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航拍圖

從資興高速資源高速路口下來,往資源縣中峰集鎮方向行駛不到1公里,在右手邊就就能看到一個古韻古色,寫有“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9個大字的牌樓。進入牌樓,新建的五公里長的騎行綠道像一條紅色綢帶圍繞在悠悠資江岸邊,兩公里長的東北紅松木棧道穿園而過;五層樓高的遊客接待中心裝扮一新,一批遊客正在參觀觀看宣傳片;在大莊田老王家的紅提採摘園裡,10多名遊客正在興趣盎然地一邊體驗紅提採摘,一邊拍照留念……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源“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牌樓

自2019年7月,資源縣啟動該縣首個田園綜合體——“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創建工作以來,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打造,今年9月下旬,資源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項目已通過桂林市考核組的考核驗收,一個集“農旅文”等各要素於一體的萬畝田園綜合體出現在資源中峰鎮的大地上,樹立起了廣西田園綜合體的“資源樣板”,開啟了資源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曾經的新農村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我們村已經大變樣咯。”說這話的是資源縣中峰鎮大莊田村村長李建華。李建華家所在的中峰鎮大莊田村位於中峰鎮西南部,與資源縣資源鎮交界。全村轄11個自然屯,24個村民小組,共1261戶,4206人。全村耕地面積4890畝,其中水田面積3850畝,旱地面積1040畝,人均約1.2畝的耕地面積在資源縣算得上是田地比較多的村子。但再多的田地沒有產業也是白搭。2002年以前,大莊田村的村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靠打工和種植水稻為此生計,雖然能吃飽飯,但口袋空空,離小康生活還相差很遠。

“以前田多也沒有用,大夥口袋乾癟癟的,村民就靠種植水稻養家餬口,農閒時間就去鎮裡和縣城打零工。” 李建華回憶說,“飯是夠吃飽,但口袋裡沒有錢啊。”他告訴記者,10多年前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源縣委書記韋紹藝(前排中)調研“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建設


窮則思變。2002年,大莊田村老王家屯的6戶村民帶頭在自己的地裡種上了紅提。紅提一年後開始掛果,當時一公斤紅提賣到了八九塊錢,這一消息震驚了大莊田村的村民。看到老王家屯的村民種紅提賺了錢,大莊田村村民紛紛跟種紅提,到2005年全村紅提種植面積就突破了1000畝。紅提成了大莊田村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你看我們村裡大多數人都建起小洋房,開上了小汽車,這都是前幾年種紅提得的錢。” 李建華樂呵呵地說。據他統計,截至去年底,大莊田村紅提種植面積超過了3500畝,村民人均年收入也超過了萬元。大莊田村2010年被自治區政府評為“廣西紅提村”、2012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榮譽稱號、2013年資源紅提發源地大莊田村老王家屯被評為“廣西特色名鎮名村”。

在大莊田村的帶領下,中峰鎮的紅提產業紅提種植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一大強農富民產業。據統計,中峰鎮去年紅提種植面積1.3萬多畝,總產量2.5萬多噸,產值上億元。

經過多年的發展,資源紅提產業雖然名聲在外,但過於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也遇到了瓶頸。如何整合大莊田村周邊的農旅資源,延長中峰紅提產業鏈,助推鄉村振興,成了資源縣委、縣政府考慮的重要問題。

“市委市政府在各縣區打造田園綜合體的做法十分貼合我們縣的實際發展,為我縣打破農村農業發展瓶頸,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指明瞭一條光明大道。”資源縣人民政府縣長譚玉成說。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源縣人民政府縣長譚玉成(左三)在“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調研蘑菇產業

“工農旅”深度融合發展,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搞了田園綜合體以後,我們的紅提更好賣了,價格也上來了。”今年8月中旬,中峰鎮大莊田村民王順華一邊忙著給到自己紅提園採摘紅提的遊客裝箱,一邊笑著跟記者聊起村裡新的變化。

