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前言

華夏文明歷經千年,輝煌卓絕。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用智慧書寫了,一部又一部傳奇,他們

絞盡腦汁想出賦稅制度,用人制度,朝廷的機構制度,還有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開天闢地的四大發明。原始社會時期各大部落之間相互殘殺,為自己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到了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在自己統治下能四海昇平,萬民歸順啟用更多的人才,為自己謀取更大,更穩定的江山,他們創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識人,選人,用人的方法與成體系的制度。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古代社會人才選拔機制發展歷程

這些制度不斷演化與精煉,同時也逐漸完善,完整;也為統治者選撥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從最早的世襲世祿制(夏到春秋)-----軍功爵制(戰國時期)-----察舉徵辟制(兩漢時期)-----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科舉制(隋到清末)經歷這五次大進化。這五次的用人制度大改革,展現了統治者征服天下的決心與信心,更展示了我華夏民族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作出的巨大貢獻。今天我們主要從察舉制到科舉制,去探析“士家大族”的沒落之謎。

察舉制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察舉制“孝廉方正”

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奪得勝利建立大漢王朝,此時國家歷經秦末時期的長期戰亂,國家需要休養生息,皇帝和功臣們商議長治久安的辦法,在高祖與大儒生陸賈談論《詩》 、 《書》 ,高祖說:“我馬上得天下,《詩》 、 《書》有什麼用啊?”

陸賈立即反駁道:“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經歷了此番的爭論皇帝最終採納了蕭何,曹參的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得漢初的局勢得以穩定。建漢的第二年劉邦就召集三老商議選拔人才的相關事宜。他下詔讓各個諸侯國,記錄各地人的 行 義 年。這也開啟了察舉制的先河。

公元前179年文帝登基,就下詔推舉敢於直言進諫者。文帝十五年再次下詔,讓各地舉薦,並有皇帝親自考試,其中包括

(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宜,民之不寧)包括這四項內容。經這兩次有了考試的方法以及選薦的要求,這標誌這察舉制的正式形成。

武帝時期察舉制已發展基本完備,像“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他在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以各郡人口多寡定舉人之數,以及「四科」之制,被武帝採納。自此察舉制已基本完善。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察舉制史稿

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制的科目不斷增加,但他都是以選出專門的人才而設定的。科目主要是:常科,特科。常科:孝廉,茂才(秀才) ,察廉,光祿四行。特科:孝弟力田(孝與尊老),明經(通曉經學),明法(通曉律令),明陰陽災異(天文地理),勇猛知兵法(文武)。

察舉制是兩漢為能選得優秀人才,選拔能臣幹吏的一種選官方法,他依靠三公九卿,諸侯等地方官員按照一定的規則選拔德,品,才兼備的人才,為統治階級所用。

九品中正制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九品中正製品階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到581年)各地紛爭不斷,政權錯綜複雜針對漢代後期大族控制察舉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選人制度。這種選人制度是講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階,這個制度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局面,他為科舉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隋朝統一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九品中正制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設置中正官,他有大小之分,州設置大中正官,掌管一州或者數郡人物品評,各郡則另外再小中正官,小中正官輔助大中正官進行最後的評選。品第人物:家世,行狀(品行才能),定品(確定品級),這三點中正官都必須詳細掌握,但這也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悲觀局面,致使幾百年裡朝中高官再無寒門的悲慘局面,這個局面一直到唐初才被打破。同時一旦評議結果送達司徒審品通過,被品這不得訴訟,若要改變在等下次品議。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撥

同時中央為了將選人,用人的權力收歸中央在晉代有這樣的記載:

《晉書·傅玄附子鹹傳》:“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魯國小中正司空司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賓,求以尚書郎曹馥代毓。旬日,覆上毓為中正,司徒三卻,俊固據正。” 從中不難看出大中正有司徒推薦產生。


在《三國志·吳志·魯肅傳》有這樣的記載:“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牘車,從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表明以品第選官在曹操的時候已經出現。但在《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表明了中正一詞在曹丕任魏王之後出現的。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九品中正制研究書籍

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時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他的出現標著封建社會的選官制度的進步與發展,它雖有瑕疵但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同時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發展,為實現上品有寒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舉制度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科舉制考試

九品中正制國語看中門第,出身,使得寒門子弟無法進朝廷的重要部門,更無法讓寒門士子一展才華,為了打破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種局面,隋朝統治者於公元587年創建科舉制,它使得中下層讀書人,可以進入重要機構,施展才華。

科舉制主要分為常科(秀才,明經,明法,明算等50多種)制科(由皇帝下詔舉行),明經與進士兩科在唐備受重視。太宗時期十分注重人才的任用,貞觀年間,學校規模,學舍誇大尤為明顯。武則天更是開創了殿試武舉。宋代進士備受重視,更有“進士科即宰相科”的說法,宋呂祖謙曾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科舉取締的層階圖

在宋代進士被分成了三等:一等進士及第;二等進士出身;三賜同進士出身 。由於宋代錄取範圍的擴大,人數更是成倍的高增。大家都已高中為榮,徇私舞弊逐漸增多,於是宋時出現了糊名和謄錄,大大降低了作弊現象,這一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評價

“察舉制”“科舉制”人才選撥制度的變更展現統治者渴望人才,珍惜人才。科舉制的出現更加深刻了打擊了士家大族壟斷上層現象,更加幫助了統治者削弱了豪門大族對政事的干預,使得皇權更加的集中,皇權更加之上,選人,用人制度變更加速社會發展步伐,減少了相權對皇權的挑戰,更加現實皇帝的尊貴與至高無上。

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探析士家大族由盛轉衰的內在原因

科舉高中皇帝頒發詔令

科舉制存在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對社會,歷史影響最大的選人,用人方法。它使得讀書人有機會進入政府的各個階層,促進了社會讀書風氣的發展,但是它奴役了人民的思維,固化了人民的四項,減緩科技事業的進步。降低社會發展的步伐,同時也束縛了人才的思想,固化人民的思維,降低人民的創造力為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侵華奠定了堅實基礎。它也是的自宋代以後發明減少,影響力巨降。

參考文獻《晉書·傅玄附子鹹傳》、《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三國志·魏志·陳群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