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本文由

華僑城大理王宮文旅綜合體

特約製作


在中國人心中

大理

並不陌生


偏愛風光的人們

渴望一睹

“風花雪月”的勝景

(洱海小普陀,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痴醉江湖的人們

渴望一覓

段氏王朝、六脈神劍的蹤跡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攝影師@羅鑄)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憧憬田園生活的人們

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

尋一片小橋流水、青瓦白牆

(大理洱源縣西湖村,攝影師@張慧雲)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然而

眾多光環的加持下

大理最初的面孔

卻變得日益模糊

每年慕名而來的4700多萬人裡

在走馬觀花中敗興而歸的屢見不鮮

真正讀懂大理的卻少之又少

(以上數據來自《2019年雲南統計年鑑》,下圖為大理古城,攝影師@朱金華)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那麼

一個真實的大理

究竟是什麼模樣?


01

山河交界


從高空俯瞰雲南

一條巨大的“溝壑”斜貫全境

將整片土地一分為二

西部山川縱列、大地褶皺

屬於橫斷山區

東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間

屬於雲貴高原


大理

便恰好坐落在這交界之上

(本文中的大理指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範圍,下圖為大理州位置,此處的橫斷山區為廣義範圍,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沿著這條分界線

巍然屹立在中央地帶的

便是“蒼山”

但我卻更喜歡它的另一個名字

蒼遒有力、如同墨染

“點蒼山”

(請橫屏觀看,點蒼山,攝影師@姜軻)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長約48千米的山脈上

十九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自北向南依次排開、有如列陣

得名

雲弄、滄浪、五臺、蓮花、白雲

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

小岑、中和、龍泉、玉局、馬龍

聖應、佛頂、馬耳、斜陽

人稱“蒼山十九峰”


其中馬龍峰

更以4122米的海拔高度傲視群峰

成為點蒼之巔

(馬龍峰,攝影師@熊發壽)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高山之上

數萬年前曾有冰川在此發育

冰川侵蝕山體

塑造出尖銳的角峰和刃脊

如同刀劈斧鑿、直刺蒼穹

(馬龍峰頂,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峰巔之下

巖體被冰川刨蝕成窪地

待冰川退卻、冰雪消融後

便彙集融水和雨水

形成冰斗湖點綴山間

(點蒼山洗馬潭,攝影師@張程皓)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流水層層跌落

沿陡崖峭壁飛瀉而下

形成懸泉飛瀑、幽谷清潭

(點蒼山西麓七道水瀑布,攝影師@楊木華)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長年累月的水流侵蝕

更塑造出壯麗的深谷溝壑

如同劈山裂石、天門中開

(大理漾濞縣石門關,攝影師@楊木華)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在“蒼山十九峰”東側

峰峰之間各有一溪

由北向南得名


霞移、萬花、陽溪、茫湧、錦溪

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

桃溪、中和、綠玉、黑龍、清碧

莫殘、葶溟、陽南


是為“蒼山十八溪”

(蒼山十九峰和十八溪,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巍然中央的點蒼山

如同大理山川地貌的“中軸線”

以此為中心向四方延展

便是愈發豐富多彩的

萬里江山

(大理州地形,面積約2.95萬平方千米,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點蒼以北

高大的雪峰愈發密集

海拔4295米的雪斑山

海拔4247米的老君山

在州境的最北端

與點蒼山遙遙相望


點蒼以南

縱列排布的山脈逐漸散開

峽谷寬度增大、地勢起伏減緩

到了無量山和哀牢山一帶

再難見海拔3000米以上的中高山

(哀牢山,攝影師@饒穎)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自北向南

最大高差可達3500多米

因此在不到2°的緯度範圍間

卻創造了從南亞熱帶到寒溫帶

極其顯著的氣候差異


這意味著

當南端的南澗縣

無量山上櫻花盛開之時

北部的劍川縣

將仍是水冷草枯的季節

(12月中旬的無量山櫻花谷,攝影師@孫文軍)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到了點蒼以西

巨大的高差變化更是被壓縮在

幾乎“一線之隔”的高山深谷之間

一山之上如有四季


而在點蒼以東

地勢則相對緩和

分佈著眾多寬闊的盆地

(點蒼山腳下的洱源盆地,攝影師@張慧雲)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在這樣特殊的地形下

