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作者 | 雙兒讀書屋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朋友張哥是一個80後,在外人眼裡,能賺錢,腦瓜聰明,為人大氣。吃的、穿的、用的,每次買東西都要買品質高的,孩子的自行車就有好幾輛,給孩子買件衣服至少得五、六百。

在他的意識中,掙錢就是為了花的。10多年來,他一直租房子住,很多人問他什麼時候買房,每次他都是自嘲:房價那麼高,哪年哪月能攢夠首付?

其實按照張哥的收入,做好規劃,10年攢夠首付錢綽綽有餘。而他之所以缺錢是因為陷入了“老鼠賽跑”的怪圈中。

“老鼠賽跑”是《富爸爸窮爸爸》中提到的一個現象。這本書豆瓣評分8.4分。作者羅伯特·清崎被譽為“百萬富翁的教父”。他的《富爸爸》系列圖書暢銷全球,總銷量超過3500萬冊。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富爸爸窮爸爸》主要講述了,兩位爸爸對待金錢的不同態度,造就了截然相反的人生。

富爸爸是一個高中沒畢業卻擅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注重研究金錢的運轉規律,持續努力打造現金流,成為富人;窮爸爸是一個高學歷的教育者,他拿著高額的薪水,卻不斷地為各種賬單發愁,一生辛勞卻沒能擺脫失業的命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像我的這位朋友及書中窮爸爸一樣,錢掙的不少,但因為沒有很好的規劃,老是感覺缺錢,總以為再多掙點錢就能解決問題。

這類掙多少花多少沒有餘額的人,我稱他們為“木魚”。

本文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探討:

1、“木魚思維”的本質是什麼?

2、為什麼要避免“木魚思維”?

3、怎麼改變自己,才能擺脫“木魚思維”呢 ?

01

木魚思維的本質

生活中像張哥一樣陷入“老鼠賽跑”怪圈的人們越來越多,掙錢-花錢-掙錢就是他們的金錢流轉方式,就像《富爸爸窮爸爸》書中所寫的一樣:

很多人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用來掙錢,卻不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工作。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老是缺錢,以為多掙點錢就能解決問題。

那麼真的是多賺點錢你就不會再缺錢了嗎?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財富效應”,它是指人們賺得越多,消費慾就越強,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人們就更願意消費。

同事小李最近漲工資了,加上手頭有些積蓄,他把原來的舊車折了5萬元,又添12萬買了一臺新車,正好把積蓄花個底朝天,天天在辦公室裡叫喊著沒錢了。

生活中,隨著工資收入的增加,我們在消費上的底氣越來越足,願意去購買更貴的東西。就這樣,我們掙得多花的也多,甚至花錢的速度遠遠超過賺錢的速度。這就是木魚思維的本質。

據匯豐銀行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90後人均負債12.79萬元,是月收入的18.5倍。 平均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使用花唄,而每三個買手機的人中就有兩個分期付款……借錢度日幾乎已成常態。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融360,版權歸作者所有


掙多少花多少,永遠不做規劃的人,他們往往寄希望於掙更多的錢來讓自己經濟上沒有壓力,但實際上這樣非但不能減輕壓力,只會讓自己陷入忙於生存中不能自拔。

02

為什麼要避免木魚思維

陷入木魚思維的人生活中看似瀟灑,實際上每個月都過的捉襟見肘,每到賬單日就焦慮的不行,這些還都只是眼前的窘境,以下三種場景才是更糟糕的:

① 沒能力應對生活波動

疫情讓很多陷入”木魚思維“的人發現,當生活出現哪怕一點波動的時候,自己都沒有能力去應對。

田姐是一名從事美容養生的技師,工資是保底+提成形式,一般時候她的工資都是7-8千之間,最少也能達到5000元。她就是典型的“木魚思維”者,掙多少花多少,她覺得自己的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

疫情蔓延後,她一分保底工資都沒有,直到5月份才開始復工,因為停業大半年,老闆壓力很大,提出要把提成降到5個點,比之前低了整整10個點,田姐覺得工資太低被迫辭職,一個多月過去了,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②沒能力改變目前生活狀態

網絡上有個很火的段子“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有很多人雖然工作的很不開心,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他卻不敢辭職,因為他的車貸、房貸、信用卡每個月都要固定的還款,一旦停止工作,他就什麼都沒有了。

③沒能力規劃未來

沒辦法對人生進行規劃,在貧窮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老年生活可想而知的悲慘。

全職媽媽小芳,典型的有多少花多少,目前更是靠負債過日子,親戚朋友都借遍了,現在父母都不再借給她哪怕1000元。40歲的她現在都過的這麼艱辛,沒工作,沒養老金,老了怎麼辦?

