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寫吃讓人流口水,可萬能手抓餅裡,有著普通人的幸福

有人說,中國的作家,最會寫食物的,汪曾祺和梁實秋一定是前幾名。

兩位老先生要在是擱現在,肯定妥妥的大V美食博主。

一個東西好吃,怎麼好吃?哪兒好吃?因為什麼就好吃了,吃起來到底是什麼味兒,有人就很能用語言說清楚,說的別人看了很想吃到,想到要流口水。

要說中國哪位作家最會寫食物,汪曾琪和梁實秋一定是前幾名,要擱在現在新媒體時代,這兩位可算大v美食博主了,

有讀者說看梁實秋的文字會餓,看汪曾祺筆下的美食會饞,厲害的文字,能從你的眼睛一直寫進你的胃裡。


名家寫吃讓人流口水,可萬能手抓餅裡,有著普通人的幸福

一看就很餓了

東坡肉其實就是紅燒肉,功夫全在火候,先用猛火攻,大滾幾開,即加作料,用微火慢燉,湯汁略起小泡即可。東坡論煮肉法,雲鬚忌水,不得已時,可以濃茶烈酒代之。完全不加水是不行的,會焦糊粘鍋,但水不能多,要加大量黃酒。揚州燉肉,還要加一點高粱酒。加濃茶我試過,也吃不出有什麼特殊的味道。——汪曾祺

我看著這一段兒描寫,眼前不由就想起,一方紅肉油光鋥亮,在鍋裡冒著熱氣,旁邊的湯汁快燒乾了,咕嘟咕嘟的泡泡,不停地出現,不停地破開。

還想起小時候,媽媽做的紅燒肉,連著湯汁澆在米飯上,能比平時吃飯速度快一倍,多一碗。


名家寫吃讓人流口水,可萬能手抓餅裡,有著普通人的幸福

找不到符合的蝦餅圖,這個蝦滑的質感倒有點象

七分蝦肉要加三分豬板油,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加上一點點芡粉,捏成圓球,略按成厚厚的小圓餅狀。下油鍋炸,要用豬油,用溫油,炸出來白如凝脂,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

——梁實秋《水晶蝦餅》

現在超市裡,各種水產海鮮應有盡有,但從前可沒這麼好的條件。還記得,只有到過年的時候,餐桌上才看得見帶魚,媽媽把它們切成段炸好,吃的時候,擱碗裡,加點蔥薑絲等調料,大火蒸到軟爛,是我最喜歡的一道菜。過年走親戚,大多數餐桌上也都有,別人嫌有刺,正好便宜了我的胃。

蝦,是沒有見過的,後來,在婚宴上吃到,也是小小驚豔了一把。再後來給兒子加輔食,一隻蝦剝出肉來剁碎,摻在雞蛋裡蒸熟,小人兒吃得津津有味。

內陸地區,只能買到所謂的冰鮮,後來看多了無良商販,為保鮮活在水裡加某種物質,對人體特有害,就不敢多買。不過有一年去日照,才算吃到了真正的“鮮”蝦,水裡略煮,變紅了就撈出來,剝皮,只蘸醬油,已經有鮮掉眉毛之感。


名家寫吃讓人流口水,可萬能手抓餅裡,有著普通人的幸福

簡單一煎,快手早餐

每天早上,要起來給孩子做早餐,用得最多的,其實是方便的手抓餅。

最初,手抓餅在我眼中,是一種很貴的臺灣小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在街上流行起來,一時間,到處都掛著“臺灣手抓餅”的招牌。為什麼會覺得它貴呢?好像那時,它的價格抵得上早餐一碗胡辣湯加一個燒餅夾菜。

現在,超市裡多的是凍品,而它,也成了我家冰箱裡的常備。早起,拿出一個往電餅鐺裡一丟,連油都不用放,有的品牌,煎的過程,甚至自己會出點油。一面煎好後,翻個面打個雞蛋,等蛋液稍凝,另一面也差不多熟了,再翻面讓雞蛋稍煎下即可。

有時候,還會學著小吃攤兒的老闆,在煎的過程中,邊轉邊往中間擠,它起層更多,有一次煎得時間長了,變成一縷一縷的散開,還頗有些金絲餅的意思呢。

短視頻平臺上,美食博主們,更是把它玩出了花,當成能起酥的底兒,做得各種各樣。

取一張做底,另一張切成條,把蘋果切成小丁兒,用糖醃出水來,加塊黃油炒軟做餡兒,鋪在底子上,再把條交叉著擺到上面,封邊兒進烤箱,名叫“蘋果派”。

又有3張摞在一起,從兩頭兒各捲到中間,再切成小塊,烤出來就是蝴蝶酥。

還有種做法,是用餅將一根火腿腸捲起來,然後切成一段一段的,但是底部又不切斷,切完後左一個右一個扭一下,讓切面朝上,烤熟後,就像某種麵包。

總之創意還是挺多的。


名家寫吃讓人流口水,可萬能手抓餅裡,有著普通人的幸福

精緻擺盤,營養一餐

也有擔心過它的衛生和用油的問題,畢竟,現在食品安全不容忽視。自己試著和了面去做,按照某博主的方子,還用的一半冷水一半開水和出陰陽面來,做好餅胚凍到冰箱裡。兒子說,不如賣的好吃,也確實,煎的時候,怎麼也出不來人家那種層層感覺。

關於吃,要是展開來講,那真是一部悠長的歷史。

名家們的關於吃的文章,那描述總是讓人食指大動,特別家常的食物,似乎加有秘料,變得分外不同。那是文字的力量,激發著想象,味道從腦子裡出來,轉到嘴裡。

看《舌尖上的中國》,那視覺衝擊,讓人恨不得立刻出發,去到那些美食的發源地去大吃一頓。各平臺的美食視頻,也是最愛,關注了好多美食博主。最近大火的李子柒的,那姑娘似乎有種魔力。兒子也喜歡和我一起看,還指著她做的菜,要求我做給他吃。我們還喜歡她那把刀,不但能把土豆切成線一樣的細絲兒,還能砍開堅硬的竹子。

吃,之於我們,很日常,但又似乎有種不一般的儀式感,尤其是早餐,彷彿只有吃好這一頓,才能開啟真正的一天。

而這一餐一餐的家常飯裡,又滿滿都是愛,從媽媽延續到自己,又由自己延續到孩子。

能吃是幸,愛吃是福。三餐裡,藏著我們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