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看过了新乡太行山区的隧道

欣赏了新乡平原地带一溜十八堤的风光

今天笔者带大家转向新乡的黄河故道

寻觅一处“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北宋大面积农田遗存”,感受一下黄河漫漫黄沙下“黄河古渡口城址”的厚重和传奇。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吴起城俯瞰 航拍 创影视觉)


一 新长线旁老柳树 初识遗址在沙门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所在的经十四路和新长北线交叉口

摄影 朱新国 下同)


没有北上太行山的盘旋曲折,东去延津(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的路途要平坦快捷得多。沿着省道308,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长北线(新乡到长垣)驱车向东,不到20分钟,便可来到新长北线和经十四路交叉口,也就是延津县塔铺办事处沙门村和十八里村交界处。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经十四路延津沙门城址标识处 )


一堆三四米高的夯土,包着一棵老柳树,无声地站立在距离交叉口不足百米的经十四路上。走近一看,裸露的夯土见证了它曾历经的风霜和侵蚀。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夯土上挖掘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而夯土的脚下,几块硕大的穿孔青石随意散在那,要不是一旁矗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门城址”石碑,谁也不会把这些夯土、石块和文物保护单位联系起来。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沙门城址保护碑及穿孔石 制图 朱新国)


抬望眼,笔直的经十四路向十八里村方向延伸,和高耸的夯土、以及夯土中的粗壮柳树,形成了立体的风景,迎接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和四面八方的古文化爱好者。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保护碑旁 夯土堆下方的穿孔石)


几位黄河文化和延津历史的爱好者专程赶来,给我聊起了这个遗址的前世今生,我也知道,这里的石碑和夯土只是个标识,是个门脸和招牌,它们后面一千多亩的范围才是真正的沙门城址,涉及十八里村的绝大部分耕地和沙门村的小部分区域。因为战国名将吴起曾在这里驻军抗击秦国,所以当地群众又叫它吴起城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吴起城俯瞰 航拍 创影视觉)


十八里村的宋老师说,这地方原来是延津县(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胙城乡和榆林乡的交界处,虽然考古界叫它沙门城址,但他们当地人世代相传,一直统称它为吴起城。2005年冬,因为长济高速(今荷宝高速)新乡段施工取土,无意中挖到了深埋沙土里的古钱币,引发了持续半年多的吴起城淘宝热,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向这里,希望从这里获得意外之财。后来,当地政府介入,接管了这里,才避免了这个古代遗址遭受更大的破坏。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沙门城址吴起城发掘现场 供图 延津县文管所)


2006年7月,新乡市文物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同年8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古发掘工作。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吴起城方位边界示意图

航拍 创影视觉 制图 朱新国)


这一发掘不要紧,一个南北毗邻黄河故道、西南衔接金堤、东、北、西三面皆保留有城墙,涵盖面积达一千多亩的古城遗址展现出来,惊艳四方。(现存北城墙长约740米,东城墙长约640米,西城墙长约800米。城址北窄南宽,西、北、东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及东城墙南部都已破坏无存。整个城址被黄沙所覆盖,城址北部平坦,南部因被沙丘覆盖地势较高。)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吴起城西北门遗址)


何谓沙门?


历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沙门,宋金时期叫宜村。是由开封北上卫州(今卫辉)的水陆交通要道。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八月,黄河向南改道,宜村改处黄河北岸。金代后期至元代初期,有近40年的时间为卫州州治和胙城县治所在地。《金史·地理志》:“卫州,……贞祐二年(1214)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为倚郭。正大八年(1231)以石甃[zhòu]其城。”


二 吴起城里觅古韵 吴起是谁今评说


(一)觅古


在当地老师们的引领下,笔者来到十八里村旁的经十六路,沿着蜿蜒的田间小道,走近吴起城北城墙遗址。顺着庄稼人耕种踩出来的东北城门缺口进入,眼前开阔的庄稼地便是吴起城遗址的内部。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北城墙和东城墙 中间人站立处为东北门)


