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空城計,真的是司馬懿故意配合的嗎?

戀戀影視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書中說諸葛亮抓住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但細細想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司馬懿的情況。司馬懿公元179年出生,比諸葛亮大兩歲。其祖父司馬雋曾做過潁川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長官),父親司馬防曾擔任京兆尹(相當於現在首都的市長),其兄長司馬朗曾擔任主簿(相當於秘書長)。從其家庭背景來看,並沒有太雄厚的實力。曹操平定北方之後,獨攬大權,提拔他為文學掾,曹操徵漢中張魯時,他擔任主簿,也沒有軍政實權。曹操曾對程昱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久必為國家大禍”。可見,曹操在時,已察覺他的狼子野心,始終沒有給過他實權。長期以來,他深藏不露,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直到曹丕時,他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曹丕伐吳時,封尚書右僕射,總攬一切軍政大事。曹睿時,重用他擔任驃騎大將軍,總領雍涼兵馬。但受到朝中大臣猜忌,削職為民。但曹睿時的魏國已沒有了曹操時的那麼多能征慣戰的將領,曹真、曹休等輩均庸碌無能,連續敗給諸葛亮。曹睿不得已,只得起用司馬懿。司馬懿深知曹睿對他的態度:相信其才能,但懷疑其忠誠。他知道曹睿不可能將軍權放心地交給他。他也知道朝中大臣,大部都是向著曹氏的,沒有幾個人肯替他講話。他深知若想在朝中站穩腳跟,培植一幫自己的勢力,使得曹睿或其他姓曹的皇帝不敢輕易動他,然而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現在就殺死諸葛亮,滅掉蜀國,曹睿必然會“狡兔死,走狗烹”,他就再無出山的機會了,因而必須保證諸葛亮的安全。在當時的魏國,除了我司馬懿,沒有一個人可以和諸葛亮一比雌雄,只要諸葛亮活著,曹睿就不敢把我怎麼樣,雖然他可能奪我的權,免我的官,但肯定不會殺我,因為他要用我來對付諸葛亮,保全我就是保全曹睿自己。司馬懿深深懂得這種微妙的政治關係,他懂得消滅敵人重要,但保護自己更重要。同時,他必須讓曹睿明白:一、我司馬懿是能打仗的,比曹真他們能耐得多;二、諸葛亮厲害著呢,想短時間內消滅他,沒門兒;三、我可以和諸葛亮打個平手,別人可沒有這個本事,我雖然滅不了諸葛亮,但諸葛亮也休想侵佔魏國一寸土地。這就為他從長計議,以後再掌兵權打好了基礎。基於這些考慮,司馬懿第一次出戰諸葛亮的戰略設想就是:一、擊敗諸葛亮,逼他退回蜀國,但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二、保全諸葛亮的性命,讓他繼續威脅魏國的安全。

但這要做的滴水不漏,司馬懿一定要找一個機會放走諸葛亮,並且決不能讓人看出破綻,空城計是再好不過的機會了。兩國交兵,對方有多少兵馬,多少糧草,各個隘口都有誰把守,這些情報司馬懿不可能不蒐集,小小的西城能駐紮多少兵馬,司馬懿不可能不瞭解。再者說,孟達已死,街亭這麼重要的關口,也被魏軍佔領,就等於卡住了蜀軍的咽喉,魏軍已經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就算在西城輸給蜀軍一場,又能怎樣呢?蜀軍畢竟是長途跋涉,魏軍畢竟是家門口作戰,就是硬拖,也能將魏軍拖垮。因而看出司馬懿是真的要放走諸葛亮。然而奇就奇在,連司馬昭也沒有看出這其中的奧秘。我分析,就是在西城不放走諸葛亮,司馬懿還要找機會將其放走。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對司馬懿的瞭解雖說沒有司馬懿對他的瞭解那麼透徹,但克復中原,興復漢室,是蜀漢政權的基本國策,因而對魏國的重要軍政人物不可能不研究。司馬懿總領雍涼兵馬時,諸葛亮說:“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大患。”馬謖說:“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並使反間計令曹睿罷了他的官。這說明,在那時蜀國就已經關注司馬懿了。曹睿對司馬懿不放心,怕他有篡逆之心,諸葛亮是知道的。司馬懿有沒有篡逆之心,諸葛亮可能不清楚,但“諸葛亮存在,司馬懿就安全”這一點,諸葛亮應該能想到。所以他應該能判斷出,司馬懿不會殺他,也不會讓他贏。但他必須給司馬懿一個臺階下,否則司馬懿沒法放她走。這才是空城計能成功的政治基礎。

