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有書君說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他的名氣很小,當的官也很小,而且我們幾乎也沒有讀過他的什麼文章。


就算是讀過,似乎也沒有什麼印象。


可是為什麼,曾鞏卻也能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名單中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曾鞏的故事。


2016年,在中國嘉德春拍專場中,有一件叫做《局事帖》的書法拍品,備受大眾矚目。


《局事帖》通篇一共124個字,最終以2.07億人民幣成交,在我們看來,這絕對稱得上是一字千金。


然而,在900多年前的北宋,它的價值不過是承載著一位老人對自己漂泊生活的辛酸吐槽。


這位老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


此時的曾鞏已離京在外12年之久,他雙鬢花白,老態龍鍾,心中早已厭倦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孤獨的曾鞏遙望著京城,思緒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宋仁宗嘉祐二年,38歲的曾鞏領著兩個弟弟、兩個妹夫、一個堂弟來到京師,參加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


或許連曾鞏自己都已經記不得這是他第幾次參加科舉了。


雖然曾鞏“十二歲能文,日草數千言”,但當時的主考官們大多喜歡文風華麗的四六字駢文。


不願投其所好、始終堅持自己風格的曾鞏,自然也就不是主考官的菜了。


所以,他才華雖高,卻次次落榜。


有才華的人在屢試不中後,往往會藉由詩文和信件發洩自己不滿的情緒,這是文人的常態。


比如韓愈在落榜之後,脾氣變得很急躁。


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未中,竟然一月之內連續給宰相寫了三封信,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相比於韓愈的“轟轟烈烈”,曾鞏在落榜後則表現得十分鎮靜。


他既沒有嘲諷其他考生,也沒有抱怨任何考官,更沒有給高官寫信發牢騷,而是“思廣其學而堅其守”,繼續默默努力,準備來年再戰。


就這樣,原本風華正茂的曾鞏,在考場蹉跎了近二十年,始終沒能金榜題名。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執著與踏實,也正是這份執著與踏實,成就了日後的曾鞏。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皇天不負有心人。


嘉祐二年的這次考試,改變了曾鞏的一生。


因為這次的主考官,正是曾鞏的恩師歐陽修。


曾鞏18歲那年曾隨父入京,進入太學後,他寫了一篇《時務策》。


歐陽修見此文而奇之,便將曾鞏收入門下,並時常向同僚誇耀道:

“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此生為喜。”


歐陽修的賞識,使曾鞏身價倍增,有了與朝堂大臣交流的機會。


此時的曾鞏常與范仲淹等人有書信來往,品評文章,議論時政,一時間名聲鵲起。


名聲是有了,但他依舊次次落榜,就連歐陽修也對此感到十分惋惜。


但這次科舉卻與往年有了很大不同。


此時的朝廷在歐陽修等人的提議下,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講究返璞歸真,崇尚獨立風格,正適合曾鞏這種有真才實學的人。


果然,曾鞏這次沒再白跑一趟。


科舉大榜公佈的那天,整個汴京熱鬧非凡。


這次科舉除了曾鞏榜上有名外,蘇軾、蘇轍、張載、程顥、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等歷史名人也都赫然在列;


難怪後來有人稱這一年的科舉是“千年之最”。


若說起這次科舉的最大亮點,當屬曾鞏這一家子人了,因為進京的這六人全都榜上有名。


曾家的“一門六進士”讓這場“千年之最”的科舉變得更加傳奇。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其實,曾鞏此次之所以能登科,除了有些幸運成分外,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與堅持。


父親離世,家境衰敗,考場失利,這種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將他從“筆墨紙硯”的書海中拉了出來。


取而代之的是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的家庭責任。


正如曾鞏在《學舍記》中所寫:

“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碎細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


曾鞏在侍奉繼母的同時,還要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家中的衣食藥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類瑣碎的小事,都需要他來操心。


這樣一來,為生活所累的曾鞏就沒有足夠時間去讀書備考了。


然而,曾鞏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相反,他還要幫助自己的弟弟們一起準備科考。


對於一個多次落榜的“廢柴”,居然還妄想幫助其他人準備考試?