昔日的黄沙被绿茵茵的花生和芝麻等农作物覆盖,还有成排的树木间或其中,如果不是当地人讲解,人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脚下竟是穿越数千年的城池,我们正站在古人繁衍生息的渡口上,从战国到金、元时期的人间烟火、贩夫走卒、房舍酒肆都化作黄沙与尘埃,在庄稼的根系里湮没无闻。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内的农田和礌石遗迹)


看,这就是当时作战用的礌石。随行宋老师的一句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原来在北城墙墙根的阡陌小道旁,就散落着三五成群的青石。圆圆的,有明显人为雕琢切割的痕迹,石头不大,大概有十到二十公分。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北城墙附近的礌石遗存)


这些石头区别于城墙夯土层里夹杂的条石,是用来作为战时御敌的礌石。每当有敌人攻城时,吴起城的守军就会把这些圆滚的石头顺着高大的城墙抛下去,给来犯之敌当头一击。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发掘现场 图源延津县政府网站)


同行的崔老师说,当时抢救性发掘这个遗址时,发现了宋代的城墙、道路、房基、水井、农田、灰坑、灶等许多种遗存,还清理出了不少宋、金时期的瓷器、陶器、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铜器、铁器及建筑遗物、冶炼遗物、动物骨骼、穿孔石、礌石等。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出土的礌石和瓷器残片

供图 延津县文管所)


当地老百姓在耕种时也常常发现礌石,还有青砖、瓦片、陶器、铜钱、骰子等残片和遗物,可以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了古人数千年的生活,我们一不小心就闯进了他们的过往。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当地收藏的北宋铜钱和当时娱乐用的骰子)


“熙宁重宝: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熙宁重宝折二钱,直径3厘米左右,一般重7.5克上下,有篆书,楷书,隶书三种,版别也多,铸量极大。”


在老“吴起城”人宋清河、赵吟全的带领下,笔者沿着北城墙根一路西行,再折向南,折向东城墙,走一个环线。两位老师介绍,几十年前,他们儿时还常常在这里玩耍,还见大人们“破四旧”时,砸碎挖出来的成堆的陶罐。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南城墙附近成堆的瓦砾和石块遗存)


记得那时的城墙遗址还非常高大,估计得有五六米高,百十米宽。如今,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人为取土挖石,北、西、东三面城墙仅剩两三米高,宽也不到五十米,而且整个南城墙都彻底消失了,只剩下城墙内原有的大沙丘还在守护着这个遗址。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内南端高耸的沙丘)


吴起城,因为南宽北窄,东西不对称,形状似鹅,因此又被称作“鹅城”。据“延津县志”记载:“西门一井尚存,以石覆之,其水不可食。其城似鹅,谓之鹅城,其井如眼,谓之鹅眼”。我们此行并没有找寻到记载的“鹅眼”,但是在北城墙靠近西北城门的地方,看到了一口古井,虽然井水已经消失,但长满青苔的砖砌井壁,幽深的井道,还在诉说着它昔日的热闹。宋老师说遗址里面还有多口古井,当地群众为了耕种安全,把他们都遮盖了起来。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内遗存的古井)


穿过田间的小道,还有杂草丛生的林地,我们一起登上南城墙内最高的一座沙丘。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新长北线还有紧邻的工业园区。宋老师说,这个地方原来比这还要高,曾作为新乡民兵和部队训练的803高地,见证过他们的厉兵秣马,奋斗拼搏。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在吴起城南城墙内沙岗俯瞰 紧邻的工业园)


高地南侧,工业园围墙内外的低洼地带,就是曾经的南城墙遗址,还有黄河的古河道。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南城墙遗址和古河道遗迹)


当年吴起率军在此驻扎,东西北三面都修筑有高大的城墙,一是防御敌人,二是抵御黄河洪水和风沙。南边则凭借黄河天险,依托从太行山运来的巨石,垒砌起高大的堤岸,作为城墙,与其他三面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南城墙跟靠黄河一侧,堆放许多一两吨重的穿孔石,方便当时的商贾、居民和军队停船时缆舟系绳。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挖掘出土的大穿孔石

供图 延津县文管所)