這些“木魚思維”者不僅沒辦法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父母老了也一分錢都拿不出來。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03

怎麼改變自己

擺脫“木魚思維”呢

明白了“木魚思維”帶來的種種危害,現在就需要我們行動起來,為未來的生活和老去的自己尋找一份保障。

1、學會首先支付自己

《財務自由之路》一書中指出,大多數人都只想將月末花剩下的錢存起來,那一般都不會很多,甚至沒有。因此,你今後應該在月初首先支付自己。

有很多人並不清楚自己在為誰工作,在你把辛苦賺來的錢用來買各種各樣的物品的時候,你使超市、服裝店、汽車製造廠的老闆變富了,那麼你就是在為他們工作;

你想想是不是沒有為自己工作呢?

在《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也提出要先支付自己,也就是每個月要把工資的一部分先拿出來,用於積累自己的資產項,讓金錢為你工作。

比如我每個月工資是2600元,我會拿出工資的20%也就是500元,放到我的股票賬戶裡,這份錢是永遠也不能花掉的。

在習慣養成之初,你可以先存工資的10%,這個金額數不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當然隨著收入的增加或者習慣養成後,提高存儲的比例也是很有必要的。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

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心理學認為,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 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這就是最初我們只需要存儲少量錢的原因。

考慮清楚你在為誰工作,並且總是首先支付自己非常重要,積累資產項讓每一塊錢都成為我們的僱員,為我們努力的帶回更多的僱員,也就是慢慢實現“睡後收入。”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2、向富人學習,關注資產而非收入

如果你要擺脫“木魚思維”,就要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區別,並且購入資產。這是第一條規則,也是唯一的一條規則,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90後大車司機小陸,工資4500元,兩年前在我們縣城買了一套2手房,前段時間獲利10多萬出手套現了。

和他同樣的大車司機朋友一般都是月入過萬,最初他沒有盯著工資多少,而是選擇了一個能給他更大成長空間的公司,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學會了投資房地產。

在別人拼命地夜間拉貨,賺錢-花錢-賺錢中苦苦掙扎的時候,小陸已經買了第二套房子,他說這次鎖定的利潤為20萬。

不要光看著眼前的利益得失,要把焦點放長遠,放在打造資產項目上。

3,學會規劃金錢

富爸爸通過規劃收入逐步獲得財富自由,不僅自己成為夏威夷的富人之一,還影響了他的下一代,所以如何規劃金錢真的很重要。

在《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中,作者提出一個金錢的分配標準:30%用來日常開支,30%存儲,30%投資,10%買保險。

當然這不是讓你想當然地去分配你手中的資金,你要先盤點清楚自己有多少錢。每個月工薪收入是多少,一定要記賬看看自己一個月的必要消費是多少。

比如,你的家庭年收入為5萬元,那麼你的支出最多不能超過1.5萬,每個月的生活費就是1000元,包括日常所有開支:水電暖、柴米油鹽、人情往來等;

1.5萬存起來作備用金,以防不時之需;

1.5萬用來買股票、基金、房產、黃金等各種投資品,你懂哪個投資哪個就行,這份錢主要用來打造自己的資產,積累“睡後收入”;

餘下的10%用來買保險,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有配置保險,但大多都是買的保本類型的保險,其實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消費型的只要保障功能。

規劃金錢不只是富人的權利,普通人更應該學習,只有把我們手中為數不多的金錢先打理好,你才有能力去管理更多金錢。

富爸爸窮爸爸:錢總是不夠用?避免“木魚思維”,才能逃離缺錢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04

總結

缺錢感似乎是人類的通病,不論你賺多少, 永遠覺得錢不夠花,我們要像富爸爸那些去思考,努力研究金錢的運轉規律,掌握金錢的力量,成為金錢的主人,讓錢為我們去工作。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動動小手關注+轉發讓我看到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