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戰爭的爆發還起源於蘇伊士運河的管轄權。蘇伊士運河是接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運河開通以來,卻一直為英、法所控制。
1951年,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發展的埃及政府廢除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駐平”的不平等條約—《英埃條約》,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但這大大損了英、法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
於是,在企圖利用聯合國力量對付埃及的計劃失敗之後,英、法決定採取武力解決問題。為避免兵力不足等問題,英、法想出了邀請以色列加入、組成聯盟、共同“收拾”埃及的點子。而對以色列來說,早就對埃及懷恨在心了:數年前,埃及長驅直入耶路撒冷;如今,又不准他的船隻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舊恨新仇一起湧上心頭。事實上,早在1955年11月就制訂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劃。只是時機不成熟罷了。
如今,英、法兩國主動找上門來,要和自己合作,表示共同“處分”埃及,真是天賜報仇良機,三方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國和以色列拿出了最初的作戰計劃。第二天,英、法兩國又在艾登的鄉村舉行了秘密會議,就作戰計劃的具體細節作了明確。
計劃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引埃軍主力部隊前去支援。同時,英、法兩國從塞浦路斯、馬耳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機轟炸埃及軍事目標,主要是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
當埃軍上當受騙,主力前去西奈半島,與以色列軍交戰時,英、法的軍隊就開始在塞得港登陸,向蘇伊士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的退路,使其不能回援。最後,由以色列佔領整個西奈半島全境,英法佔領運河區,全殲埃軍。就這樣,在戰爭前,決策者就把利益完美地分割了。為了達到上述作戰目標,以色列投入了整整10萬人的兵力,配備了150多門火炮,出動了400多輛坦克、150多架作戰飛機,可謂是傾全國之力,志在必得了。同英、法、以三國嚴密的計劃和有序的部署相比而言,埃及的形勢就顯得不妙了。
雖然,埃及軍隊擁有約15萬的宏大兵力,但防禦重點卻在尼羅河三角洲和運河地區。而西奈半島上僅有3萬人的兵力,很難以有效抵制敵軍的攻擊。也許,未開戰,就註定要倒黴了。
更為緊迫的是,埃軍的530輛坦克、500門火炮、255架作戰飛機中,僅有10餘架能完成作戰任務。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人和武器還沒有結合到一起,多數先進的重型裝備能不能在作戰中發揮作用還是一個需要質疑的問題。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時,西奈埃軍兵力稀少的米特拉山口,暮色中“傘花朵朵,鐵甲馳騁”—500餘人和部分武器裝備,從天而降。
以色列的第202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持下,利用埃軍在西東中部防禦單薄的弱點,預先在米特拉山口埋下了伏兵。等到這些“天降神兵”突破了埃軍的外圍防線後,阿里爾·沙龍上校就親自率領主力部隊3000人,與設伏的500名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悄然突進。
在埃軍方面,接到前線報告後,東部軍區司令部即刻命令第2步兵旅的兩個營開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部隊。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4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地區,兩個國民管衛旅尾隨前進、為了構成包固之勢,徹底消滅米特拉山口的“不法”以軍,埃軍指揮部合令第2偵察團向東南運動,目的是切斷以色列空降部隊的退路,一切都謀劃得很好,盡在掌控中。
果不其然,10月31日中午,以軍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施隊組成的做察分隊進擊米特拉山口。由於埃軍佔據了險峻萬分的米特拉山口的東南有利地形,因此以色列軍一進入海坦谷地,就遭到了埃軍的伏擊。
埃軍利用天然的地理優勢,居高臨下,配以足夠兇猛的火力,沉重地打擊了以軍,極大地鼓舞了戰鬥的熱情。落入重圍的以軍欲哭無淚,舉步維艱,只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頑強抵抗。雙方益戰至黃昏,以軍才勉強佔領谷地東部一小塊地方,求得一方活命的有利地記、就在傘兵旅喪生於此的最緊迫時刻,以色列人的“教命稻草”出現了一本·同裡指揮著由M4坦克組成的第7裝甲旅,突然間像一把尖刀,準確無誤地直插埃軍戰線的薄弱地段,有利於埃軍的戰局一下子就發生了逆轉。
原來,嚐到了“克倫威爾”坦克優異表現甜頭後的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一結束,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著手組建和擴建自己的強大坦克部隊。
為了儘快給部隊裝備重型武器,以軍以非戰鬥物資的名義,購入了大約100輛庫存在意大利的美國M4坦克。有趣的是,這批坦克不能夠立即投入使用,或者可以說是一堆“有待被挖掘價值”的廢物。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人。由於受到國際武器出口條約的限制,美國人不得不拆除了坦克上的輔助武器,還在105毫米主炮上打了孔,為的是避免嫌疑。一番折騰下來,這批坦克就像是一群沒有爪牙的老虎,發不出一點威風來。但迫於戰爭的需要,以色列技術人員還是想法用金屬件補齊了鑿孔,使其可以勉強使用。但即使這樣,這批“M4坦克”仍然無法成為“真正的M4坦克”——炮管本身出了問題,不足以發射出威力強大的炮彈。