三伏天的野外,绿色植物都铆足了劲往上长,虽然处处都是庄稼和树木,但依旧让人感觉闷热无比。沿着四面城垣走下来,汗水浸透衣背,不过脚下随处可见的陶器、瓷器碎片,青石和礌石以及城砖的遗存,充实着我的行程,浸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与古人的对话里,不虚此行。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内散落的礌石 瓦砾和陶瓷碎片)


(二)吴起


实地探访了吴起城遗址,那吴起究竟是何人?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画像 网络图片)


笔者翻阅《史记》等历史资料得知,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深谙用兵之道,曾在曾参门下学习。吴起在鲁国谋事,帮助鲁国打败了齐国。后投奔魏国,魏文侯任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五座城池。后命他镇守西河(今陕西渭南合阳一带),使秦国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服从魏国。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骑马征战雕塑 网络图片)


后来,因吴起爱好名声,权位思想重,得罪了魏相公叔痤[cuó],遭其暗算。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后担任魏国相国,嫉妒吴起的才能,并排挤吴起)


吴起害怕获罪,便辞别魏武侯,到了楚国。楚悼王任吴起为相国。他伸明法令,裁减冗官,废除特权,注重强兵。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蔡两国,击退三晋的进攻;向西攻伐秦国。诸侯之国害怕楚国强大,原先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楚悼王一死,吴起也被旧贵族乱箭射死。


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被射杀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连夜逃回父亲的根据地——延津,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躲过了楚国旧贵族的追杀。后来吴起的两个儿子就长期隐居在延津,老百姓感念吴起的恩德,把吴起大儿子住的地方叫“大吴”,把吴起小儿子住的地方叫“小吴”。大吴的人丁比较兴旺,后世又分化出来李大吴、周大吴和闫大吴三个大吴村。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南城墙内沙岗往城内方向俯瞰)


关于吴起,还有多个典故,摘取二三,供大家赏析。


上下滑动屏幕,了解吴起故事。

↓↓↓


吴起吮疽——爱兵如子的最早楷模。在所有的吴起故事中,“吴起吮疽”是最感动人的一个细节。


吴起在魏国当将领,同士兵同衣同食,睡觉不垫席,走路不骑马,同士兵共劳苦,和士兵亲密无间,爱兵如子。一个士兵腿上长了个毒疮,吴起身为统帅,竟亲口为这位士兵吸脓,把全营的士兵感动得落泪!有这样好的统帅,士兵们打起仗来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奋勇杀敌,魏军在吴起的指挥下,一举攻下了五座秦国城,三年灭亡了中山国。所以,军事史上一讲官兵关系,必讲“吴起吮疽”。


吴起变法——比商鞅变法早22年的社会改革。公元前383年,吴起遭到魏武侯的怀疑,被迫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很有才能,所以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相国。他在悼王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变法改革,一是压抑贵族,集权中央。凡是世袭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二是整顿政治机构。撤消无能无用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节省财富抚养战士,奖励军功。三是统一言论。四是建立一支由国君统一指挥的过硬的军队。这些变法举措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迅速强盛起来。


阴晋之战——“以少胜多”范例的最早创造者。吴起在魏国前后达27年之久,从事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改革,使秦国不敢向东扩张,韩国、赵国自觉宾从。文侯死,吴起又臣事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面对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作为步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诸吏士都应当跟我一起去同敌作战,无论车兵、骑兵和步兵,“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吴子·励士》)。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魏军人虽少却全是装备精良的魏武卒,秦国兵虽多则多是简单武装的秦国农民,在这场装备士气训练绝对差距的战争中,秦军面对强大的魏军无力抵抗。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使50万秦军大败而逃,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后来,吴起把他指挥打仗的经验总结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吴子兵法》,又称《吴子》。与《孙子兵法》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著作,可惜在流传过程中遗失了一大部分,剩下的篇章至今仍被军事学者学习研究。