魏、蜀兩國實力對比相差懸殊,因而諸葛亮只能出奇制勝,然而有司馬懿存在,諸葛亮就沒有機會。而司馬懿的存在又對曹氏政權構成巨大威脅,曹睿不允許司馬懿坐大,可又無法抵擋諸葛亮的進攻,這就是曹睿、司馬懿、諸葛亮三者之間微妙的政治關係。只有透過這層輕紗才能看出空城計的究竟。


風鈴閣閣主


首先,歷史上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計,真正用過空城計的是曹操和趙雲,然後我們來分析演義中的空城計。

演義中,諸葛亮因為用兵失誤,被司馬懿大軍壓境,此時的諸葛亮手下只有不到一千兵馬在城裡,而司馬懿十萬大軍轉眼便到。諸葛亮迫於無奈只能假裝淡定的在城上撫琴,獨自面對司馬懿大軍。

司馬懿看見諸葛亮獨自撫琴,第一反應應該是疑惑,然後是懷疑,最後撤軍。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司馬懿的行為,身為統軍大帥,敵人的帥也就在眼前,觸手可及。即使是最穩重的主帥也沒有理由不去博一下,而司馬懿的選擇呢?當時他對兒子司馬師說:“諸葛亮一生從不行險,城內必有大軍埋伏。”司馬師卻說:“即使有伏兵,如此小城,也不過千人,衝進去,必可活捉諸葛亮!”司馬懿又說:“城外山上有伏兵,不可逗留,快撤!”

從司馬懿和兒子的對話,我們不難發現破綻,城外山上如有伏兵,也很可能遠水不能救近火,敵軍主帥身處險境,身邊兵不過千,即使真有埋伏,派出一萬精兵殺入城中,再命司馬師領剩餘軍隊防備山上伏兵,必可一戰功成,活捉諸葛亮。而他卻是乾脆利落的撤軍。可見他是故意的,故意放諸葛亮一馬。

兔死狗亨,司馬懿深明其理,所以如果真有諸葛亮的空城計,那司馬懿就是故意配合的。


隔壁老劉講歷史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 “ 空城計” 出自小說家之筆。

就三國故事整體而言, “ 空城計”的經典計謀是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的。

諸葛亮運用“ 空城計”驚退了司馬懿, 不但使諸葛亮免遭被擒, 也使司馬懿能鞏固自己的位置, 為今後奪取魏國政權創造機會, 可謂是雙贏的妙計。

為何上演“空城計”

《三國演義》的“ 空城計”, 描述諸葛亮在兵敗之際, 仍能以虛張聲勢的空城計, 嚇退魏國名將司馬懿, 安全地退回蜀國境內。

當時諸葛亮正處於街亭失守而退卻到西城之時, 身邊只有老弱兵卒2500 餘人, 而司馬懿擁有精兵 15 萬人。諸葛亮將西城城門大開, 自己端坐在城樓之上, 笑容可掬, 焚香操琴;城內四門各有百姓 20 餘人在低頭灑水掃地, 旁若無人。此情景竟然驚退了老謀深算、智勇兼備的司馬懿。

為何司馬懿被驚退?因為過去在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直接交戰中,諸葛亮是每戰必勝, 從未失手, 所以司馬懿心有餘悸, 得了恐“ 諸葛”症而被嚇跑了。

