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果果
這個是個困擾無所家長的問題,說起孩子打人這事,很多爸爸媽媽都頭疼。孩子被打了,父母糾結“要不要教他打回去”;孩子愛打別人,父母也擔心。
比如有一位家長給我留言說:我的孩子3歲5個月,平時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兒,還會主動攻擊別人,比如推開、用腳踢、拿小木棍戳別人,每次我都會阻止並要求她道歉,她也會道歉,但下次還會犯,我該怎麼糾正她呢?
首先說明一點,不論是“孩子被打怎麼辦”,還是“孩子打人怎麼辦”,都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情不同,每次發生肢體衝突的原因、場景也不同。
那麼,難道我們只能束手無策了嗎?不,我們可以瞭解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分析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並且在孩子有攻擊行為時做出態度堅定的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打好“預防針”。
1.
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恰當方式
我們得承認,人類天生是有攻擊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攻擊行為。比如一兩歲的寶寶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推或打任何阻礙他們的人。還有些孩子會保護自己的“地盤”而攻擊“入侵者”。
比如我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次到小朋友家玩,在那個小朋友的帳篷裡面玩玩具,對方搶她的玩具,一把就把她推倒了。
三四歲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理解別人的感受,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傷害別人的情況,比如打人、罵人等。
我們知道,人的大腦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額葉遠遠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孩子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為容易衝動。 另外,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不能解決問題就大發脾氣。
一般來說,孩子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可能會攻擊別人:
一種情況是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孩子正在看電視,奶奶把電視關掉,孩子就衝奶奶發火,一通拳打腳踢。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比如兩個小朋友爭搶一個玩具,搶著搶著就動手往人臉上招呼,又抓又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已經習慣性打人。在幼兒園裡,總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愛招惹別人,一會兒揪這個孩子的頭髮,一會兒又去踢那個孩子的屁股。老師一時沒看住,他就把同學的玩具搶走扔到地上。
有家長可能會說,我們引導孩子反擊時控制好力道就好了。問題是,我們往往會低估打人時自己所用的力道。作為打人者,我們的大腦會提前知道打的力道,手上傳來的反饋——也就是疼痛感——會被大腦抑制,因此感覺不是那麼痛。但是被打的那個人沒有這個抑制機制,會感覺特別痛。
小孩打人時也會低估對方感受到的力道和痛苦,結果越打越用力。
打人會讓同伴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印象。我女兒所在幼兒園做過內部調查,讓每個小朋友列出三個最喜歡的小朋友和三個最不喜歡的小朋友。哪些小朋友最不被喜歡呢?結果是幾個調皮的、經常撩打別的小朋友的孩子。
2
孩子正在打人,怎麼辦?
看到孩子正在打人,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立刻堅決地制止。注意,態度要堅定,握住孩子的手,帶他離開“打人現場”,稍微遠一點。這樣能幫他的情緒“降溫”。
然後,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顧事件,幫助他解決問題。我在前面說過,孩子可能因為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夠而付諸暴力。他們的前額葉沒有發育成熟,我們大人這時應該充當孩子的前額葉,幫助他理性思考。
我們要理解孩子,幫助他梳理問題所在,然後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
比如,孩子因為跟小朋友搶玩具而打架,你可以這樣跟他回顧:
“你剛才非常生氣。你想玩那個小汽車,他卻不給你。”這樣說, 孩子感覺被認同,可能開始平靜下來。
接著,你可以邀請孩子想辦法:“你想玩小汽車,其實還可以想 其他辦法。跟他商量一下,用其他玩具跟他交換。要不然,輪流玩也行。或者,你還有什麼辦法?”
當孩子開動腦筋開始想辦法,他的理性腦啟動,就不再受制於情緒腦。即使孩子並沒有想出其他方案,也會更加冷靜。
孩子冷靜下來後,別忘了提醒他跟對方道歉。道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培養孩子的一種社會能力,讓孩子學會表達友好。
還是剛才的例子,孩子冷靜下來後就可以很自然地帶著你們的“方案”去找對方。你可以教孩子:“看,他很傷心,因為你打他了。可以讓他開心一點嗎?你去說‘對不起’,兩個人拉拉手吧。你們輪流玩這個小汽車,好不好?”
