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新刊出爐!點擊上圖下單

「改變世界的人」

主筆|苗千

“諾貝爾獎又沒發給我,這事跟我有關係嗎?”

“諾貝爾獎是一百多年前設立的,雖然名氣大,但是已經落後於時代了,不用太關心。”

“諾貝爾獎只給那些歐洲和美國的男科學家,就是個笑話。”

……

這是我經常聽到的,身邊的朋友對於諾貝爾獎的評價。是的,諾貝爾獎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重要的獎項,聽上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太遠。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持續幾年,如同行為藝術般地報道這麼一個評獎機構都設立在偏遠北歐的獎項?

因為諾貝爾獎所記錄和所慶祝的,是全人類的進步,它和我們每個人都緊密相關。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三聯生活週刊》諾貝爾獎系列報道:【改變世界的人

諾貝爾獎記錄這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諸多最傑出的科學家,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國際組織)。我們回顧諾貝爾獎的歷史,就能夠看到人類在這一個多世紀時間裡科學和社會進步的大致脈絡。

諾貝爾獎,尤其是其中最被人關注的科學獎項,看上去確實是“有失偏頗”。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其中大部分的獲獎得主都是來自歐洲或北美的白人男性科學家。那麼,這是否說明諾貝爾獎本身具有偏見和歧視?

實際上,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科學獎項的評獎標準一直沒有改變,一直是以科學成就的本身來進行衡量和選擇。

阿爾弗萊德·諾貝爾在遺囑中寫到,“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2019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而因為疫情影響,今年諾貝爾頒獎典禮和盛大的晚宴被取消。

正是因為這種不考慮其它任何因素的“絕對性”,讓諾貝爾獎毫無保留地揭示了人類社會中一直存在的一些不平等。就像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森(Göran K. Hansson)在《自然》(Nature)雜誌中所寫的:在諾貝爾獎中的不平衡實際上只是一個更大問題的顯現而已。

在諾貝爾科學獎項的得主中,雖然存在著明顯的性別不平衡,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另外一個趨勢: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科學家比例大增——這也正反映出了在近幾十年來人類社會中出現的一個顯著變化:女性正在逐漸從只需要照顧家庭的妻子、母親的固定形象中掙脫出來,逐漸獲得了和男性相同的接受教育和進行科學研究的權利。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的女性獲得諾貝爾獎。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桂冠詩人露易絲·格麗克

在2009年,一共有5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今年有4位女性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又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本期有關諾貝爾獎的封面上只選擇了這四位女性獲獎者。

有讀者評論說,我們報道的所謂“改變世界的人”,可以說是“改變世界的女人”——確實有這方面的用意——只要你關注今年的諾貝爾獎,就不會再忽視女性科學家的重要性。女性在人類社會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正在發生著重要轉變。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生物學家詹妮弗· 杜德納

還有另外一個不得不被討論的話題:這是一屆被新冠疫情所籠罩的諾貝爾獎。新冠疫情在迅速改變這個世界,也改變了諾貝爾獎。不同於往年的是,今年我們沒法再趕赴斯德哥爾摩進行現場報道,只能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採訪。

新冠疫情對於諾貝爾獎的提名和評選帶來哪些影響?諾貝爾獎又在利用自身的巨大影響力,為人類抗擊新冠疫情做了哪些工作?這也是我們今年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雖然諾貝爾獎的評選過程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新冠疫情仍然給諾獎造成了影響:諾貝爾基金會原計劃於2021年四月末,在華盛頓舉辦首屆諾貝爾峰會(Nobel Summit)。屆時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將聚在一起,探討如何創造一個更具持續性,更加繁榮的人類社會。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氣候變化,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各種正面或是負面影響…這些重要議題原本要由來自各界的精英人物進行面對面的討論。

這個尚未舉辦的諾貝爾盛會就已經被籠罩在陰影之中,讓這些原本要被熱烈討論的議題看上去似乎沒有那麼迫切。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來自新冠病毒更加直接且致命的影響。屆時第一屆諾貝爾峰會能否正常召開也未有定數。

