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VC沒有寒冬,因為根本沒有人民幣VC

本文作者:@青銳吳斌

最近幾個月,一直有人私信我,詢問“資本寒冬要來了,是不是人民幣VC都要完了”。甚至很多創業類媒體也不斷髮文傳播類似觀點。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類問題。因為,沒法對一個本來就基本不存在的群體去做評論。

怎麼定義“VC”?其實這個問題不但外行搞不清楚,甚至很多業內人士也說不太清楚。我個人認為,真正意義上的“VC”,起碼要符合幾個特徵:

一,投資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

二,敢於投資虧損且後續還要持續虧損的企業,幾年內不求盈利;

三,投資輪次以A輪、B輪為主,單項目投資金額在數百萬美元到數千萬美元(或等值人民幣)的範圍內。什麼是典型的VC?紅杉、IDG、經緯、晨興、DCM、金沙江這樣的機構算是。

如果是第一、第二點不符合,那一般稱為中國式PE(和國外的PE其實不一樣,只是叫的名字一樣),這類機構典型的是深創投、達晨創投、東方富海之類的,名字叫創投,其實並不投燒錢企業,基本不碰互聯網,搞製造業服務業比較多,更多是成長期投資和PreIPO玩法。

如果只是第三點不符合,那麼一般投得更早的不叫“VC”,叫“早期投資機構”、“天使投資機構”,這種典型的有真格、險峰、梅花、英諾之類的,以投天使和PreA為主。

投得更晚的,其實沒有一個明確叫法,可以算是美國式PE(以和前面那些區別),也可以叫“後期VC”,典型的是高瓴、華平、DST、淡馬錫這樣的機構,敢於數億美元投燒錢企業。

那麼,到底有沒有純人民幣VC的存在?我認為如果以群體標準來看, 是沒有的。事實上,募集一個真正能投A輪、B輪燒錢項目的人民幣基金,在過去十幾年,一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迄今為止,也就少數機構可以做到。

為什麼會是這種情況呢?大概可以歸納兩個點:

第一是退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奇葩的A股上市制度,必須連續幾年,每年淨利潤數千萬,才有資格申報IPO。而這裡面實際的利潤要求,要比字面上的要求還要高得多,沒有個大幾千萬淨利潤,想都別想。而這對於真正的平臺型或研發型的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是不可能的任務。

而假設你真的能賺錢,你還要面對中國式審核制,一堆從未做過企業,甚至都沒幹過投資的“專家”,來決定你是否能上市,很多罪名都可以是“莫須有”,所以最後等於拼人品。在這種情況下,這麼多年來,真正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的科技公司,都會傾向於境外IPO。

而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人民幣基金投資的企業,如果要轉VIE,這部分股權很可能就是出不去的,因為基金裡的LP並不統一,很多是政府和國企的錢,制度上就不能接受變成境外美元,三方和母基金的話也不一定接受。所以,最後這種事情一般是搞不定的,各種扯皮。

這最後的結果就是,人民幣和美元變成了兩條路線,拿人民幣的錢,就只能走A股。而A股哪裡能上平臺型的燒錢企業呢,不存在的。沒法退出,還怎麼投?事實上,最近十幾年中國那些回報最大的VC投資案例裡,那些幾百億,幾千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沒有一家是人民幣機構投的,清一色都是美元,境外上市。深創投、達晨這樣的機構,投了幾百個成長期項目,A股IPO,但都不是真正的VC投資,傳統行業居多,明星項目的回報率相對低很多(早期投資機構這個問題會好很多,因為很多是GP自己的錢或者個人朋友的錢,比較好解決,可以翻到境外)

第二是LP的問題。成立一支真正意義上的VC基金,最基礎的要求是封閉期8-12年,且額度可能要10億人民幣以上。而事實上,僅僅前面那一個要求,就把99%的市場化人民幣出資人嚇跑了。

國內的機構化LP其實非常不成熟,更多錢其實最終都是要通過個人理財用戶決策,而顯然這些人都是短期的投資者,且對GP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們更喜歡流動性高的二級市場基金,以及一些短平快套利的Pre IPO基金。

VC基金封閉期如此漫長流動性極差,且投資燒錢的互聯網項目,這確實讓理財人群無法接受。而且,這樣的機制下,GP團隊要搞各種灰色收入,LP也沒有辦法監控。確實有部分道德缺失的GP一直在這麼幹,這讓LP更加失望和不滿。在這種環境下,即使你各種努力募集到了一些這樣的錢,後面壓力也會非常大,LP有突然不出錢的,也有才投了1年就開始催著要退出的,各種麻煩,所以這個事情就很難了。有沒有其他募集選擇呢?也有,有少數幾個專業的母基金確實是不錯的,比如元禾等,但一般GP根本拿不到。