在這一點上,本節開始提到的那位給我留言的媽媽做得很好,她會阻止孩子攻擊別人,也會提醒孩子道歉。不過,孩子有了“打人”的習慣怎麼辦? 我要說的是,功夫在平時。有時候會有爸爸媽媽跟我說:“Dr.魏,我用過你說的方法,不管用。”我再聲明一下,沒有什麼方法是萬能的。
育兒的功夫關鍵在平時,在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3
為孩子提供非暴力的成長環境
如果孩子愛打人,首先家長要反思,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有沒有鼓勵暴力的因素?
比如,孩子打了長輩,有的長輩會跟孩子用開玩笑的語氣說:“呀,你敢打長輩,小壞蛋!”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可以用“打”來獲得關注。
另一種極端的方式是,一看到孩子打人,家長就覺得特別氣憤,揍孩子一頓,用懲罰的方法讓孩子“長記性”。這樣本身就是給孩子做錯誤示範,讓孩子以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孩子可能會想:“爸爸媽媽比我高大、有力氣,他們可以教訓我,我也可以教訓比我矮、比我小的人。”
此外,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純粹講道理也不太行得通,他們可能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如果能用一些載體把道理“生動化”,效果會更好。
有一位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她的班級常備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牙不是用來咬人的》。對於有暴力行為的小朋友,老師會和他一起讀,還會讓他把書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
還有一個小妙招,可以把手和腳想象成兩個人,告訴孩子“手先生”和“腳先生”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孩子要讓“手先生”和“腳先生”遵守規則。打人的時候,是“手先生”不聽話了。
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約定一個“暗號”:手握拳、再張開,表示提示“手先生” 不要打人。等到孩子以後真的快要發脾氣的時候,在孩子面前握拳、 再張開,提醒孩子“手先生”不要打人。三四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並遵守這樣的“暗號”提示了。
前面分析過,孩子打人還可能是因為他習慣於直接用暴力的方式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慾望。這種表達方式是後天習得的,可能是表達了一次以後沒有被制止,甚至得到了好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孩子的行為。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表達情緒和慾望可以,但是要用恰當的方式, 暴力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而應該用更多非暴力的溝通方法。
我是蓓蓓媽
您好,我是Lulu老師,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自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哭了,還不懂得還手,家長們的心情可想而知,肯定生氣!必須生氣!
我們首先聊聊,您為什麼生氣?
- 你看,這誰家熊孩子,也不管管?怎麼可以隨便打人呢?
- 再看看自家寶貝:你咋這麼不爭氣?別人打你,你不敢還手,咋還不知道躲?怒其不爭啊!
但是,無論家長怎麼生氣,孩子的表現就擺在那裡,我們必須要儘快幫助他們學會如何獨自正確應對這種情況。
一、我們首先了解,在幼兒社交中,孩子會表現出以下幾種不同的社交類型:
1、有攻擊性的孩子:打人、罵人、脾氣急躁、“動手”快過“動嘴”,但是往往是群體裡的孩子王;
2、沒存在感的孩子:性格內向、沉默、喜歡獨來獨往,屬於群體裡的小透明;
3、沒主見的孩子:特別容易被群體價值觀左右、喜歡追隨應和他人。
4、受欺負的孩子:自卑、習慣性妥協,忍讓、寧可自己委屈也不敢反抗
二、然後再看看:受欺負的孩子該如何逆襲
1、首先父母不能當著孩子面替他強出頭,這樣做,會有幾種後果:
- 孩子永遠依賴父母替他解決困難,那麼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的表現還是這樣的;
- 父母替孩子出頭,潛意識裡就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受氣包,自己就是不行,這樣會讓孩子更加自卑;
- 孩子不僅“受欺負”,最後慢慢的還會變的“沒主見”!