但是諾貝爾獎也在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幫助人類戰勝新冠病毒: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了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這家機構幫助世界上一些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的貧困國家提供糧食供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使這家機構的活動更能受到全世界的關注。諾貝爾基金會在明年將資助兩個諾貝爾研討會(Nobel Symposia),討論由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的醫療和經濟影響。今年12月諾貝爾對話週中的話題“學習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Learning)也將可以在網絡上收聽。今年討論的話題將是新冠疫情對全世界的教育產生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的評選,都和新冠病毒有某些聯繫。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位發現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學家,化學獎則授予兩位發明“基因剪刀”技術的科學家。可以說,這幾位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做出的發現和發明,對人們研究和戰勝新冠病毒,都有重要意義。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10月5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托馬斯-佩爾曼頒佈生理學或醫學獎。(IC photo 供圖)

在諾貝爾化學獎的發佈會後,我們通過電話採訪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鄒曉冬。她說到,無論是從瞭解新冠病毒感染機理,發展檢測技術,尋找治療方法,到開發疫苗,化學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今年的化學獎得主夏彭蒂耶和杜德納在內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以CRISPR–Cas為基礎的新技術,就可以對新冠病毒進行快速檢測。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鄒曉冬

新冠病毒終將被戰勝,疫情終將過去。我們只需回顧諾貝爾獎這短暫的120年的歷史,就會發現在此期間人類社會經歷了1918年大流感和兩次世界大戰,這些改變人類社會的大事,都隨著眾多諾貝爾獎得主一起被記錄在了諾貝爾獎中。

不僅如此,我們回顧諾貝爾獎所記載的科學成就,比如“聚合酶鏈式反應”,“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對T細胞的研究,對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等等,其中不乏可以用來戰勝新冠病毒,帶給現代人以啟迪的發現和發明。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1901年,第一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研究白喉血清療法的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右)

就讓我們以諾貝爾獎的名義,慶祝科學的勝利。

一年又一年,諾獎跟我有關係麼?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改變世界的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本期精彩報道

  • 疫情籠罩下的諾貝爾獎(苗千)

  • 最重要的是維持諾獎自身的高水準(苗千)

  • 給新冠研究者打一針強心劑(袁越)

  • 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苗千)

  • 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苗千)

  • 諾貝爾化學獎的3個啟示(袁越)

  • 合作關係對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要(苗千)

  • “格麗克是在恰當的時候被選擇了”(孫若茜)

  • 中規中矩的和平獎(邢海洋)

  • 如何將拍賣理論運用於現實(謝九)

  • 以諾獎之名歡慶科學(任曉遠)

  • 時事:碎片之戰:納卡飛地衝突升級(劉怡)

  • 調查:追兇17年(駁靜)

  • 調查:蘭州“疑似布病患者”這一年(張潔瓊)

  • 調查:申訴54年:一起找不到“受害者”的案件(李秀莉)

  • 市場分析:長護險的意義與挑戰(謝九)

  • 藝術:彩色埃格爾斯頓(薛芃)

  • 電視:被生活困住了,該怎麼辦(張月寒)

  • 設計:呼應數字時代的技術有機形態(鍾和晏)

  • 時尚:老錢與新錢的時尚觀(楊聃)

  • 思想:文科生讓科技更有人性?(薛巍)

  • 書評:關於歷史,圖像小說的可能性(陳賽)

  • 邢海洋:能源大轉型

  • 袁越:病毒的天敵

  • 卜鍵:壽山將軍的獻祭

  • 張斌:全球供應鏈上的阿根廷球員出口

  • 宋曉軍:美海軍要用“500艘艦艇計劃”對抗中國?

本期《三聯生活週刊》#封面大使#、詩人西川認為,“諾獎頒給格麗克,既出乎意料,也在邏輯之中。”談及對格麗克詩歌的感受,詩人西川覺得“她就像在自家後院刨地的一隻鼴鼠,但刨得極深”。而通過對個人存在的深度挖掘,格麗克將每一個普通人放大成一個世界。

⬆️ 點擊上圖,聽西川講格麗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改變世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