但細想一下, 我們會發現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1. 司馬懿與諸葛亮是同一時代的人, 即使是智商有差距也不是不具有可比性。在街亭之戰前, 魏主下詔司馬懿復職, 諸葛亮大驚曰 :“ 吾豈懼曹睿耶? 所患者唯司馬懿一人而已 。”以司馬懿身經百戰的經驗和思慮審慎的才智, 且有其聰明健壯 、曾識破街亭防守漏洞的兩個兒子助陣, 如何能輕易被一個騙局所欺騙。
  2. 諸葛亮所設的空城計看似天衣無縫, 實則存有破綻。士兵假扮的百姓不可能裝得很像 ;敵兵壓境給士兵造成巨大的壓力, 使士兵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不可能很正常,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如何能看不出?
  3. 如果這是諸葛亮的用兵之計, 連普通人都能想到, 司馬懿可以分兵 3 萬人試攻城內, 以探虛實, 餘下 12 萬人在城外埋伏, 更何況是智勇兼備的司馬懿呢。
  4. 假如城中有埋伏, 也可以召來神箭手射殺城上的諸葛亮或製造一些騷動以觀其變。

所以說, 諸葛亮的“ 空城計” 對別人而言可能是個騙局, 但對司馬懿而言則不可能是個騙局;司馬懿不是被“ 空城計”嚇跑的, 是識破了“ 空城計”而主動撤兵的

諸葛亮對敵情的分析

司馬懿目前失去朝中權力, 且受朝中曹姓和夏侯姓權臣的排擠

在諸葛亮進攻魏國之前, 司馬懿一直處於被排擠而賦閒狀態。這次能重掌兵權, 要感謝諸葛亮進攻魏國之舉。即司馬懿現在的敵人除了坐困危城的諸葛亮外, 最具威脅的是朝中眾權臣。眼前如果消滅掉諸葛亮, 便無疑宣告自己已喪失利用價值, 朝中眾權臣還會加以迫害, 魏明帝會再次削去其兵權, 所謂“ 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司馬懿如果殲滅諸葛亮, 取得作戰勝利, 充其量博得“ 用兵如神”的美譽。而司馬懿的鴻志不在於此, 其更重要的目標是執掌神器, 為天下之主。

司馬懿的目標是要獲得朝中的權柄, 乃至皇位。而魏明帝則希望擊敗諸葛亮, 進軍蜀境, 完成統一天下大業。這種君臣之間的目標差異和心理猜疑為諸葛亮提供了活動空間。

司馬懿自街亭之戰擊敗馬謖而追擊諸葛亮時, 想必心中是極其矛盾和痛苦的, 當時雖獲得重用, 但“ 鳥盡弓藏” 的陰影與恐懼早已掩蓋了獲勝的喜悅。

諸葛亮對其競爭對手司馬懿的內心世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所以擺出一個其實是漏洞百出的“ 空城計”, 以讓司馬懿下臺階, 擺脫其所處困境。

司馬懿的判斷

“ 亮平生謹慎, 不曾冒險” 。從歷史交戰序列資料看, 諸葛亮從沒有失誤過, 每戰必穩操勝券, 以此推測“ 空城”非空城, 裡面定有埋伏。

“ 今城門大開, 必有埋伏;吾兵若進, 中其計也” 。諸葛亮熟知兵法, 懂得兵法所說的“ 實則虛之, 虛則實之”的道理。

撤退時遭到由張苞和關興各帶領的三千精兵的伏擊。諸葛亮在城外設有伏兵, 證實了司馬懿的城內“ 確有埋伏”的判斷。

只有諸葛亮出“ 空城計”的策略, 司馬懿出“ 不打”的策略, 才是一個雙贏的對局

放諸葛亮回境, 自己則班師回朝後, 極力誇大諸葛亮的用兵如何厲害, 以便繼續掌握兵權, 這應是司馬懿此時的最佳選擇。

所以,剛哥認為“ 空城計”是個恰到好處的騙計, 它欺騙了除諸葛亮和司馬懿以外的所有人。兩個人可以”順坡下驢“,是心領神會的默契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