作为军事将领,虽然长期南征北战,但吴起始终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内修文德,外备武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但又要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对敌国以谈判和政治策略取胜为上,以武攻为下策。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今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沙压吴起城——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家境富裕,为求政治抱负四处求学,几乎散尽家财,遭受乡人讥笑,吴起怒杀了诽谤他的人,并逃跑到曾申门下学儒。后来因为没有给母亲奔丧,被视为不孝之子,被曾申断绝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从兵,投奔到鲁国为小将,当齐、鲁即将开战时,身为鲁国将军的吴起遭到鲁国人的通敌怀疑。因为吴起老婆娘家是齐国,吴起被迫杀死妻子,以示对鲁国赤胆忠心,随后战胜齐国,被封大将。这便是吴起戎马一生最大的三个污点:诛邻止谤、母丧不归、杀妻求将,于是民间便有了“沙压吴起城”的传说。


传说吴起的这些污点惹怒了天神,玉帝召集众神给吴起定下了两条大罪。第一,杀妻求将,犯不仁之罪。第二,母逝不奔丧,犯不孝之罪。因为吴起城周边皆沙荒,最怕风。风神建议玉帝用风来惩罚吴起,观音菩萨慈悲为怀,闻听此信,便化装成一位民间老太太,肩挑两个箩筐,前边箩筐里放着几只鸭子一把刀子,后边箩筐里放着枣和桃子。挑着担子在吴起城内游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吆喝:‘杀鸭——枣桃——杀鸭——枣桃——。’可是,城里的人们并没有人理会这个只吆喝不卖货的老太太,更没有人领悟这个老太太吆喝的深意。这一天,只见吴起城上空突然黑云密布,遮云蔽日,昼同深夜,狂风大作,沙尘骤起……次日,风平浪静,吴起城全部被黄沙覆盖,昔日的城堡兵营、亭台楼阁不见踪迹,昔日的人声鼎沸变得一片死寂。


三 庄稼如茵树似盖 全国文保迎君来


当然,沙压吴起城只是传说,其遭到废弃的原因现在已不可考,后人推测也许与黄河改道,吴起城和延津一起从黄河南变成了黄河北,失去了水上交通要道的优势,加上风沙的侵蚀,逐渐被废弃。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内碎石瓦砾堆)


如今,我们在这里穿行,满眼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和高大的白杨树,昔日的黄沙都被这些植被牢牢地锁在了下面。只有我们拨开城墙根部和沙丘上的野草,才能看到厚实的黄沙,裹挟着众多的砖头瓦砾,静静地藏在绿植底下,就像暗恋你的人那样,悄无声息远远地望着探访此地和在此耕种劳作的人们。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内随处可见的陶器残片)


如今,得益于十几年前的那次发现和考古,吴起城成为黄河故道内少见的保留相对完好的黄河古渡口城址。城址内有数量较多的绿釉筒瓦、十余眼水井、较多的古钱币、宋金时期的道路和车辙痕迹、系船穿孔石和农田遗存,这说明当时吴起城已经有较多的居民、高规格的建筑、商业和商品交易兴旺,贩夫走卒来往频繁,人民生活安定。再加上城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瓷器和瓷器碎片,印证了城址的渡口性质,是当时瓷器转运、交易的重要场所,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冶炼坩埚及炼渣,说明城址内有一些冶铸作坊,填补了金元时期中国冶金史的空白。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北城墙遗址)


诸多的发现和丰富的遗存,让吴起城遗址很快脱颖而出。2007年元月,河南省文物局还在郑州专门召开了“延津县沙门城址考古新发现”报告会,认为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对黄河古渡口城址进行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北宋时期大面积农田遗存,是我省黄河故道内继内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濮阳高城村卫国都城遗址后第三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我国宋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渡口城市建筑布局、防御体系、运输和商业交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延津沙门城址保护碑碑文)


2008年6月16日,该城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城墙夯土和石块)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任时光飞逝,事物漫漶,吴起城都一如既往地矗立在黄沙之中,矗立在黄河故道之上,和新乡二十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一起,守护历史,传承记忆。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吴起城遗址内义务巡逻的当地村民)


其实,我们每一个都是这些“国保”的守护人。


大美新乡,厚德载物,因为这些“国保”的存在而生动,更因为你我的守护而生机焕发。


期待,下一个千年,我们还在新乡,还在吴起城等你!


来源:相约新乡

责任编辑:管玲玲


新乡延津:这座石头“县”城,曾经刀光剑影 舟楫如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