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你和朋友是怎么联系的?

作为一个社交萎缩的人,在2020年的今天,我基本可以确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我的朋友圈不再能刷到朋友们的动态了”。

这个趋势前几年已经显现,但疫情之后逐渐恢复平静的今年,基本已经“吹不皱一池春水”。

现在我还是会刷朋友圈,也还是会有真实的动态出现,嗯,主要来自于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了解一下老家和亲戚们的动态还是很方便,想来长辈们可能不懂嘻哈,但在朋友圈确实很real。

2016到2018年,是我印象里个人发朋友圈比较频繁的阶段,而且一度很有热情,其标志就是偶尔我还会发一大长段的散文诗格式的语录。那几年,无论是身边的朋友、同事,还是故乡的老同学老朋友,亦或是远方的未谋面的好友,都挺有活跃度,的确有一种“年轻的朋友啊,活了二十多年,我们来相会……”的感觉。

更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应该是2018年的某一天,我本来打算给几个朋友群发个照片还是什么话,然而一不小心拉成了群聊,待我反应过来时,已经有20多位好友入群了,待我准备编辑一段话解释操作失误时,群里已经开始聊上了……那里面分别是我的表弟表妹,我的发小,我的初中同学,我的高中同学,我的大学同学,我旅游时遇到的朋友……绝了,他们互相之间大部分都不认识,这些人唯一的共同点就都只认识我。

我打算解散那个群,这帮人居然还不太乐意,那就保留吧,我压根就没想好这个群能干嘛,深知互联网运营的我,自然明白想做好一个社群非常不简单,为了避免不少麻烦,比如群成员利用我的关系互相乱加好友节外生枝,于是我稍作思索,便在群里颁布了很严苛的群公告,立下了数条规矩。效果很明显,这帮好友瞬时都有些被镇住了,就像前两天我写了篇《新人必读》后有读者表示都不太敢留言了一样,所以很少有人再在群里发言。在社群早期,作为群主我也无心无精力去引导维持群秩序,于是相当于默认这个群“无限休眠”了。

两年过去了,我再看了下,这个群还在,也基本没人退出,大家和我一样,都默认了它的休眠,这也是最好的存在状态了。


2020,你和朋友是怎么联系的?


的确,微信背负着巨大的社交压力,朋友圈不堪重负,已经失去了“朋友”的意义。

于是很奇妙的一个情况出现了,当朋友圈不再如前几年对社交阵地完成大一统时,现在的社交格局,又变得分裂而碎片了。

一个典型的问题可以出现了——2020年,你和朋友是怎么保持联系的?

先说我的答案吧。

如今,每天我在微信上聊天最多的人,是“工作群”和同事们。

和我打视频电话最多的,是爸妈,和我弟。

和我打语音电话最多的,是远方的大学朋友;

和我群聊最频繁的,是曾经的一个同事群,如今早已各自离职,我还身处另一个城市,于是变成了一个篮球吹牛群;

其他的,就没有这么高的联系频率了。

……

和菜头前两天在推送里介绍了一个小测试:在你的微信搜索框,输入“哈哈”,然后你会看到搜索结果,从上到下分别是“群聊”“聊天记录”“收藏”等分类,每一个聊天对象后面都有个括号备注数字,表示你跟这个群,或跟这个人,所有的聊天记录中出现“哈哈”的次数。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与你“哈哈”的次数越多的人,与你关系最为紧密。

我看了看我的搜索结果,除却群聊,与私人出现“哈哈”最多的次数91条。这个数字很小了。

如果你不是单身狗,我预测你的“哈哈”最高次数肯定在5000次以上。

你可以翻一翻那些“哈哈”的聊天记录,相信我,翻不了几条,你就会感受到“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如果“哈哈”让你感受不明显,就再去搜一搜“晚安”。

2020,你和朋友是怎么联系的?


微信当然没有死去,并不像80后和90后的QQ如今密码都生了灰,只是朋友圈已经失去了“朋友的动态”,对话联系更多是工作等实用性通讯,真正用来感情联络的对话,仅限于亲友和身边少数朋友。

微信在感情联络方面的颓势,我觉得恰恰只是回归了真实的生活。因为没有微信这种即时通讯软件出现时,日常生活里和你保持高频联系的人,也不过是亲友和身边人。

那么,你的朋友都去哪呢?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表达欲,都有倾诉欲,长远来看,这个表达需求基本是恒定的。

当朋友圈一年更新不了一次时,那么他的倾诉和表达,一定出现在了其他地方。

或许他更多的倾诉对象是身边人,或许是枕边人,日常生活幸福安逸,所希望的都在身边,的确会减少对外表达的渴望。但这样幸福的人,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人,表达在别处。

比如,微博。只要你不是大V,微博小号用来潜水记录心情,是很安逸的。

比如,豆瓣和即刻,始终也是在少数人在用,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角落。只不过,也基本不会有你身边的朋友出现。

当然,现在很多人还在抖音和快手上传递社交,读取你的通讯录,那么算法很容易让你们相遇,然后既不失礼貌也不过分打扰地点个赞,好像也没有微信朋友圈那种强烈的压迫感。

算法有多强大,比如,在我七八岁以后几乎再没见过面的阿姨,都能在抖音上遇到我,还给我的自拍视频点赞评论,还张罗着给我介绍对象,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我想我现在用的手机号很少有人知道。而这不过是因为那位阿姨和我之间,有我妈这个中间关系人。

就在前几天,有天闲聊,老板说周末刷到我的抖音了,哎呦,我可是惊悚坏了——完了,我在公司不苟言笑的高冷人设要崩了,完了,幸亏我还不是什么自媒体大V,否则老板很容易认为我背地里搞副业干活,虽然事实的确如此……最后一想,一定是简历上的联系电话暴露了,否则,总不会是“同城”推荐吧。

对社交最敏感的人,就是那些不怎么社交的人。因为不热衷于社交,所以才有社交需求。

为了平衡与朋友之间的社交状态,尤其是和各奔远方不容易相见的老朋友,以前我找到了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写电子邮件。理由是直接发微信,太即时了,对话框压迫感太强,别人得马上回复,不回复显得没有礼貌伤面子,然而有时候保持联系并不需要快问快答,而需要慢慢感受和体会。于是写信,成了我心仪的选择,当然写纸质信贴邮票就不可不必,一是效率上过分缓慢,二是你还得微信找朋友要一下现住址,那你真的太幽默了。只有电子邮件,可以满足我的要求。

所以到现在,我的电子邮箱也都是唯一向外公开的联系方式。很多公众号读者总想加我微信,真没必要,我的朋友圈没意思,我和朋友联系都写信,我的朋友关心我都来看公众号,你说这世界奇不奇妙。

2020,你和朋友是怎么联系的?


科技改变生活,不假。

但科技改变不了人的情感,也改变不了人性。

无论科技怎么发展,我都认为,最好的社交方式,始终是面对面。

当然,见字如面,也是一种面对面,而且直抵灵魂进行神交,这也是我认为的文字的高级之处所在。

因此,我也可以吹句牛逼,即便我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但只要我在写作,在公开表达,那么我就比你想象的还要open好嘛,交流的方式又不只讲话一种。

不要小看每一个10W+阅读的作者,即便他一言不发,也一定是个社交高手好嘛。

对社交的理解,不要那么狭隘。

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对微信通讯录里的各位朋友,就有新的想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