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濟寧新聞網12月8日訊(記者 王立強)兗州區政協委員、青年書法篆刻家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日前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兗州區政協為此專門舉辦了首發式。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首發式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書影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分為兩大部分,全書約60萬字。第一部分由《兗州早期佛教活動》《兗州金口壩佛教刻石淺析》《兗州金口壩佛教刻石書法藝術淺析》三篇論文組成,對兗州金口壩刻石的基本面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述。第二部分由金口壩出土刻石拓片組成,共收錄金口壩出土的有關佛教的碑刻殘石251種,是目前收錄兗州金口壩刻石最多、編撰最完備、研究最深入的一部力作。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內文剪影

金口壩,位於兗州城東泗、沂交會處。因其所處位置重要,壩身石與石之間均以金屬扣接,故名。此壩始建無可考。據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滋陽縣誌》載:“金口壩為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歡將婁昭攻兗時,堰泗灌瑕丘之跡。”隋開皇中薛胄為兗州刺史時,泗、沂南流,氾濫淹沒,胄乃於城東二水交流之處,積石堰之決令西注,坡澤盡為良田,又通漕運,歷盡倉海,百姓賴之號曰“薛公豐兗渠”。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開會通河,為引泗河水接濟運河,重新修復舊壩,中間開三洞,並裝置閘門,視季節水勢而啟閉。明、清亦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對金口壩進行了綜合治理。金口壩全長123米,寬8米,高3.3米。整個壩體為長條石漿砌而成,條石與條石之間用鑄鐵釦相連接,“扣”面上鑄有陰刻楷書“金口壩”3字。壩西端翼牆上部有雕石質臥式“蟲八 蟲夏 ”水獸1對,體長1米,雕刻精緻,栩栩如生,為石雕工藝佳品。金口壩宏偉堅固,橫跨泗河,宛如臥波長虹,自古即為遊覽勝地,被譽為“金口秋波”。每當夏秋之交,清波如鏡,綠柳成蔭。遊人到此,如入畫境。金口壩1985年公佈為兗州縣重點文物單位。1992年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豐水期的金口壩風光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一書被列入兗州文史資料第十二輯,它的出版,是兗州佛教發展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夠更好地闡述兗州佛教發展的歷史,向世人展示兗州歷史上佛教文化的輝煌和繁盛。該書的出版,對於促進兗州區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旅遊業發展、文明城市創建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金口壩刻石,包括隸書、楷書、行草書與少量篆書,時間跨度近400年,書寫者涵蓋各朝代士大夫和民間寫手,在書法研究上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王大中新著《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近日出版發行

作者王大中

《兗州金口壩刻石遺珍》作者王大中,出生於1970年,現任兗州區政協委員,兗州書畫院院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印社社員、濟寧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兗州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東魯印社社長。作為青年書法篆刻家,其學術素養頗高,撰寫出版有《二十世紀篆刻簡史》等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