非常幸運,正在歐洲各地尋求武器來源的以色列特工人員,無意間在瑞土的地下軍火庫發現了他們的急需——全新的76毫米火炮以及充足的彈藥。有趣得很,這是瑞土在第一次大戰後從德國克虜伯公司購買的一批全新裝備。“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些“新玩意”意外地被以色列人相中了。於是,眼光敏銳的以色列人如獲至寶,急忙買下了這些武器,並立即用它們替換了M4坦克上的105毫米火炮。“老虎”終於可以發威了。正是靠著這批以色列自己改裝的M4坦克,具有指揮天才的本·阿里根據戰場形勢,打破常規,將手中的兩個坦克營集中起來,沿庫賽馬等地成功遷回到埃軍後翼,實施突然襲擊。
此次戰役,本·阿里的第7裝甲旅,不但解了202傘兵旅之危,而且擊潰了埃軍主力,用時僅僅10小時。並與第37機械化旅一起,發揮M4坦克的巨大戰鬥力,席捲了整個西奈半島。
另一個戰線上,以色列軍為了實現同英、法三方既定的戰略意圖,決定以第3特遣部隊突擊位於西奈半島東北部的阿布奧格拉,威脅佈防在西奈北部的埃軍主力,積極地配合202傘兵旅在西奈半島中部的進攻。阿布奧格拉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東距埃以邊境30公里,向西可通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另外,從阿里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通過這裡。埃軍在阿布奧格拉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等地,構築了多個堅固據點,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戰鬥打響後,經歷了長久而激烈的拉鋸戰,雙方都沒有能討到絲毫便宜。
11月1日凌晨,急於想取得戰鬥突破的以色列軍,再一次向阿布奧格拉發起更加激烈的進攻,但在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大規模集中的反擊下,以軍仍然未能取得任何進展。無奈之餘,以軍總參謀部只好命令先頭部隊暫時停止進攻,等待裝甲部隊隨後的火力支持。
很快,不負眾望、承擔著以色列人一切希望、裝備了法國AMX-13型坦克的第37機械化旅終於趕到了。以色列軍如虎添翼,立即把這些“及時雨”坦克派到具有戰略意義的決戰中。
走近AMX-13型坦克,我們就不難發現,聰明的以色列人是如何敏銳地捕捉坦克是
新發展動態,加強劣勢裝備水平的箇中原因的。原來,在1954年,捷克與埃及就在蘇聯的協助下,訂購了50輛坦克裝甲車輛。因此,感覺到其裝甲水平處於劣勢的以色列立即作出了相應的反應,從法國進口200輛安裝了76.2毫米火炮的AMX-13輕型坦克。AMX-13型坦克車體長4.88米、寬2.50米、高2.30米、底盤離地高度為0.37米,可以乘坐3名乘員,淨重13噸,在戰鬥狀態下裝滿了所需燃料和彈藥能夠達到15噸。AMX-13型坦克採用了液壓式炮塔,在發生故障的時候,可以採用手動的方式來應急。
炮塔後部設置了2個鼓形彈艙供彈,這些炮彈不但可以通過自動裝彈的機構向火炮供彈,而且在發射炮彈之後,空彈殼還可以從炮塔後窗口自動拋出。此外,在炮塔的兩側還各裝有2具煙幕彈發射器。
同時,採用了最大輸出功率為250馬力汽油機,因此,在AMX一13型坦克滿載燃油的情況下,它能夠以每小時60公里的最大速度在公路上連續行駛6-7個小時。但由於沒有三防裝置,AMX-13型坦克不能涉深水。因此,它的越障推進能力比較差。當前進的時候,只能夠越過垂直高度為0.65米的障礙,後退時,只能夠越過垂直高度為45米的障礙、寬度為1.6米的戰壕和涉過0.6米深的水坑。
最終,雙方都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儘管,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兩線作戰是很危險的”。但目前,埃軍卻無奈地陷入了這樣腹背受敵的困境。正當埃軍主力由蘇伊士河開進西奈,支援西奈半島前線與以軍激烈戰鬥將士,準備大規模反擊的關鍵時刻,令埃軍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第三者”插足。戰鬥打得正甜的緊要關頭。英法兩國藉口保護“蘇伊士”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立即停火,並落井下石,向埃及提出允許其兩國軍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區。如果上述條件不能滿足,就派兵干涉。地道的趁火打劫!當然,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埃及,怎能屈辱地接受這樣的無理要求呢?埃方嚴辭拒絕!遭到拒絕後,惱怒的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狂轟亂炸。順手牽羊,英法另外又摧毀了15個機場和數十個兵營。
同時,英法還按最初的作戰方案,轟炸了部署在西奈半島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癱在原地,讓他們永遠地“呆”下去。幸運的是,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
在英法的最初空襲後,埃及總統納塞爾就果斷地做出決策,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西奈的守軍迅速撤回至運河區。從而防止英法佔領運河區,避免埃軍受到夾擊的危險。這樣,埃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面包圍,仍然在夜色掩護下,充分利用裝甲部隊機動作戰的強大威力,集中火力,瞄準以軍包圍圈猛烈開火,在擊毀以軍數輛坦克後,抽個空當向阿里什方面撤去。
11月6日,在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後,交戰雙方再次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3月,以軍隊撤出了埃及。最終,以色列軍撤離了西奈半島,但成功地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從此以後,以色列在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以軍完全達到戰前制定的戰略目標,以色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