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寧願是零分。”


完美主義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寧願是零分。”

遇到事情就火急火嫌地下定論,以“非黑即白”作為事物的判斷法則。

努力把事情做好,總會覺得如果再努為一點結果就會更好。

對當前的結果永遠不滿意,明明已經付出很多了,但還是會覺得做得不夠,甚至心存愧疚。

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絕對不接受“不完美”的80分、70分,我還要主動把一切降低到零分。

這,是否是你的常態呢?

01

我要做的更好

“今天來不及洗頭髮了,頂著好幾天沒洗的頭髮去見客戶會不會很難看。”

“中午吃飯不小心把橘子汁弄到手袖上了,下午上班同事們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

“完了,我剛才鞠躬好像沒有到90°,他不會對我有意見吧?”

在當代社會,這些想法舉措可是見怪不怪了,我們一起來看下有這些想法的人是發生什麼了呢?

我們不能定義這些現象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但這樣一個人很可能是一個追求完美,處處都要做到極致的人。

說到完美主義,大家一定不陌生,每個人都憧憬著要做一個完美的人,處處優秀,得到眾人的認可,獲得極多的榮譽,成為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完美主義並不十全十美。一旦我們完完全全信奉完美主義,就會多此一舉、失之東隅了,嚴重的甚至還會焦慮,暴躁,產生負面情緒,對生活和工作都會有著極大的影響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著工作壓力大、崗位競爭激烈等一系列常見的問題在經濟低迷,職位淘汰率高的環境下,完美主義的人們通常會產生病態的完美主義。

02

總是過分追求完美

所謂的病態性的完美主義,往往是追求完美達到某種極致的程度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現象。

很多病態性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害怕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肯定與尊重。

然而面對別人給他的讚美,他們又或多或少會顯得不以為然,甚至會錯意,這是因為他們內心中那不斷挑剔的聲音在提醒他們:這還不算完美,沒準對方只是客套的恭維。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會特別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以贏得別人真心實意的認可

卻因為過分追求完美而導致吹毛求疵,結果通常是,付出了很大努力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完美主義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寧願是零分。”

也有的人明明已經把事情做好了,卻因為自己過度追求完美,弄成了畫蛇添足的悲劇。一旦結果未能符合初衷,他們自然就會出現各種異常情緒。

心理學專家們經過大量研究實驗發現,病態性完美主義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共同特徵:

① 總是希望自己和與自己有關的任何事物都盡善盡美;

② 過分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③ 對於任何細微的過錯和失誤都難以容忍

④ 不允許出現絲毫的偏差,哪怕只有1cm的差錯;

⑤ 在眾人面前注重自身形象,舉手投足間無不透露出對自己的過分克制;

⑥ 對他人有著極強的控制慾,不僅對自己要求苛刻,也對他人設定高標準。

我們似乎能看到我們周圍普通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著病態完美主義的影子,但一些名人也有這樣的症狀。

英格蘭球星貝克漢姆曾自曝患有完美主義,他對一切都要求極致完美。在家裡只要沒有工作,他就會一遍遍地擺放家中的水杯、傢俱,保持一切都井井有條,乾淨利落。

直至今日,全球已經有超過3000萬人有著所謂的完美主義。

比如,從事數學、物理等計算科學的人,對一些數字、符號會比較敏感,就算當時反覆驗算過的數值,等到真正結算的時候仍然沒有太多印象,需要重新再算一遍;

也有一些人對計算器很敏感,即使計算器已經清楚地顯示出了具體答案,在不忙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會用計算器再次驗算,或者是自己動手在草稿紙上多算幾遍,即使他們相信計算器並不會算錯。然而這些現象都是因為追求完美主義而導致的不正常現象。

我們不妨可以回想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有有過以下的場景。

在高中時候,明明考前複習已經背得爛透了的知識點,可每次一進考場,卻突然腦子一片空白;

在生活當中,只要有時間,就會不停地整理房間,一遍又一遍地拖著嶄新的地板,重複的整理著放置整齊的物品和衣櫃;

在工作上,每次盡心盡力完成好的工作,交給上司之後卻仍不放心,甚至會在心裡不停地想著該怎樣去面對上司的質疑。

03

完美主義

什麼是完美主義?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家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Hollender(Hollender MH. 1965)把完美主義定義為一種本質上消極的人格特質, 表現為一種對自己或他人難以理喻的要求,即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表現的優秀。他也強調要維持完美主義的認知,比方說 “選擇性注意”,就是說只關注失敗和缺點,從而忽視優點和成功。

Burns(BurnsDD. 1980)也強調完美主義擁有著自我挫敗的方面,完美主義者的主要特徵是“高度依賴成功”的自我評價。根據Burns的定義,完美主義者的標準是不可理喻的,他們堅持不懈,不斷地朝目標努力,並完全根據最終的結果和所產生的成就來斷定自身的價值。

Frost和Marten(FrostRO,MartenPA. 1990)把完美主義定義為“設定過高的自我表現標準,並伴隨過度批評的自我評價。

這些觀點表明完美主義者追求 “完美”,但追求的過程及結果可能並不 “完美”。


完美主義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寧願是零分。”

那麼,完美主義是怎樣形成的呢?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是孩子與其成長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比如,Hollender(Hollender MH. 1965)認為完美主義通常形成於缺乏安全感的兒童身上。

而有證據表明,在完美主義的形成、發展中,環境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完美主義特質是在個人與其成長環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Flett和Hewitt(FlettGL, HewittPL. 2002)在其綜述中就曾為完美主義的形成提供了“社會反應模型”

社會反應模型討論的是個人怎樣在一個緊張和充滿壓力的周圍環境中形成完美主義,以重獲內心控制感的過程(FlettGL, HewittPL. 2002)。

具體來說,當一個人在嚴酷的周圍環境(如,混亂的家庭情感氛圍,沉重的社會壓力或周圍人不理解不合群)中,歷經心理痛苦,從而發展出完美主義對付這種混亂的環境,以逃脫羞辱和痛苦,重獲控制感和價值感。

當然,完美主義也會有消極和積極之分。

消極完美主義者對自己有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標準,認為事情非完美即失敗,害怕失敗,擔心犯錯、在行動前猶疑不決( Canter,2008)。

與此相反,積極完美主義者追求合理的、現實的標準,追求成功,並能從中獲得滿足和自我肯定( Canter,2008),他們做事有組織、對生活有計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美主義可能會在一定時期或一定場合成就他們做事認真可靠、遵時守信的優點,為他們的成功成才鋪就道路。

但長此以往,他們的缺點也會暴露無遺。而這些缺點,也會使他們對自己更不滿意。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懷疑自己有病態的完美主義心理而走進心理諮詢室。尤其是在一些競爭壓力大的城市,病態性完美主義所導致的異常心理現象也呈遞增趨勢。

病態性完美主義者容易陷入工作狂、暴食症等狀態,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抑鬱症、厭食症、焦慮症、邊緣性人格障礙、酒精依賴症和心身疾病等精神問題,嚴重的會導致虐待狂、工作狂、夫妻關係以及人際關係的破裂、各種嗜癖行為,甚至自殺。


完美主義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寧願是零分。”

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指出,當一個人對完美主義的追求變成了強迫症,即完美主義者為了獲得“完美”而變得神經質且拒絕接受任何不完美的東西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更容易迷失重點,更容易產生異常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