每逢夏季

來自西南的暖溼氣流

將迎頭撞上沿西北-東南方向

縱列排布的崇山峻嶺

其中的部分水汽

無法突破山脈的阻擋

便在迎風坡一側形成降雨

(點蒼山西側雲霧蒸騰,東側晴空萬里,攝影師@老J不老)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於是

中西部的高山地帶降水集中

東部的盆地則相對乾旱

部分地區的年均降水量

還不及山區的1/3

(大理州境內降水量分佈,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注:大理夏季也受東南季風的影響,但相對較弱)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最終

降水將化作百川

注入四條大江、奔騰遠去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禮社江

(注:禮社江下游便是元江/紅河)


而在這四大流域交界之間

水流的力量

還將為這片土地

帶來一輪新的創造

(大理州境內水系分佈,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坡度陡峭處

河流劇烈下切

形成深邃的峽谷

(黑惠江峽谷,攝影師@趙立林)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坡度平緩處

則形成較為寬淺的河谷

河道極盡盤桓曲折

(請橫屏觀看,沘江河道形成的雲龍太極,攝影師@漣漪de)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而當河流衝入山間的盆地

則在低窪處聚水成湖

(大理洱源縣西湖,攝影師@zhi's趙立林)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大理的山間盆地

多因地塊斷陷形成

往往形狀狹長、沿斷裂帶依次分佈

在河流與湖泊的串聯下

如同珠鏈

(大理境內主要盆地分佈,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注:部分盆地還受到剝蝕作用的影響)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其中最廣袤的大理盆地

幾乎一半面積都被水面覆蓋

水面東西僅寬4-9千米

南北卻長達約42千米

與點蒼山脈平行排布、並駕齊驅

是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人稱“洱海”

(請橫屏觀看,洱海全景,攝影師@張慧雲)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在其西側

蒼山十八溪衝出山麓

源源不斷地注入洱海

天長日久的沖積下

土地平坦肥沃

沙洲伸入湖心

(伸入洱海的海舌,位於萬花溪的入湖口,攝影師@杜鵬飛)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相較之下

洱海東側則多是

嶙峋的山石和零星的島嶼

(雙廊鎮旁的南詔風情島和玉幾島,攝影師@李毅恆)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至此

在這片江山交界之處

大自然的偉力創造了

高山、盆地、大湖、島嶼

而多種多樣的

地形地貌、氣候環境

必將孕育多姿多彩的生命


02

古道交匯


點蒼山中

生長有3000多種高等植物

僅杜鵑就有41種

(點蒼山上花團錦簇,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全州則記錄有

鳥類608種、獸類98種

淡水貝類77種、土著魚類50種

兩棲和爬行動物各20餘種

昆蟲種類更難以估計

僅蝴蝶就有200餘種

(洱海溼地中的水鳥,攝影師@姜軻)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洱海周邊的盆地中

大約4000年前

便有先民種植水稻

至今更是“五穀齊全”

(請橫屏觀看,劍川縣劍湖周邊的農田,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較乾旱的東部

則遍佈梨、桃、柑橘等果樹

或花繁葉茂、或碩果累累

(洱源縣松鶴村,攝影師@趙立林)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欣欣向榮的草甸、草場

可用於放牧

(劍川,攝影師@蘇金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臨湖而居的人們

則以捕魚為生

(劍湖上的漁民,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江山壯美、氣候宜居

又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

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宛如世外桃源

正所謂

(引自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廣志繹》)

樂土以居,佳山川以遊,二者嘗不能兼,惟大理得之。


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

各色貨物的交易日益興盛

無論是

便於運輸的茶葉

手工精美的扎染

(大理周城村扎染,攝影師@劉輔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還是

山間開採的大理石

鹽井中生產的食鹽

都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

(大理諾鄧村製鹽,人們也用鹽醃製諾鄧火腿,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眾多集市亦隨之湧現

其中規模最盛大者

莫過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舉辦的

三月街


持續近一週的街市上

來自蜀、贛、粵

浙、桂、秦、黔、藏

甚至緬甸等地的商人

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

人數可多達近十萬

至今依然熱鬧非凡

是名副其實的

“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

(三月街,也被稱作“觀音市”,攝影師@段建民)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城鎮、村落、集市