據他介紹,“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創建後,不僅新建了遊道、旅遊廁所、停車場,美化了村裡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帶來了遊客,他家的紅提一大半都被前來遊玩的遊客買走了。“一起老闆來收是3塊多錢一斤,現在讓遊客自己去採摘,能賣到5元一斤。”王順華笑著說。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紅提是“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的支柱產業之一(唐玲玲/攝)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的創建,主要依託的就是中峰鎮的紅提產業。據瞭解,“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現有紅提產業1萬畝,輻射帶動周邊2.8萬畝。紅提種植全部採用採用大棚栽培、自動滴灌、黃板除蟲等現代化農業技術。

據瞭解,資源“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以大莊田村為中心,周圍輻射樂田灣、中峰、官田和楓木四個村委,項目規劃總面積達12平方公里,涵蓋中峰鎮5個行政村中32個自然村3472戶農戶。據介紹,該田園綜合體項目主要依託中峰發展成熟的紅提產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項目實行保護性開發,不破壞原有的生態和自然形態,致力於打造“農旅文”等各要素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盤活當地土地資源,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新修的紅色騎行道宛如一條綵綢沿資江延伸開去

“我們家是長期外出打工多年,去年聽說在我家的田旁邊搞一個田園綜合體惠民項目,我趕緊重新挖地種田,到時候可以給周邊的飯店、遊客提供瓜果蔬菜,我們在自家門口就能賺錢了。”“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大莊田村村民王小敏高興地說到。此外,還有譽為“橘中愛馬仕”的沃柑產業3000畝、紅心獼猴桃產業2000畝、藍莓產業100畝和草莓、蜜梨、板栗、中華聖果等15個採摘園,實現了一年四季花飄香,月月有果採。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龍勝各族自治縣人大到“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參觀學習

據瞭解,除了打造15個採摘體驗園外,該田園綜合體還要打造15家星級農家樂和10家星級民宿,實現農旅融合發展。“有了田園綜合體,我們農莊又‘活’過來了。”位於“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核心區的大沙洲休閒農莊老闆陳文明說。早在十多年前,陳文明就承包村裡的100多畝荒地,在大沙洲搞了農家樂。但由於遊客量不多,生意一直不紅不火,到2018年幾乎支撐不下去,準備轉讓。但“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的創建讓陳文明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如今,陳文明的大沙洲農家樂重新裝修擴建後,可以同時接待四五百人用餐,民宿10多間。據他介紹,現在每天自發來農莊吃的遊客越來越多,同時接旅行社的團餐服務,生意越來越好。

今年5月13日,資源縣首個黨員群眾初心教育基地在中峰鎮揭牌,初心館的建成,是“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又一大亮點。“把紅色旅遊融進鄉村美學,把讓遊客‘走進來留下來’和讓參觀者‘得啟發受教育’兩個目標有機融合,構築了集觀光、教育、休閒、體驗、運動等為一體的旅遊項目,也是紅色旅遊發展的系統創新。”資源縣委書記韋紹藝說。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源縣黨員群眾初心教育基地

如今,“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成了資源又一新的網紅旅遊景點,它與資源資江燈谷、資江漂流、天門山、八角寨、五排河漂流、十里平坦,以及接下將要創建的五排苗鄉田園綜合體一起,讓資源旅遊的明天更受期待。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不僅帶動果蔬種植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同時也讓資源的果蔬深加工企業鉚足了勁,“辣上皇”辣椒加工基地、紅託竹蓀基地紛紛入駐,各種果蔬深加工企業都擼起了袖子加油幹。紅紅的辣椒在這裡包裝,美味的竹蓀在這裡風乾,糯糯的百合在這裡成粉,廠房裡工人笑容滿面。

田園綜合體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產業園分紅”也讓流轉土地農民獲得了穩定的經濟來源,在坐擁綠水青山的同時,也能分享現代經濟發展的成果。隨著田園綜合體在當地落地建設,當地許多長期在外務工的群眾紛紛選擇留下就近就業。如今在中峰鎮的一些村屯,路、房、產業“次第開花”,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縣將‘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作為樣板示範,以點促面,帶動建設本縣第二個第三個田園綜合體項目,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韋紹藝滿懷信心地說。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開啟資源鄉村振興新篇章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牌樓入口鳥瞰圖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從最初立項到最終通過市裡考核驗收組的驗收,中間只用了短短一年多點的時間,創造了資源項目建設史上新的“資源速度”, 以實際行動踐行“以實幹論能力,以落實論水平”的桂林建設精神。

來源:微報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