曾鞏的舉動,遭到了很多同鄉的嘲諷。


有一次,曾鞏正在教弟弟們讀書,這時有個人從窗戶丟進來一個紙團。


曾鞏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首諷刺他們兄弟的詩: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煞曾家兩秀才。

有似簷前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但讓那些人沒想到的是,這首諷刺詩不僅沒有打擊到曾鞏,反而成了他發憤讀書的動力。


他和兩個弟弟在半山腰蓋了間小屋,每日在屋中發奮攻讀,渴了就以山泉解渴,餓了就以粗糧充飢。


他還在小屋裡掛起那首諷刺詩,並把“落煞曾家兩秀才”一句改成“喜煞曾家兩秀才”。


一字之改,改出了一位不為命運折服的千古文章大家。


後來,曾鞏兄弟高中進士,成為坊間美談。


為讚揚曾氏兄弟的苦讀精神,人們在他們曾住過的山岩上蓋了一間亭子,並刻有一副對聯:


半壁石巖千秋勝蹟,八家遺墨萬古勳名。


成長的道路難免有許多挫折,這些挫折雖能使弱者跌倒,但也能激勵強者勇往直前。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圓夢科舉的曾鞏,終於開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進入官場後,曾鞏除了在京城當過幾年集賢校理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任職。


他所到之處打擊豪強、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能臣幹吏。


當時的齊州被評價為“野有群行之盜,裡多武斷之家”,是個有名的難治之鄉,豪強惡霸遍地皆是。


曾鞏想要在這個地方當好知州,絕對有很大難度。


但曾鞏還是當年那個曾鞏,“不抱怨,踏實幹”就是他的人生信條。


當時齊州有一週姓富戶,其子更是為富不仁、橫行鄉里,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一氣,百姓是敢怒不敢言,歷任知州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曾鞏初來乍到,便以此為突破口,積極蒐集證據,迅速將周家之子法辦,很快便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曾鞏的為官之道,是以儒家忠君愛民理念為出發點的,既純粹,又執著。


在工作中,曾鞏少議論、多實幹,一生輾轉七八個州,及時處理了很多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


每當他任滿離開時,都有百姓緊閉城門,極力挽留,哭著喊著不願他離開。


然而,曾鞏從來都不是一個追名逐利、弄虛作假的政客,他從不張揚和炫耀自己的政績。


每次上書皇帝,他只說些盡孝養親之類的尋常家事,其它則隻字不提。


而這,也讓他吃了不少啞巴虧。


由於不擅長自我宣傳,又在基層推行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就有人說曾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把他評價為一個品格低下、碌碌無為的庸官。


於是,曾鞏一直在基層漂泊、不得重用,直到去世前三年才得以回京。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曾鞏:“良心”帶給你最大的善報


人家在朝堂上長篇大論、指點江山,而你曾鞏只知道在基層默默工作,你說你的知名度能有人家高嗎?


很顯然,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知名度最低、存在感最低的人,甚至還有人說他是“湊數”、“打醬油”。


其實,這才是我們後人的“一廂情願”,我們不能因為在語文課本里沒背誦過曾鞏的作品,就以此貶低人家啊。


其實人家曾鞏在當時還是很有名的,稱之為“名動天下”也不為過。


作為曾鞏老師的歐陽俢自不必多說,那是十分欣賞這個弟子的;


變法大家、神宗首輔王安石曾評價曾鞏: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就連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也說曾鞏:


“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可見,曾鞏在當時已是一代文學巨擘,還有人將他與“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相提並論:


“自韓愈氏以來,作者莫能過也。”


朱熹曾說: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


何世之知公淺也!”


曾鞏是那片群星閃耀的星空中,最不耀眼的一顆星。


他不過是個純粹的文人,識字讀書寫文章,一切發乎自然;


他不過是個基層父母官,只知默默幹實事,不求聞達天下;


他就是這樣一個純粹的人、普通的人,一直在做著他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


了卻生前事,何計身後名。


無論為學為官,曾鞏都對得起“良心”二字,人生得此“二字”,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