成為一個個商業據點

而真正將它們串聯成一張貿易大網的

則是在群山之間穿梭往來的

古驛道


當地所產的騾馬

則因體型小、善遠行

成為這些特殊道路上

貨物運輸的中堅力量

人們也因此稱來往的商隊為

馬幫

(雲龍縣沘江上的青雲古橋,攝影師@楊士斌)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驛道之上

馬幫川流不息

眾多城鎮隨之興起

(大理劍川縣沙溪古鎮,攝影師@孫文軍)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村落也愈發繁盛

(大理雲龍縣諾鄧村,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最終

以大理為中心的古驛道

西可至緬甸、印度

東可連昆明、成都


向南可抵南寧、越南

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


向北可直上青藏高原

後人亦稱其為“茶馬古道”

(大理周邊古驛道路線示意,參考自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至此

大理地區逐漸成為

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


四方貨物交匯於此


絲綢、蜀布、蜀錦、蜀繡、亞麻

藥材、稻米、茶葉、鹽巴、白糖

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瓷器

邛竹杖、顏料、紙、酒等

從這裡源源不斷走出國門


海貝、犀角、象牙、玳瑁、香藥

琉璃、玉石、水晶、琥珀、珊瑚

舍利、木棉、胡椒、菩提、棉紗

燕窩甚至鴉片等

則從這裡紛紛進入內地

(核桃,大理漾濞縣現今的特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各地民族交匯於此

西北的氐羌族群

東部的百越族群

東南亞的孟高棉語族群

與本地土著民族相互融合

(白族霸王鞭,白族由氐羌族群演化而來,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東西文化同樣交匯於此

道教從四川傳入

興盛一時

(道教名山巍寶山,攝影師@熊發壽)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佛教更是受到

印度和中原的共同影響

保留著與外界截然不同的

觀音崇拜

(南詔風情島上的阿嵯[cuó]耶觀音像,高17.56米;這種觀音造型獨特,兼具男性和女性觀音的特徵,僅見於大理地區,攝影師@魚羊走召)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不僅盛大的三月街

被稱作“觀音市”

觀音閣更俯仰皆是

村落間

(大理觀音塘廟會,攝影師@楊士斌)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山崖上

(俯瞰洱海的天鏡閣,攝影師@石耀臣)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甚至湖泊中的方寸之地

都寄託著人們虔誠的信仰

(洱海小普陀,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古道交匯之下

百貨輻輳、民族交融

塑造了大理人的生活

而更大規模的融合與創造

將來自歷代帝王將相

大刀闊斧的開拓


03

文明交融


民族的往來交流

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

到了唐朝初年

實力最強的六支部落

在洱海周邊各據一方

人稱“六詔”


其中

位於最南端的一支

在大唐王朝的扶持下

掃平五詔、統一洱海

“南詔國”

就此崛起

(南詔國建立後,將統治中心由巍山遷往洱海旁的太和城;下圖為今巍山古城,建於明清時期,攝影師@熊發壽)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野心勃勃的南詔王南征北戰

繼統一六詔後

不僅兼併了

地處滇東的爨(cuàn)氏諸部

脅迫20餘萬“西爨白蠻”部族

遷移至洱海周邊

(今日白族的先民之一)


更在原“河蠻”部族的城邑上

以山海之界為屏障

地勢之險為關隘

擴建氣勢宏大的新都城

人稱“陽苴(jū)咩城”

(陽苴咩城,其中龍首關、龍尾關便是今日大理上關、下關的位置,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諸如此類的


戰爭擴張


無形中成為了

不同民族文化

相互融合的重要推手


而在南詔歷史上

最著名的一戰莫過於

天寶年間與唐王朝的

天寶之戰

不過強盛如大唐

卻在這場與蕞爾小國的較量中損兵折將

先後遠征邊疆的20餘萬軍隊

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751年和754年,唐朝曾先後兩次征討南詔,均以失敗告終;下文引自白居易《蠻子朝》,描述的是公元751年的戰役)

鮮于仲通六萬卒,徵蠻一陣全軍沒。

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枯骨。


隨後

大量移民和俘虜進入大理

其中有的人一度被任命為

位高權重的官員

在他們的推動下

南詔與大唐王朝

最終“相逢一笑泯恩仇”

