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苗族“吃新節”的文化內涵嗎?

你知道苗族“吃新節”的文化內涵嗎?

吃新節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日期為家歷六月初六和七月十三分別過。也就是說吃新節要過兩次。這個節日是這樣來的。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撒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迴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從這個節日的內容和節日產生的傳說來不難看出這它兼具了幾種特徵:祭祀先人,慶賀和啟盼豐收,農事活動等。那麼就這個節日的特徵和傳說至少可得出它是反應苗族先民是怎麼樣從漁獵時代向農業社會轉變或者由於某種原因兩者交替的一些情況。另外也可得出這可能是苗族犬圖騰產生的來源。

那麼首先來討論吃新節內容的豐富性。

你知道苗族“吃新節”的文化內涵嗎?

與其他的民族不同,苗族的靈魂觀念特別強。苗族人認為一個人有三個靈魂,當他死的時候一個去守墳墓,一個守在家裡的神龕上,第三個則回到祖先的居住的地方去。這樣就使得平常生活中苗族人認為祖先雖然死去了,但他們的靈魂卻時時存在的。於是祭祀也便隨時都在進行。比如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平時改善生活時吃了頓好的,都要先由家中的男子或長輩先從餐飯中取些食物放在地上,並且用筷子蘸些酒滴在地上,然後在先喝一口算是敬祖先的,這才可以開飯。那麼節日更是不可必免,而且更加正式。一般的程序是先燒一把香插在屋中的各個神龕上,並且還要在每個門口上甚至路口上插上香,三支以上做為一束。而後還要另拿酒菜紙錢在神龕祭灑燒過後才能開始開飯。當然吃新節也不例外。只是吃新節多一項內容就是要到水田裡拔幾穗剛剛抽出的新穗掛在堂屋的門上。以表示今年要五穀豐登。跟其他民族不一樣的是,苗族人的節日一般要持續幾天。那麼接下的過節的幾天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內容。如鬥年,跳蘆笙舞等等。苗族人對水牛特別的偏愛。在某種程度牛更像家庭的一個成員。自然而然與吃新節配套還有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在這過節持續的這些天,附近的幾個村寨要聯合組織鬥牛比賽。並設有獎項,羸得比賽的鬥牛會被封為牛王。大紅花會披在牛頭。獲勝的牛的主人會在當晚請叔伯兄弟一起來慶祝這鬥牛得勝歸來。其它一些活動也會相繼展開,如跳蘆笙。在這個時候親戚之間也會互相走動,聯絡感情暢談農桑。年輕人也會趁著過節這些閒暇的日子游方去尋找自已心誼的姑娘。由此可見吃新藝的內容不僅是吃新這麼簡單,它的存在承擔起了許多的社會功能。促進了民族內部的交流,到現代也使得苗族以外的人也參與到了這個節日當中。更加豐富的了這個節日的內函。

你知道苗族“吃新節”的文化內涵嗎?

其次,這節日可說是原始苗族先民的生產生活變化的一面鏡子。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這個傳說就是原始苗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明顯的痕跡。苗族的先民主要是蚩尤九黎部落為主的。原來是生活在黃河以及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發區。以種植農業為主,漁獵也在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由於幾次大型的部落戰爭,特別是九黎部落聯盟與華夏文明的兩次戰爭。第一次主要是與共工氏部落進行的戰爭,共工氏是炎帝神農氏一支,結果共工氏戰敗。於是向黃帝部落聯盟對搞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聯盟。第二次是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與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之戰。結果九黎部落戰敗,蚩尤被殺。戰敗後一部份部族向南流蓰形成新部族和國家。往後苗族一些先民又與一些部族和國家發生戰爭由於文化上的落後或者其他的原因失敗。便不斷的南遷。甚至於躲進深山。這樣就破壞了原有的種植為主的農業生活。不得又漁獵為生,到後來由於開墾田地多起來慢慢的又向回到種植農業上來。同時這種傳說有可能更早,可能苗族先從最原始的漁獵向種農業轉變的一種傳說和佐證。

此外在這個節日的傳說中特別提到了狗,這正與苗族犬圖騰相吻合。這種傳說極有可能苗族犬圖騰文化的一個來源。

《說蠻》記載:“(黔苗)狗耳龍家,居深林。薦莽衣,尚白。束髮不冠。善石工。婦人辮髮螺髻,上若狗耳,故因以名。”這是極形象的對犬圖騰崇拜的一種描述。這個節日傳說與其他犬圖騰傳說共同構成了犬圖騰傳說體系。如:“湘西與黔東北相傳石性苗人有祖公帶犬開荒,天火燒山,人酣睡未醒,犬跳入水中弄溼然後將毛上的水抖落草上,反覆幾次,使火熄滅,同時以吠聲叫醒主人。祖公免於難即拜犬為祖。”再如:“姓石的祖先是仙家把白。他的子孫是不吃狗肉的。因為他生了出來幾個月後,母親就死了,沒有奶吃,天天啼哭。正值他家的狗生了小狗,他就天天隨著狗兒吃奶。後來長大了,因感狗的恩德,所以不吃狗肉。因此現在他的子子孫孫都不吃狗肉。”可見這個節日由來的傳說中的狗一樣上面所述的狗一樣都是苗族先民生活息息相關神物。它不僅作為一種家畜,更是一種祖生的一種化身。可見犬在苗族人生活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