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原縣概況

海原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地理座標為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縣境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靖遠縣、會寧縣,北瀕中衛市沙坡頭區、同心縣。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總面積6899平方公里。總人口47.03萬人(2011年)。政府駐地海城鎮。

海原縣是集乾旱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的農業人口大縣,還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1年,海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16億元。

2008年,海原縣因"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境內有南華山、靈光寺等旅遊景點。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海原縣為戎人遊牧區,秦屬北地郡。

漢屬安定郡。

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

隋屬平涼郡。

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

五代時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

宋鹹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燬。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迴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

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禦千戶所。

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分為7鎮和6鄉。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3個鄉及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三十三年(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三十五年(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中國海原縣概況

天都山石窟

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

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

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

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

1985年12月,設立高臺、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黑城鎮正式更名為三河鎮。

2009年06月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地海城鎮。

地理環境

摺疊

位置境域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東與原洲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靖遠、會寧縣,北瀕中衛、同心縣。全縣國土面積6899平方公里。

摺疊

地形

海原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餘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

中國海原縣概況

海原縣

、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佈。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佔66%,土石山區佔1.6%,塬地佔4.4%,河谷川地佔20.9%,山地佔7.1%;天然林地4 .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摺疊

氣候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摺疊

土壤

海原縣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

自然資源

摺疊

林業資源

海原縣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佈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佈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佈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

摺疊

礦產資源

海原縣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去巖、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佔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佈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主要分佈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摺疊

水資源

海原縣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佈地震滑坡堰塞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