中原的禮樂文化、典章制度

也愈發深入人心

(蒼山神祠,天寶之戰後40年,南詔和唐朝在此重新結盟,史稱蒼山會盟,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南詔疆域最廣大時

北至大渡河、南至今泰國境內

遠超今日的雲南省

(南詔後期疆域範圍,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但這也是南詔王朝

最後的輝煌

(五華樓,曾是南詔王宴請賓客之地,今大理古城中的五華樓為現代重建,攝影師@劉輔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頻繁的戰事下

國力消耗、民不聊生

君王為了


鞏固統治


開始大興佛寺、開鑿石窟

加速了佛教文化

在民眾中的傳播

(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開鑿於南詔、大理時期,內有17窟、139座造像,攝影師@楊繼培;左滑圖片為第7窟中形態獨特的甘露觀音,也稱“剖腹觀音”,攝影師@蘇金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到了大理國段氏王朝

民眾

家家設佛堂、人人持佛珠

姓名冠以佛號、墓碑刻有經文


官吏

多從佛教徒中甄選


王室

更是篤信佛教

“歲歲建寺、鑄佛萬尊”

(崇聖寺三塔,較高的千尋塔始建於南詔時期,高69.13米;兩小塔始建於大理國時期,高約42米,攝影師@李毅恆)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一國之中

寶塔高聳屹立

古剎壯麗恢弘

儼然一個“妙香佛國”

(崇聖寺全景,小說《天龍八部》中大理天龍寺的原型,現存的寺廟部分為現代重建,攝影師@姜軻)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不過傳奇的段氏王朝

並沒有留下卓絕天下的武林秘籍

段譽並未痴戀曼陀山莊的王姑娘

段正淳也並非嬌妻成群的鎮南王

實際上他們二人

紛紛禪位為僧遁入空門

於青燈古佛畔了卻殘生

而在段氏王朝22位君主中

出家為僧的達8人之多

(《張勝溫畫卷》,總長16.36米,描繪了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故事,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下圖局部為大理國王段智興禮佛的場景,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然而

君王佞佛、權臣當政

江河日下的大理國

最終難以阻擋蒙古大軍的鐵騎

自此被納入


中央王朝


的版圖

大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融合

也隨之拉開了帷幕


蒙古入侵

眾多回族人民

跟隨軍隊進入大理安居樂業

(永平縣曲硐清真寺,攝影師@熊發壽)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明朝屯田

帶來了大量的

漢族富戶、居民、官兵

以及更加先進的

生產方式、糧食品種、水利技術

(南詔時期便已使用的“二牛抬槓”耕作法,後多被更先進的耕作方式取代,僅少數地區仍有保留,攝影師@蘇金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白族民居建築

也與漢族同為合院式住宅

但比北方四合院更加小巧

房屋也更注重雕刻彩繪

人稱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今白族的典型民居建築,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新的府城拔地而起

城牆城樓一應俱全

城中道路縱橫規整

已是標準的棋盤式格局

(請橫屏觀看,大理古城,攝影師@姜軻)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佛教等

受中原佛教的影響日益顯著

新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舊寺規模也日益擴張

(明朝時感通寺有36庵院,現存2院,下圖為寂照庵,是一尼姑庵,攝影師@劉雲)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洱海東側的雞足山上

金殿佇立雲上

寺宇隱於山間

(雞足山天柱峰金頂寺,始建於明代,白塔為民國時重建的楞嚴塔,攝影師@李維)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共計270餘座大小寺廟

匯聚一堂

遠超同期的四川峨眉山

(雞足山迦葉殿,始建於明代,攝影師@李維)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到了清代改土歸流

官學體系愈發完善

人們“不憚艱難,廣建書院”

各地“誦讀之聲,不絕於耳”

境內“學風日盛,人才蔚起”

進士及第者超百名、舉人更超千名

被朝廷授予“文獻名邦”

(喜洲鎮魁閣,亦作魁星閣,供奉主宰文運的魁星,是儒士學子崇拜的對象,攝影師@劉輔偉)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而在近代