2、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做孩子的後盾(注意這個操作的流程)
第一句話要問孩子:剛剛小朋友打你,你害怕嗎?(記住:此刻不是問他是不是生氣,因為他不敢還手首先是因為害怕!)
孩子說害怕的時候,我們要抱抱她,告訴她,有媽媽(爸爸)在,不害怕!這是確認孩子的問題。
第二句話才問孩子:那現在,你生氣嗎?
孩子說生氣的時候,我們要眼神堅定的回應他:是的,媽媽(爸爸)也很生氣。所以,我們會幫助你的。這是同理孩子的情緒。
第三句話再問孩子:那你覺得他打你對嗎?
鼓勵孩子把心裡話說出來!然後植入正確的價值觀:是的,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小朋友應該學會道歉,如果不道歉,是要被批評的。
這是給孩子正向的支持。
最後問孩子:你希望他向他道歉嗎?
如果孩子明確表示希望得到道歉。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牽著孩子的手,走到打人的小朋友以及對方家長面前,蹲下來,把自己娃拉靠在自己的懷裡,然後鼓勵孩子對打人的小朋友提出要求:
你剛剛打我是不對的,你應該和我道歉!
用行動給孩子撐腰!
這就是幫助“受欺負”孩子逆襲的完整過程。
第一次,孩子可能還做不到,但是每一次我們都這樣鼓勵他,引導他,慢慢孩子就知道,獲得別人道歉,是一種正當的要求,有爸爸媽媽支持我!
除了在現場及時引導之外,平時在家,我們也需要重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自信心。
一、平時在家,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個自我照顧能力強的孩子,在外面會更自信!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沒有什麼是難得到他們的。
二、平時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自己做主的機會
- 逛街買東西,讓孩子去買單;
- 吃飯,讓孩子自己做主點一份他們喜歡吃的菜;
- 孩子在玩、做遊戲的時候,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父母不要在旁邊指手畫腳的;
- .......
三、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或者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他人
- 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
-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他人,是為了不給孩子留下一個“那個人好厲害,我惹不起他”的錯覺。
很多家長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們不教孩子直接打回去?!
我很誠懇的告訴您:
- 您的孩子肯定打不過他,如果打得過,他早打回去了!(不敢還手的孩子,絕大部分原因是打不過)
- 就算您的孩子打得過他,而且很聽話的打回去了!但是如果因此讓孩子認為:“打”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那就麻煩了,您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就變成那個“打人的孩子”
- 習慣打人、欺負人的孩子,總會遇到一個比自己更厲害的,您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陷入這種惡循環吧?
- 孩子被欺負了,不敢還手,這個不是孩子動手能力的問題,而是孩子的性格問題。所以,先幫孩子建立“自信”“獨立”“勇敢”的個性,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自然解決了!
幼兒教育lulu老師
如果是我的女兒被別的小朋友打了,只知道站在那裡哭不還手,我會怎麼做呢?
首先,我會很憤怒;其次,我會去了解孩子被打的原因。總之,我不會教導孩子還手打回去,我會教導孩子先學會保護自己。
01孩子被打後哭泣,父母憤怒都是正常的情緒表達
兩個孩子的矛盾上升到人身攻擊的時候,我相信,被打的一方之所以哭泣,很大程度上不是來源於身體的疼痛,而是來源於情感上的傷害,比如委屈、傷心等負面情緒。
孩子被打後哭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他們通過哭泣把內心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那麼,正常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哭泣,第一反應肯定是憤怒,畢竟自己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裡怕化養大的孩子,都捨不得讓他受一丁點委屈,卻被別人打了,能不憤怒嗎?
