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記得不久前曾經看過一篇“一個人越是自卑,越能夠成大器”的文章,心中頗為不屑。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大器,本就不是絕對事件,而是個概率事件。畢竟,哪怕萬事俱備,也要有命運的東風助推才能夠最終化作現實。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世事的因果大多都符合充分的邏輯,而不是毫無緣由的囈語可以解釋的。那麼,如果想要否定“一個人越是自卑,越能夠成大器”的謬誤邏輯,就一定要先搞清楚“成大器”的先決條件是什麼?

沒有強大的個人實力作為後盾,即使有煊赫的家庭背景也未必能夠成大器,所以,個人的天賦與努力都是成大器的必要條件。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僅僅努力就足夠了嗎?現實中,南轅北轍的事情還少嗎?無論是在正確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還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當選擇與時勢發生了錯位,就註定了走向失敗。所以,正確的選擇同樣是成大器的必要條件。

“行百里者半九十”,多數失敗者其實都敗在半途而廢上,也就是敗在無法堅持上。所以,即使有正確的選擇也必須要有堅持到底的信念。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即使以上這些條件都已經達成,就一定可以成大器嗎?這個世界的競爭是異常殘酷的,當所有滿足了必要條件的競爭者們相互搏殺時,唯有運氣更好的哪一位才可能成為最終的成大器者。所以,無論是否願意承認,運氣都是通往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知道“成大器”所需要的充分條件:天賦與努力、正確的選擇、堅持的信念和命運的眷顧,以上條件缺一不可。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瞭解了“成大器”的充分條件,首先就可以知道“一個人越是自卑,越能夠成大器”是個典型的毫無邏輯的偽命題,能夠寫出這個偽命題的自媒體作者顯然並沒有資格談什麼國學。

接下來,通過對“自卑”的進一步瞭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剖析這個偽命題。

自卑的人通常都缺乏足夠的實力,畢竟真正有實力的人極少有自卑的,因為實力就是一個人的底氣,而一個有底氣的人幾乎是不可能自卑的。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自卑的人大多缺乏主見,很容易任人擺佈。而一個任人擺佈的人,隨時可能因為受到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自己,要麼改變正確的選擇,要麼改變正確的堅持。而無論改變哪一個,都必然做不到“成大器”。

自卑的人大多都會唯唯諾諾,渾身上下都透露著卑怯的氣質,帶著這種氣質的人,無論出現在何種場合,說什麼或者做什麼,都極難令自己乃至令他人信服。而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無法令自己及他人信服又如何“成大器”呢?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縱觀數千年曆史,藺相如“完璧歸趙”,在秦王的宮殿裡,藺相如何曾怯懦?若是存有一顆自卑的心,恐怕連這一次出使也未能成行!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時,整個人霸氣側漏,那幾近張揚的自信感染了多少士卒,又令多少對手臣服。李世民“太原公子,褐裘而來”,那份從容與自信讓虯髯客也自嘆不如。自信未必一定會導致成功,但至少會為成功添磚加瓦,自卑大概只會拖後腿吧!

自卑的人,能夠“成大器”嗎?如何實現“成大器”?

人世間,“因果關係”本就是極其複雜的理論,很多要素之間或明或暗的因果聯繫實在是一門極大的學問,常常需要嚴謹的邏輯推導才能夠真正理解。

通過以上的文字說明,“自卑”不僅並非“成大器”的充分條件,也並非“成大器”的必要條件,甚至和“成大器”南轅北轍,但凡邏輯思維足夠清晰,也絕不會得出“一個人越是自卑,越能夠成大器”的愚蠢推論。

感謝閱覽《明境國學》

您的關注轉發是我持續發文的動力。

西化侵蝕傳統,文化急需重振!

以《易經》為綱,傳承經典,復興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