丁偉平表情凝重。前路未知,她只能儘量勸說自己不要過度緊張,做好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

11日夜,武漢下起了大雨,大批等待救治的病人也送抵病房。丁偉平和她的“戰友”們迎來了第一場大考。

“幸福就是簡單的呼吸”

“從業16年,這個夜晚最刻骨銘心。”大雨之中,丁偉平看到從武漢其他醫院轉來的300多名危重症患者湧入醫院,醫院大門外車輛雲集、警燈閃爍,“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匆忙穿梭,她的腦海裡唯有“震撼”二字。

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丁偉平,開始了緊張的護理工作。透過厚厚的護目鏡,她耐心地觀察病情、詢問病史、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困難,一個工作班次就是整整6小時。

為幫助醫護人員減輕負擔,丁偉平亮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捋順工作流程,提前調試設備、準備藥品,還將寧波第一醫院的“6S管理”模式搬到搶救室,提高救治效率。

視線模糊、汗流浹背、步履沉重,但丁偉平一刻都沒有停下來。她知道,這是和病魔在賽跑,是關乎生命的競逐,容不得一絲懈怠。

卸下裝備的一剎那,丁偉平才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就是簡單的呼吸”。

連軸轉工作不斷壓迫著身體和精神,但她驚訝地發現自己挺住了。“累了就在換班時眯一會兒,第二天醒來依舊充滿鬥志。可能是這場嚴酷的‘戰爭’激發了我的潛力。”

“病房成了溫馨的小家”

丁偉平眼中的病區,是有顏色的。“最開始是壓抑的黑、憂傷的灰,之後逐漸明亮起來,甚至有了彩色。”她覺得,目睹一名無助、恐懼的患者變得開朗、健談、充滿希望,這一過程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護理人員與患者的互相勉勵和扶持,讓病房有了家的味道。

丁偉平早已記熟了每個病房的位置,知道哪一床的阿婆喜歡吃什麼,知道隔壁房間的大爺沉默寡言的原因,知道健談的阿姨為什麼整夜沒睡好覺。丁偉平曾和一位50多歲的阿姨談心兩個小時,瞭解她從感染到就醫的全過程,安撫她內心焦慮、絕望的情緒,還幫她找來了心理專家一對一指導。

第二天,丁偉平收到了阿姨的微信——“來這裡三四天,我第一次睡著,整整睡了3個小時。”此後,每次經過這間病房,她都能看到阿姨隔著玻璃窗向她招手。阿姨說:“你不需要進來,遠遠看著,我就很高興了。”這句話著實戳中了丁偉平的“淚點”,“病房成了溫馨的小家,很溫暖,很有人情味”。

剛到武漢時,丁偉平坐著大巴從機場趕往醫院,那時的道路冷清寂寥,完全沒有繁華都市應有的模樣。時隔月餘,她於3月31日踏上返鄉的歸途,此時的武漢出現了零零散散的公交車,煙火氣回來了,她的心也敞亮起來。

“聽說武漢最美的季節是春天。來年櫻花絢爛時,希望我能摘下口罩,踏入珞珈山、登上黃鶴樓,和‘家人’們重聚,仔細品味這座美麗的城市。”返回寧波後,丁偉平將所念所想寄託在文字裡,期盼著陰霾散去、賞櫻夢圓。

馳援,鮮有用到的詞彙,卻在庚子年春見證了中國速度與團結。疫情突如其來,但一群勇敢有擔當的人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我慶幸我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祖國支撐,她用超前果斷的決定扭轉了局面。

寧波市第一醫院臨床護理感染科護師 鮑佳佩

逆風行,永無悔。我們眾志成城,昂揚前進,與時代對話,譜寫一首關於天使與病魔抗爭的生命之歌。我們不是什麼英雄,只不過是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能有幸親臨抗疫一線,和前輩以及千千萬萬的戰友一起並肩作戰!

寧海縣第一醫院醫療健康集團總院護士 陳海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