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節卦!


易之節卦!

節卦

這個卦和渙卦是一對。它的上卦為坎卦,下卦為兌卦,坎為水,兌為澤,所以叫做水澤節。

易之節卦!

易之節卦!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卦名。節,是一個形聲字,含義就是竹子一節一節的生長,也由此泛指一切草木結節的地方。草木結節,是植物生長到一定高度之後,形成的一個穩固的支撐點。後來引申為節制、節約等含義。所以“節”有“控制”、“支撐”的含義。

那麼這個卦為什麼叫做節卦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卦象。

首先我們要找到這個卦的卦眼,也就是分析這個卦的一個著眼點。對比易經六大基礎卦,我們可以發現,節卦和地天泰卦是比較接近的。把地天泰卦的三爻和五爻變換位置,就是節卦。所以我們可以把三爻和五爻看作卦眼,圍繞這兩個爻分析和理解這個卦。

易之節卦!

易傳中說: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從位置上看,三爻和五爻,他們功用是差不多的,都是一個系統的首腦。只不過三爻是臣,五爻是君,三爻就多有兇危,五爻就多有功勞,這是貴和賤的差別。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來看這個卦的五爻。首先,五爻是陽爻,在陽位,是當位的;五爻居於上卦之中,是得中的。既當位又得中,叫做中正。中正的五爻,類比一個比較理想的君主。其次,這個陽爻從下而來,居九五君位,就好比太子一朝登基,由賤而貴。再次,看爻位關係,九五陷於兩個陰爻之中,有坎險之象,也有濟險之意。

這就是節卦的時態,是說九五由賤而貴,一朝登天,上升到新的節點。因其自身中正,故於坎險中有節有度,濟險而安。

順便看一下三爻的陰爻,它在陽位上,是不當位的。相對來說,處境不是很理想。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卦的卦辭。

節:亨。苦節不可,貞。

。亨通。九五中正,類比比較理想的君主,有能力也有方法處理好權力交替的任何問題,所以亨通。

苦節不可,貞。在節卦的時態下,是不可出現過分過度的情況的,要合乎正道。陽爻九五由下而上,由賤而貴,有所節制固然是美德,然而,身份地位上升到新的高度,所作所為必與其相匹配,過度節制反倒不可。比如新君繼位,面對百官朝拜心裡一時或許難以接受,但要知道大禮是和這個位置相匹配的,如果失禮則必引起禍亂。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彖辭。

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彖辭沒有解釋卦名,我們在這裡也不作分析。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剛柔分,我們之前曾經講過,它指的是一個卦陰爻和陽爻數量相等。節卦三個陰爻三個陽爻,所以說“剛柔分”。

剛,指的是陽爻;剛得中,節卦九五陽爻位居上卦中位。(也可以說節卦的上下卦中位都是陽爻)。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節卦之所以亨通,是因為節卦的陰陽平衡,而且陽爻佔據中位。陰陽平衡,代表此卦矛盾雙方實力相對均衡;陽爻佔據中位,代表正義力量為主。所以是亨通的。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在節卦的時態下,不可出現過度的情況。否則會走向窮途末路。凡事都是以“中”為貴。所謂的“中”,就是不偏失。不加節制或者過度節制,都會走向錯誤的道路。在此卦時,只強調不可過度的問題。

說以行險。這是從上卦下卦類象這個角度分析的。節卦上卦為坎卦,坎為險,下卦為兌卦,兌為悅。說以行險,以和悅的態度履處險境。

當位以節。九五中正,自然是當位的。當位就是能安於時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事合理,所以就能把握住“節”的度。

中正以通。九五中正,就好比一個比較理想的君主。自然是通達的。

天地節而四時成。天地的運轉,也符合節道的規律,所以才有四季變化的分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節點,也就是天道規律運行過程中的節點。

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所以制定一些符合節道的制度,不對老百姓造成傷害。這裡是從天地運行規律的“節點”,聯想到人事方面。天地有節點,所以有了四季的變化;管理上有了制度,就可以規範人的行為。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象辭。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這個卦上卦為坎卦,下卦為兌卦,坎為水,兌為澤,所以說澤上有水。澤就是湖泊,水在湖泊之上,就像要滿溢一樣。人們會給這個湖泊增高堤壩,防止裡頭的水氾濫成災。堤壩,就是對湖水的一種節度。君子看到這樣的象,擬定一些制度,由此來評議人的道德行為。也就是說,建立好一個良好的標準,看看誰是符合這個標準的,誰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對人的一種節度。

通過學習這個卦,我們有什麼樣的體會呢?

節卦講的是一個節點,一種節制,其實也就是一個標準。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各種各樣的標準了,但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一定要有一個最重要的標準,那就是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可以欺騙這個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人,但是卻無法欺騙自己的良心;一個人可以對所有人撒謊,但是不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撒謊;一個人可以不知道任何事情的是非,不知道善惡,但是自己的良心一定會知道。

所以說良心就是我們各種行為的一種節度。一個人只要堅守不丟掉良心這個底線,讓自己的良心作為控制自己的根本,那麼自己的良心一定會成為最有力的一個支撐點,它是比其他任何一個標準都管用的標準。

國學中常說的“致良知”,或者說叫做“明心見性”,他們的含義都是找到自己的良心。讓自己的良心明亮起來,就像一面鏡子,當有問題來臨的時候,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個問題本身,並且照見一切合理的處理辦法。正如《清靜經》上說的: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淨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