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不僅僅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而是歐洲列強主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一部分。力量對比,也不只是中日之間的對比,而是清廷以一國之力對抗世界。

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在甲午戰爭之前採取了表面中立,實則偏袒日本的態度。因為英國在19世紀末已經逐漸感受到工業革命不可能僅僅被英所壟斷,隨著工業革命在歐洲,美洲甚至亞洲的擴散,英國的優勢地位正日益受到削弱已是不爭的事實。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日不落帝國的海軍 同時戰勝世界第二,第三強的建軍標準

與俄國爭奪世界

為此,英國不得不將國家戰略由“光榮孤立”轉向同盟戰略,希望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治下,依靠對其有利的規則和秩序,藉助於集團效應發揮“帝國平衡手”的作用,這也是迪斯雷利此時提出“英國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外交原則的時代背景。

19世紀後半葉,由於德國的快速崛起,使得俄羅斯在歐洲的影響力逐漸減弱,而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結盟,讓俄國向西歐一帶的勢力滲透受到了強力阻擋。同時由於俄國進入黑海後,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地中海的野心直接影響到英國在南歐包括近東的利益,為此英國不惜聯手法國向俄國展開克里米亞戰爭,來阻止俄國向歐洲地中海方向的擴張。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

在英,法,德強烈抵制俄國這樣的戰略背景下,加之德皇威廉二世的反覆誘導,俄國主要精力開始轉向往東方擴張。這又讓英國有了另外一個戰略方向的擔憂:俄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較強的工業基礎,在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後,如果俄國南下,那麼與俄羅斯接壤的中國必然淪為俄國的勢力範圍。這一擔憂一旦成真,那麼誘導俄國東擴的戰略不但無法強化英國“戰略平衡手”的地位,反而會對英國在阿富汗,印度和波斯的利益造成重大影響。

都是英國的籌碼

基於這一擔憂,英國在禍水東引的戰略指引下,迫切希望在東方找到一個可以平衡俄國力量的國家。與一個既能夠控制,又有足夠實力的東方國家結盟,可以為英國對抗俄國在東方的攻城略地,並且其可以成為英國在東亞發揮“平衡手”效應的支點。

這個被選中的國家將獲得英國在政治,軍事,外交等等資源上的全力支持。初始,英國自然而然將目光落在清帝國身上,事關自身國家安全的利益攸關者。但是,之後英國發現中國內部利益錯綜複雜,中央和地方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英國無法指望這樣一個長期以來具有儒家文明主流價值觀,強大中央集權控制能力與地方割據勢力並存的古國,能夠在主要意識形態上全面西化,融入西方價值體系。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東亞地緣格局

英國判斷,中國無法成為有效完成英國全球戰略的“基石”,而日本恰恰具備這樣的能力。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全力脫亞入歐,一切師從西方,其拼命崛起的慾望和對大陸土地的勃勃野心,正符合英國的需要,日本在英國全球戰略棋局中的地位開始凸顯。

由此英國的遠東政策開始了調整,沒有英國的結盟,單獨以清帝國之力無法阻止俄國南下奪取朝鮮半島,也無法阻擋俄國對中國的蠶食。與其讓朝鮮半島落入俄國手中,不如支持日本獲得,以增強日本的國力,使其成為平衡俄國的關鍵力量。遠東形成日俄戰略平衡,互相牽制,符合英國利益最大化的原則。

這一原則也是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期間,英日建立同盟關係的雙方利益共同點。在這場大國遊戲中,清帝國和朝鮮只是日本向英國納的“投名狀”而已,而日本,也只是英國的一顆“棋子”。

西方列強對甲午戰爭的態度

德國和法國並不希望日本全面失敗,因為這意味著清政府將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有可能利用戰勝而實現快速發展,損害列強的在華利益。但同時他們也不希望日本“坐大”,如果日本挾戰勝之威全面奪取各國在華的利益,最受衝擊的不會是英國這個世界頭號強國,而是法,德,俄等二流強國。所以三國高度關注甲午戰爭,戰後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則是擔憂本國利益受損的具體表現。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法,德,俄威脅日本不歸還遼東即開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清政府願意與否,實際上中國已經被列強納入了各自的全球戰略規劃中,雖然這是發生在東亞的戰爭,但也是列強主導下塑造世界格局的戰爭之一,儘管他們沒有直接參戰,但列強卻動用了各種資源去支持這場戰爭,影響戰爭的進程。

下面2個事例,可以清楚的看到列強對中日不同的態度:

1894年7月,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受清政府委託,以6%利息和海關稅收作擔保,向英格蘭銀行遞交貸款申請,以籌措戰爭經費。最後英格蘭銀行以不明中日戰爭內情和戰爭風險難以評估為由,拒絕了清朝的貸款。最後,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匯豐銀行取得7%利息的1000萬兩白銀貸款。

而日本在戰前為籌集戰爭費用發行的大量日本國債,在英國倫敦金融市場大受歡迎,英國購買了一半。併為日本提供數艘鐵甲艦,英國還提供了5000萬英鎊低息貸款,總計援助了日本大約1億英鎊。

戰爭中途,英國人主動提議願意提供年利率4%的2億日元(約1.3億兩白銀)的貸款,儘管條件優厚,但是日本政府沒有接受這筆鉅額外債。直至日俄戰爭,日本財政即將崩潰之際,接受了這筆貸款。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日本甲午宣傳畫

戰爭之前,結局已經註定

對英國這樣的老牌帝國來說,假如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東亞地區內部保持清帝國主導下的相對和平與完整,那倫敦作為“離岸平衡手”的利益,會隨著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推進而大打折扣,但如果東亞大國在戰爭中陷入混亂,還要進行大規模賠款,那麼英國不但可以火中取栗獲得更多的直接特權和收益,還可以趁機在政治,軍事,經濟,金融等方面加深對該國的控制。

反觀日本,其國土狹小,傳統上的地區影響力和控制力,完全無法和清帝國相提並論,所以日本戰敗對英國的好處,要遠遠小於清帝國戰敗。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的態度,代表了列強的選擇,出於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列強選擇了日本作為其遠東代理人。

英國主導的世界戰略態勢與走向,註定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甲午於中國的意義

對於世界紛爭,清帝國一直想置身事外。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時候的世界,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時代,是強權即是公理的時代。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因為你落後,因為你擁有這片土地,對於列強來說,就是原罪。

一張時局織就的大網,在甲午之前,已經為清帝國量身定製了。

開火,鎮遠號的怒吼,是向這世界傾述著不平,用死戰,表明了這個民族對待欺凌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