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由於疫情的影響,香港稅務局也發佈了最新的稅表安排,

相關稅種可以延期繳納。納稅人及僱主一般須於相關報稅表的發出日期起一個月內填報,所以一定注意這些延期的時間。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再次提醒,務必保障香港公司在稅期內報稅,勿逾期!

一直以來,香港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對內地投資者非常有吸引力。香港以屬地為徵收稅項的基礎,只對來自香港的利潤及收入徵稅。

那麼香港稅收有什麼優勢呢?從幾個方面來對比內地和香港的稅收。

香港主要稅種

先來了解一下香港的主要稅種。

※ 利得稅(16.5%)

※ 物業稅(15%)

※ 釐印稅(0.2%)

※ 薪俸稅(累進稅率:2%、7%、12%、17%,與標準稅率15%孰低原則)

注: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的共同點都有暫繳稅義務。

香港不徵:流轉稅(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遺產稅(2006年2月停徵)、進出口稅(除菸酒等特殊品外)、資本增值稅(如股息、分紅)。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個稅扣除項目PK

內地工薪個稅有5000元免徵額,扣除項目有“五險一金”。

香港個稅也有免稅額,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有一套繳稅額計算方法。按個人、已婚、子女、供養、單親、傷殘等設置了不同額度,比如2018/19年度個人基本免稅額每年132000港元、每名子女免稅額12000港元,扣除項目包括個人進修、長者照顧、居所貸款利息、退休計劃強制支出、捐款等

納稅人是否已婚、是否有子女、是否贍養父母等因素,都會影響該納稅人的免稅額,從而影響最終的繳稅金額。

香港薪俸稅計算公式:

應課稅入息總額 = 年收入 - 扣除項目 - 免稅項目

應交總稅款 = 應課稅入息總額 × 相應稅率

內地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所得額 = 稅前工資收入金額 - 五險一金 (個人繳納部分)- 起徵點 (5000元)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個稅起徵點PK

2018年10月1日以後個稅起徵點是5000元,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而香港沒有規定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而是規定了免稅條件和免稅額。


稅率PK

在稅率設計上,香港跟內地一樣,都採用累進稅率的制度。

按照2018年個稅計算標準,內地個稅實行分類徵收,將所得分為11類,實行不同徵稅辦法。其中工薪所得個稅適用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3%至45%。

和內地不同,香港的薪俸稅,按地域來源徵稅,任何於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的入息,均須繳納薪俸稅。課稅年度由4月1日至翌年3月31日,有兩種方式選擇:

(1)標準稅率法,總收入扣除費用後按15%的標準稅率徵收,這種方式一般為高收入者採用;

(2)超額累進稅率法,由2018/19年度開始,用總收入扣除費用後按

2%-17%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徵收,低收入者採用這種方式納稅額較低。兩種方式中,納稅人可選擇納稅額較低的方式。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由此算出,應課稅入息總額在20萬港幣時,應繳稅款為1.6萬,超出20萬的剩餘部分為17%。

最後在得出應繳稅款的情況下,最狠的是,香港政府對於19/20年的稅務措施繼續寬減稅款的100%,上限2萬港幣,意味著最終繳稅額在2萬以下的全部豁免了。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上圖為香港近年來稅務寬減措施)

兩地的個稅制度除了最高邊際稅率差很高(內地45%對香港的17%),稅率級距差異也很大,香港的稅率級距寬,等距按不同稅率徵收。

香港、內地稅收大PK:為何香港更吸引高淨值人士?

從稅收角度來看,香港稅收實行區域徵稅,稅制公平、稅率低及人性化。

香港擁有一套公平自由的經濟體系,擁有開放的投資制度。除了稅收優惠,還無外匯管制,資金進出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