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这次战争的爆发还起源于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苏伊士运河是接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运河开通以来,却一直为英、法所控制。

1951年,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发展的埃及政府废除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驻平”的不平等条约—《英埃条约》,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但这大大损了英、法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于是,在企图利用联合国力量对付埃及的计划失败之后,英、法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为避免兵力不足等问题,英、法想出了邀请以色列加入、组成联盟、共同“收拾”埃及的点子。而对以色列来说,早就对埃及怀恨在心了:数年前,埃及长驱直入耶路撒冷;如今,又不准他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事实上,早在1955年11月就制订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只是时机不成熟罢了。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是去往欧洲的最近的海陆拥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如今,英、法两国主动找上门来,要和自己合作,表示共同“处分”埃及,真是天赐报仇良机,三方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13日,法国和以色列拿出了最初的作战计划。第二天,英、法两国又在艾登的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就作战计划的具体细节作了明确。

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引埃军主力部队前去支援。同时,英、法两国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机轰炸埃及军事目标,主要是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

当埃军上当受骗,主力前去西奈半岛,与以色列军交战时,英、法的军队就开始在塞得港登陆,向苏伊士运河区进攻,切断埃军的退路,使其不能回援。最后,由以色列占领整个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就这样,在战争前,决策者就把利益完美地分割了。为了达到上述作战目标,以色列投入了整整10万人的兵力,配备了150多门火炮,出动了400多辆坦克、150多架作战飞机,可谓是倾全国之力,志在必得了。同英、法、以三国严密的计划和有序的部署相比而言,埃及的形势就显得不妙了。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为了夺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三国一拍即合,联合向埃及发动了侵略


虽然,埃及军队拥有约15万的宏大兵力,但防御重点却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运河地区。而西奈半岛上仅有3万人的兵力,很难以有效抵制敌军的攻击。也许,未开战,就注定要倒霉了。

更为紧迫的是,埃军的530辆坦克、500门火炮、255架作战飞机中,仅有1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人和武器还没有结合到一起,多数先进的重型装备能不能在作战中发挥作用还是一个需要质疑的问题。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西奈埃军兵力稀少的米特拉山口,暮色中“伞花朵朵,铁甲驰骋”—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从天而降。

以色列的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持下,利用埃军在西东中部防御单薄的弱点,预先在米特拉山口埋下了伏兵。等到这些“天降神兵”突破了埃军的外围防线后,阿里尔·沙龙上校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3000人,与设伏的500名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悄然突进。

在埃军方面,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即刻命令第2步兵旅的两个营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管卫旅尾随前进、为了构成包固之势,彻底消灭米特拉山口的“不法”以军,埃军指挥部合令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目的是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一切都谋划得很好,尽在掌控中。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军将游轮凿沉在航道上阻止英法联军进入港口


果不其然,10月31日中午,以军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施队组成的做察分队进击米特拉山口。由于埃军占据了险峻万分的米特拉山口的东南有利地形,因此以色列军一进入海坦谷地,就遭到了埃军的伏击。

埃军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居高临下,配以足够凶猛的火力,沉重地打击了以军,极大地鼓舞了战斗的热情。落入重围的以军欲哭无泪,举步维艰,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顽强抵抗。双方益战至黄昏,以军才勉强占领谷地东部一小块地方,求得一方活命的有利地记、就在伞兵旅丧生于此的最紧迫时刻,以色列人的“教命稻草”出现了一本·同里指挥着由M4坦克组成的第7装甲旅,突然间像一把尖刀,准确无误地直插埃军战线的薄弱地段,有利于埃军的战局一下子就发生了逆转。

原来,尝到了“克伦威尔”坦克优异表现甜头后的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组建和扩建自己的强大坦克部队。

为了尽快给部队装备重型武器,以军以非战斗物资的名义,购入了大约100辆库存在意大利的美国M4坦克。有趣的是,这批坦克不能够立即投入使用,或者可以说是一堆“有待被挖掘价值”的废物。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人。由于受到国际武器出口条约的限制,美国人不得不拆除了坦克上的辅助武器,还在105毫米主炮上打了孔,为的是避免嫌疑。一番折腾下来,这批坦克就像是一群没有爪牙的老虎,发不出一点威风来。但迫于战争的需要,以色列技术人员还是想法用金属件补齐了凿孔,使其可以勉强使用。但即使这样,这批“M4坦克”仍然无法成为“真正的M4坦克”——炮管本身出了问题,不足以发射出威力强大的炮弹。

