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中秋的圓文化

中秋記載於周禮,興於唐朝,盛於宋朝,直到今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傳統佳節,國務院還將中秋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這個全球華人共同的必過之節,之所以長盛不衰,究竟是為什麼?這裡面折射出怎樣的文化傳承和時代內涵呢?

我們追溯中秋節的來源及其發展規律,祭月、賞月、團圓共聚是它的主要表現形式。中秋時節,月亮是圓的;與此相應,家庭成員也應該是團圓的,甚至節日必備的月餅、餈粑、水果也是圓的;古往今來,以中秋為題的詩詞歌賦都同樣強調一個“圓”字。古詩詞要麼描寫闔家團圓的心中喜悅,例如宋代米芾的《中秋登樓望月》詩曰:

目窮淮海滿如銀,

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撐損向西輪。

然而,更多的詩詞卻抒發的是親朋好友思念之情,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抒發了中秋節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寫下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篇。

細思中秋節其中文化內核,竟然都離不開一個“圓”字。

其實,月圓與月缺雖是自然現象,但折射出一對辯證關係。正像蘇東坡詩句所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從人的一生來講,理想與現實往往不對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心理需要平衡,從人類遷徙流動的必要性講,親友之間離離合合也是需要感情上的彌補的。所以,一個“圓”字,恰恰成為人們心靈嚮往歸宿。節日的安排,讓人們心理平衡在圓月上,感情寄託在團圓裡。

現在的中秋節,不僅沒有偏離一個“圓”字的文化內核,更增加了和諧的內涵。國家安排中秋節作為休假日,就是讓人民群眾家庭團圓,分享國家發展帶來的豐收喜悅,互相訴說生活、工作、事業帶來的焦慮或創傷,讓明月作證歡暢喜悅,讓圓月見證悲歡離合。而正是節日可以給人們釋放不如意條件,以求心理平衡;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希望,期許以後的日子會像中秋之月一樣美滿圓滿,那麼個人心結釋懷了,家庭和諧了,社會也就和諧了。

想到此時,我們會突然發現,圓滿不就是和諧的標誌嗎?

人類和諧需要畫個圓。追求幸福,給人生畫一個圓圓的句號;追求國泰民安,給國家畫一個圓圓的句號;構建人類共同體,給世界畫一個圓圓的句號。和諧自然已經成為中秋賞月中人人的思想寄託。

#一起過中秋,瓜分萬元大獎#

有感中秋的圓文化

注:本文圖片來自百度大全,感謝作者提供如此美圖。

#一起過中秋,瓜分萬元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