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導讀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在工作之餘,對於娛樂生活有了迫切的需求。

相聲前排侯寶林、馬三立,將本屬於撂地文化的相聲帶進了劇場、電視、電臺。在那個依然拘謹的年代,人們終於可以開懷大笑了,猶如那些好久沒游泳,甚至忘記自己會游泳的人突然見到了大海。

後來,侯寶林大師收馬季為徒,而馬季,也成為了迄今為止最後一個相聲大師。

馬季不是出生在相聲世家,沒有從小受到相聲傳授,畢業後考入了新華書店。賣書員馬季卻把業餘時間都花在了傳統文化上,不僅研究相聲,還很喜歡京劇。直到二十二歲,馬季才成為一名專職相聲演員。

馬季收了很多徒弟,對於相聲的發展壯大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有人說,相聲界馬季之後無人扛旗,也因其教徒有方,趙炎、馮鞏、劉偉等人在馬季先生的力捧下都已成名成腕。

而馬季先生的眾多弟子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便是姜昆。

同是半路出家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與馬季先生一樣,姜昆也是26歲才正式拜師馬季,進入相聲門。在這之前,姜昆當過知青,做過炊事班長,做過文藝兵,在業餘時間進行相聲創作,早期與師勝傑先生一起說過相聲。

馬季對於姜昆的提攜非其他徒弟能比,不得不說的是,姜昆確實有自己出眾的本領,在當時那個時代,能夠抓準時代特點,迅速得到了眾多同行的認可。

至於,現在一些網友對其的評價,筆者不想多辯,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不同的使命,有不同的社會背景與知識結構,誰都會落後於時代,重要的是他是否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在春晚上的主持與表演,讓姜昆火遍大江南北,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

而帶領姜昆走進春晚大舞臺的正是他的老師——馬季。

捧紅姜昆的,卻另有其人

有了舞臺,姜昆需要的是好的作品,能符合時代特點的好作品,可遇不可求。

這時,姜昆認識了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梁左。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很少有人知道梁左的名字,但在文藝圈裡,梁左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我們熟知的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便出自梁左之筆。

一次偶然的機會,姜昆去拜訪作家諶容,在出門之際,見到了諶容的兒子梁左,梁左與其母不同,並無大家風采。梁左把姜昆拉到屋子裡,說自己也寫東西,想讓他看看。姜昆笑問道“你也寫作?”

在看過樑左的一篇短文《虎口遐想》之後,姜昆對其肅然起敬,在他的勸說下,梁左同意將其改成相聲,1987年,姜昆、唐傑忠將此作品搬上春晚,大獲成功。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之後梁左創作了多個優秀的相聲作品:《電梯奇遇》、《著急》、《學唱歌》、《捕風捉影》、《美麗暢想曲》,還為馮鞏、牛群創作了相聲《小偷公司》。

在需要大量新相聲的時期,梁左對於相聲創作開拓了一條更寬廣的道路。他不是相聲演員,所以能跳出框架,專注於人物建立、時代特色、起承轉合,梁左對於語言的駕馭有著天生的能力,在準確的表達中有著接地氣的調侃與北京人衚衕對話式的幽默。

通過《我愛我家》的臺詞可見,梁左對於喜劇有著自己的節奏、思考。

英年早逝

在北京的文藝圈,梁左與很多人都有著交集。

梁左的母親諶容是中國優秀的女作家,父親範榮康是《人民日報》的副總編輯,弟弟梁天是知名的演員,妹妹梁歡在《我愛我家》拍攝期間與英達相識,後英達與宋丹丹離婚,跟梁歡組成了家庭。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而作家圈裡,王朔、海巖、劉震雲等大咖都是梁左要好的朋友,一向傲慢的王朔也需時常捧著梁左聊。

王朔在紀念梁左的文章中寫過,梁左就像一個小孩子,極度需要別人認可,平日約他吃飯,梁左一般都會推脫不去,王朔便要說,你不去可不行,我們沒你在就沒有方向啊。這時梁左笑問,我有那麼重要嗎?在得到王朔肯定的答覆後,梁左才肯起身赴會。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2001年,梁左因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僅44歲。

梁左去世後,王朔深陷悲痛,也曾怒斥得知梁左過世便急忙去梁左家裡拿電腦的英達。2002年,王朔親任主編為梁左出版了身前的隨筆作品集《笑忘書》。

結語

梁左一生雖短,卻創作了大量作品,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相聲作品,還參與編劇了大量影視作品——《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海馬歌舞廳》等。

對於姜昆而言,馬季給了他全國性的大舞臺,而梁左給了他足以傲然於世的優秀作品。在梁左去世後,姜昆評價道:

他的相聲語言採取地道的北京話和觸及當代人們痛癢的接地氣的的語言詞彙。心理揭示方面的表述大量借鑑小說的“意識流”和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笑料語言運用方面可以說達到了一個頂點。它沒有相聲那些程式和框框,運用得更加自然和諧、如魚得水,沒有生搬硬套,完全來自生活,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捧紅姜昆的不是馬季,而是連一向自傲的王朔都佩服的他


在關注臺上演員的風光無限時,希望大家也能想起那些默默創作的優秀作者、編劇。如今如日中天的郭德綱,演出的大部分都是傳統段子,可見,創作出順應時代的優秀相聲作品真的很難。

致敬帶給一代人歡笑,卻少被人知的梁左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