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中秋的圆文化

中秋记载于周礼,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直到今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佳节,国务院还将中秋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这个全球华人共同的必过之节,之所以长盛不衰,究竟是为什么?这里面折射出怎样的文化传承和时代内涵呢?

我们追溯中秋节的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祭月、赏月、团圆共聚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中秋时节,月亮是圆的;与此相应,家庭成员也应该是团圆的,甚至节日必备的月饼、糍粑、水果也是圆的;古往今来,以中秋为题的诗词歌赋都同样强调一个“圆”字。古诗词要么描写阖家团圆的心中喜悦,例如宋代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诗曰:

目穷淮海满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然而,更多的诗词却抒发的是亲朋好友思念之情,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抒发了中秋节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篇。

细思中秋节其中文化内核,竟然都离不开一个“圆”字。

其实,月圆与月缺虽是自然现象,但折射出一对辩证关系。正像苏东坡诗句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从人的一生来讲,理想与现实往往不对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心理需要平衡,从人类迁徙流动的必要性讲,亲友之间离离合合也是需要感情上的弥补的。所以,一个“圆”字,恰恰成为人们心灵向往归宿。节日的安排,让人们心理平衡在圆月上,感情寄托在团圆里。

现在的中秋节,不仅没有偏离一个“圆”字的文化内核,更增加了和谐的内涵。国家安排中秋节作为休假日,就是让人民群众家庭团圆,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丰收喜悦,互相诉说生活、工作、事业带来的焦虑或创伤,让明月作证欢畅喜悦,让圆月见证悲欢离合。而正是节日可以给人们释放不如意条件,以求心理平衡;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希望,期许以后的日子会像中秋之月一样美满圆满,那么个人心结释怀了,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想到此时,我们会突然发现,圆满不就是和谐的标志吗?

人类和谐需要画个圆。追求幸福,给人生画一个圆圆的句号;追求国泰民安,给国家画一个圆圆的句号;构建人类共同体,给世界画一个圆圆的句号。和谐自然已经成为中秋赏月中人人的思想寄托。

#一起过中秋,瓜分万元大奖#

有感中秋的圆文化

注:本文图片来自百度大全,感谢作者提供如此美图。

#一起过中秋,瓜分万元大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