最後就剩下政府引導基金和對應的國企配置了。這部分錢本身是不錯的,尤其是上海、北京、杭州這樣的創業集中地,但同樣並不好拿,更多的政府引導基金在二三線城市。而奇葩的是,處於招商目的,地方政府又設置了完全不可能完成的“返投”指標,只有騙子GP才敢拿,因為本身就想好完不成了。所以,總結起來就是人民幣基本沒什麼可以支持VC的錢。

其實,人民幣機構和美元機構,人的智商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但是錢的性質決定了很多差別。退出方向和LP質量,決定著GP的行為,GP有時候是身不由己。

因為上述的原因,其實人民幣VC要做起來非常非常難,真的可以說,屈指可數。迄今為止,真正LP質量還不錯、條款比較友好的人民幣VC基金,都是在紅杉、IDG這類老牌頂級美元GP手裡。

而即使這些老牌美元GP手裡的人民幣基金,因為退出方向的限制,也更多地被用來投一些消費類、服務類項目,或者其他有收入能賺錢的項目(還是類人民幣PE的行為),而不是燒錢但未來回報巨大的互聯網項目,後者還是用真的美元VC基金來投的。就早期投資方面的創業來說,當前的人民幣環境還支持不了一個“純人民幣新VC”的產生。

過去幾年的一些最厲害的新GP,比如高榕,源碼,其實都是雙幣基金,仍然在用美元作為互聯網平臺項目投資的主力,人民幣一般不是投天使、PreA,就是投類PE的可賺收入和利潤的項目。青松、鐘鼎這樣的算是比較接近“人民幣新VC”的定位,但還是做不到像美元GP那樣的投資方式。所以我才說,作為群體來說,“人民幣VC”基本可以認為不存在。

然後說到資本寒冬對創業者的影響。這次的資本寒冬,拋開中國整體經濟的大問題,有兩個原因。

一是去槓桿,卡住了銀行理財資金的通道,使得LP沒有錢拿出來,GP自然就沒錢投資。

但是,其實這個情況對早期創業影響並不大。就早期投資機構而言,靠譜的早期機構很少會去拿銀行或者理財的錢,基本都是自有資金加一些成功創業富豪的錢。而VC方面,前面也說了,其實人民幣VC作為一個群體都不需要考慮,太少了。其實影響最大是一些中國式PE,這些機構的募集的3-5年期的短期基金,大量依靠銀行等渠道,被卡斷後影響很大。

而事實上,國內那些“XX資本”,大部分都是中國式PE,所以影響面確實是比較大的,但和互聯網和科技創業者並沒有什麼實質關係。他們只是經常不靠譜地來搶搶不靠譜早期項目,抬升一下估值,主要還是投後期項目。和科技創業者有關係的,早期投資機構和美元基金,並沒有受到太大打擊。

二是二級市場的低迷。美股漲了很多年,確實有調整的可能性,而加上貿易戰等因素,確實美股中概股和港股科技公司都遭遇了不斷下降的形勢。這個形勢,是對整個投資產業鏈都是有很大影響的。這邊開始跌,這邊銀行理財投PreIPO的錢被卡住只能扎堆上市,形成了惡性循環,越上越跌。

二級市場這種慘淡情況大概需要幾個月,會傳導到早期風險投資這塊。這個影響,無論是對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無論是對早期投資機構還是對VC,都是有一樣存在的。項目的估值肯定會下調,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我還是說,真正優秀的互聯網科技創業者,還是能融到資,因為早期投資機構和美元基金才是中國互聯網早期創業的支撐者,他們手裡還是有錢。

最後說一下對“人民幣VC”的看法。當然,未來還是有希望的,青銳也希望能逐漸做成一個VC,而不僅是一個早期投資機構(雖然我們有一個小型美元基金已經在投純互聯網VC項目,但顯然募集人民幣VC基金未來對我們更方便)。

人民幣VC要真正能做起來,只能依靠兩個條件:

其一是資本市場的變化,A股必須去除對IPO企業的利潤要求,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徹底廢除審核制,改成註冊制。這個不改,人民幣VC永遠都做不起來,最優質的互聯網偉大公司,都會和A股無緣,和人民幣LP無緣。

其二是必須培養出優質的LP,讓長期的錢入局。最典型的就是社保基金,社會基金是非常優質的長期的錢。其他的還有超級富豪的家族辦公室等等。

只有這樣,人民幣的質量才能和美元比拼,完全依託人民幣VC基金的GP才有可能崛起。當哪一天,很多本土GP都能募集封閉期10-12年,規模超過10億的基金,能投一筆1個億到燒錢的互聯網項目,且這些項目能在虧損時就A股上市,那才好說人民幣VC作為群體真的存在了。

人民幣VC沒有寒冬,因為根本沒有人民幣V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