作為交通樞紐的大理

進出口貿易愈發繁盛

逐漸形成喜洲、鶴慶兩大商幫

至今在喜洲鎮

仍可見大大小小近百套院落

足見當時喜洲商幫的輝煌

(引自老舍《滇行短記》)

喜洲鎮卻是個奇蹟。我想不起,在國內什麼偏僻的地方,見過這麼體面的市鎮。


04

真正的大理


時至今日

大理的融合仍在繼續

人們深受佛教、道教

和儒家文化的影響

也不斷接納相繼傳入的

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

(大理古城中的天主教堂,攝影師@陳立穩)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同時還保留著

眾多原始的信仰

幾乎村村都供奉著各自的神祇

人稱“本主”

(神都,一座本主廟,被視為“神中之神”所在地,攝影師@李謙)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古城之中

外國旅行者絡繹不絕

催生了眾多咖啡館、西餐廳

形成一條兼具民族和異趣風情的

洋人街

(大理古城洋人街,攝影師@楊士斌)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古城之外

馬幫古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代之以寬闊的公路蜿蜒北上

成為新的交通動脈

(大理-麗江高速,遠方為玉龍雪山,攝影師@楊繼培)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越來越多的人

也選擇來到大理旅行、定居

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

華僑城大理打造的

“大理王宮”文旅綜合體

將於2020年8月面世


這裡不僅倚山瞰海

擁有極佳的山海景觀

甚至只需步行15分鐘

便能領略天龍八部影視城

崇聖寺三塔、大理古城等

歷史文化景點

(“大理王宮”項目位置,製圖@鄭伯容&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坐落在歷史文化核心區

“大理王宮”的建築

力求保留大理古國的傳統餘韻

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王宮博物館

更設有文博展演、沉浸式戲院等文化演藝內容

以展現傳統民俗和文化故事

(“大理王宮”效果圖,中間為王宮博物館)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大理王宮”的每一套文旅產品

都打造出獨立的景觀院落

讓人們在悠久的古國餘韻中

感受詩意的棲居體驗

(在“大理王宮”園區實拍洱海,瞭解更多項目詳情可前往大理王宮茶館一探究竟)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除了“大理王宮”文旅綜合體外

華僑城還致力於大理古城風貌保護提升

文藝與現代結合的古城變壓藝術公園

以及著名建築師朱培設計的

華僑城楊麗萍大劇院等

文旅作品的建設和運營

“全域旅遊”的理念踐行

為大理旅遊注入新的活力

(大理華僑城楊麗萍大劇院)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所以

什麼才是真正的大理?


江山交界間

是一個

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的大理

(點蒼山東側的平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古道交匯處

是一個

眾多民族各安其所的大理

(大理現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白族人口最多;下圖為白族火把節,攝影師@楊繼培;彝族火把節,攝影師@傅鼎)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而歷代君王開疆拓土

更創造了一個文明之間

碰撞交融的大理

(將軍洞,一座本主廟,供奉著天寶之戰中的“敵方”將軍李宓,攝影師@劉雲)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在這裡

山水是多元的

民族是多元的

文化是多元的

也許大理本就不該

被某個單一的符號所定義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

大理是一種意境


這種意境

寂寥

從南詔、大理到帝國邊疆

多少偉業豐功、多少珠簾畫棟

費盡多少移山心力

卻終成斷碣殘碑

只留下一聲聲晨鐘暮鼓

日夜迴響

(巍山白塔,攝影師@熊發壽)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但這種意境

卻也是淡泊

往事雖如煙飄散、江山卻依然如舊

時刻等待著它的人民

譜寫新的傳奇

正所謂

蒼山不墨千秋畫

洱海無弦萬古琴

(一架飛機飛過點蒼山脈,攝影師@李小糖)

這是我們不曾讀懂過的大理


創作團隊

撰文:木蘭減字

編輯:黃超

圖片:任炳旭、潘晨霞

設計:鄭伯容

地圖:陳志浩

審校:擼書貓、王朝陽


【參考文獻】

[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M].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8.

[2]段玉明. 南詔大理文化史[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3]段玉明. 大理國史[M].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3.

[4]吳曉亮. 大理史話[M].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

[5]藍勇. 西南歷史文化地理[M].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6]C.P.費茨傑拉德, 劉曉峰,等. 五華樓 : 關於雲南大理民家的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06.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