非常幸运,正在欧洲各地寻求武器来源的以色列特工人员,无意间在瑞土的地下军火库发现了他们的急需——全新的76毫米火炮以及充足的弹药。有趣得很,这是瑞土在第一次大战后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的一批全新装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新玩意”意外地被以色列人相中了。于是,眼光敏锐的以色列人如获至宝,急忙买下了这些武器,并立即用它们替换了M4坦克上的105毫米火炮。“老虎”终于可以发威了。正是靠着这批以色列自己改装的M4坦克,具有指挥天才的本·阿里根据战场形势,打破常规,将手中的两个坦克营集中起来,沿库赛马等地成功迁回到埃军后翼,实施突然袭击。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军在西奈半岛上的防线,被以军坦克突破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次战役,本·阿里的第7装甲旅,不但解了202伞兵旅之危,而且击溃了埃军主力,用时仅仅10小时。并与第37机械化旅一起,发挥M4坦克的巨大战斗力,席卷了整个西奈半岛。

另一个战线上,以色列军为了实现同英、法三方既定的战略意图,决定以第3特遣部队突击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格拉,威胁布防在西奈北部的埃军主力,积极地配合202伞兵旅在西奈半岛中部的进攻。阿布奥格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另外,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埃军在阿布奥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构筑了多个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战斗打响后,经历了长久而激烈的拉锯战,双方都没有能讨到丝毫便宜。

11月1日凌晨,急于想取得战斗突破的以色列军,再一次向阿布奥格拉发起更加激烈的进攻,但在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大规模集中的反击下,以军仍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无奈之余,以军总参谋部只好命令先头部队暂时停止进攻,等待装甲部队随后的火力支持。

很快,不负众望、承担着以色列人一切希望、装备了法国AMX-13型坦克的第37机械化旅终于赶到了。以色列军如虎添翼,立即把这些“及时雨”坦克派到具有战略意义的决战中。

走近AMX-13型坦克,我们就不难发现,聪明的以色列人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坦克是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沙龙将军在战争前线视察敌情

新发展动态,加强劣势装备水平的个中原因的。原来,在1954年,捷克与埃及就在苏联的协助下,订购了50辆坦克装甲车辆。因此,感觉到其装甲水平处于劣势的以色列立即作出了相应的反应,从法国进口200辆安装了76.2毫米火炮的AMX-13轻型坦克。AMX-13型坦克车体长4.88米、宽2.50米、高2.30米、底盘离地高度为0.37米,可以乘坐3名乘员,净重13吨,在战斗状态下装满了所需燃料和弹药能够达到15吨。AMX-13型坦克采用了液压式炮塔,在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采用手动的方式来应急。

炮塔后部设置了2个鼓形弹舱供弹,这些炮弹不但可以通过自动装弹的机构向火炮供弹,而且在发射炮弹之后,空弹壳还可以从炮塔后窗口自动抛出。此外,在炮塔的两侧还各装有2具烟幕弹发射器。

同时,采用了最大输出功率为250马力汽油机,因此,在AMX一13型坦克满载燃油的情况下,它能够以每小时60公里的最大速度在公路上连续行驶6-7个小时。但由于没有三防装置,AMX-13型坦克不能涉深水。因此,它的越障推进能力比较差。当前进的时候,只能够越过垂直高度为0.65米的障碍,后退时,只能够越过垂直高度为45米的障碍、宽度为1.6米的战壕和涉过0.6米深的水坑。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AMX13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大显身手


最终,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尽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两线作战是很危险的”。但目前,埃军却无奈地陷入了这样腹背受敌的困境。正当埃军主力由苏伊士河开进西奈,支援西奈半岛前线与以军激烈战斗将士,准备大规模反击的关键时刻,令埃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三者”插足。战斗打得正甜的紧要关头。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苏伊士”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立即停火,并落井下石,向埃及提出允许其两国军队进驻苏伊士运河区。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就派兵干涉。地道的趁火打劫!当然,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埃及,怎能屈辱地接受这样的无理要求呢?埃方严辞拒绝!遭到拒绝后,恼怒的英法空军,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狂轰乱炸。顺手牵羊,英法另外又摧毁了15个机场和数十个兵营。

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以一敌三,苏伊士运河战争

行进中的以军装甲部队


同时,英法还按最初的作战方案,轰炸了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瘫在原地,让他们永远地“呆”下去。幸运的是,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

在英法的最初空袭后,埃及总统纳塞尔就果断地做出决策,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西奈的守军迅速撤回至运河区。从而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避免埃军受到夹击的危险。这样,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埃军,虽受以军三面包围,仍然在夜色掩护下,充分利用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强大威力,集中火力,瞄准以军包围圈猛烈开火,在击毁以军数辆坦克后,抽个空当向阿里什方面撤去。

11月6日,在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后,交战双方再次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3月,以军队撤出了埃及。最终,以色列军撤离了西奈半岛,但成功地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从此以后,以色列在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以军完全达到战前制定的战略目标,以色列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