這種憤怒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達,但是,憤怒並不代表就一定會失去理智。
心理學家認為:情緒表達會讓自己覺得更加輕鬆和自由。
但是人們往往會抑制自己的情緒、掩飾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也會阻止自己以藝術化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情緒表達對於心身健康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臨床心理學家發現,適當的情緒表達會讓人擺脫束縛重獲自由。
此外,情緒表達也會讓人們獲得更完整的幸福感,即使是一種主觀的幸福。
因此,我會冷靜、客觀地觀察,不會急於出面,會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能力。
02孩子被打,父母要先了解孩子被打的原因
別拿什麼“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大道理放在孩子身上,因為“熊孩子”對於某些大道理來說真的就是“絕緣體”的。
我們要明白,很多時候,孩子會有打人、推人、踢人的行為,這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也是他們遊戲的一部分。
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是對事不對人的,並且他們也不會因此記仇。
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兩個小夥伴前一秒還打得哭哭啼啼,後一秒就又玩在一塊兒的情形嗎?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二寶去遊樂場玩沙池,二寶沒有玩多久就被一個比他還小的小朋友打哭了(其實就是拍了一下),原因就是那個小朋友想跟他交換他手中的青蛙造型小鏟子,二寶不願意。
我看到後,選擇這樣引導二寶:“這個青蛙小鏟子我們已經玩過了,我們再換別的動物小鏟子玩好不好,這樣就可以和很多小動物一起玩了,而小青蛙也能和更多的小朋友玩了?”
二寶停止了哭泣,很高興的和那個小朋友交換了小鏟子,最後兩人不僅開心的玩到一起去了,還有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他們,相互交換著動物造型小鏟子一起玩著沙子。
因此,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一味地保護、偏袒孩子,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自己。孩子本來可以通過和夥伴之間的衝突來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但是父母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以至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更不能在與人交往中認識到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03孩子被打,還手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平時,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都有給他灌輸過類似“沒事不挑事,遇事不怕事”的教育理念,但是,這個很顯然不能用在孩子的矛盾衝突上。
作為父母,我不會教導孩子還手打回去的,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拳頭有可能沒有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反而會把矛盾上升到家長之間的矛盾衝突了。
我會教育孩子,在被打的時候如何先學會自衛。如果只是因為某個玩具的小爭執或推搡,就主動選擇避開,吃這樣的小虧並不代表著就是“怕事認慫”,因為哪怕你有理,但是面對的是一個“熊孩子”,再大的理都不管用,真的就跟“秀才遇到兵”一個道理。
俗話說,吃虧是福,原因之一就是說吃虧的人都是大度的人,都是容忍的人,都是有心胸的人,一般這樣的人都是有福相的人,也會被大部分人喜歡和認可。因為吃虧,所以有了別的好的回報,所以是福氣。
有一次,大寶帶著她心愛的玩具去遊樂場陪二寶一起玩耍,一個跟二寶一樣大的小朋友就“盯”上了大寶的玩具,抓住她的衣服纏著她要拿,把大寶急得“哇哇哭”,我聽到她的哭聲後是真哭笑不得。
我知道大寶是個特別有原則的孩子,她的東西若是她不願意分享,誰勸說都沒有用,所以,我沒有勸說她分享而是跟她說:“你可以去找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告狀`呀。”
後面大寶不知跟那個小朋友的父母說了啥,小朋友的父母也是哭笑不得的把小朋友強行抱走了。
如果一開始我幫著大寶拉開那個小朋友的手,最後可能就是小朋友傷心的哭泣,進而引來了他的父母,如果他的父母是個不分三七二十一就覺得自家孩子受了委屈的話,我想,哪怕我們是有理的一方,最終都要上升到父母的矛盾了。
如果孩子之間只要一發生矛盾,父母就去幹涉,就會剝奪他們自己探索、自我學習的權利,更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什麼事情都要父母替他們解決,一有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
因此,我們說,成長是孩子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
後語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沒必要急於加入孩子的衝突,即使孩子吃虧了,也很正常。
吃了虧,孩子就會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也能想出更好的辦法來適應周圍的環境。
與其教導孩子還手打回去,不如教導孩子被打前先學會自我保護。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