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像瓶中水,若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這瓶水不得安寧,索性記住

一水猶如三面古鏡,觀照人生的不同趨向,何時何地應當何去何從,某時某刻應當如何運用寶鑑以自照、自知、自處。

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道法自然,大自然中蘊含了很多哲理,人們要善於發現和學習。

“到江送客掉,出嶽潤民田”,南懷瑾老師十分推崇水的厚德載物。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使萬物得其潤澤,而不與萬物爭利。永遠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世界中,寧願自居下流,藏垢納汙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正所謂“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煩惱像瓶中水,若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這瓶水不得安寧,索性記住


“幾於道”的“幾”字,值得推敲,並非說若水的德性,便合於道了。老子只是拿水與物不爭的善性一面,來說明它幾乎近於道的修為而已。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所謂“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所謂“心善淵”;行為舉止同水一般助長萬物生靈,所謂“與善仁”;言語如潮水一樣準則有信,所謂“言善信”;立身處世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所謂“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所謂“事善能”;把握機會,及時而動,做到同水一樣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澄止,所謂“動善時”;遵循水的基本原則,與物無爭,與世無爭,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古代,一位官員被革職遣返,他心中苦悶無處排解,便來到一位禪師的法堂。禪師靜靜聽完了此人的傾訴,將他帶入自己的禪房之中,桌上放著一瓶水。禪師微笑著說:“你看這隻花瓶,它已經放置在這裡許久了,幾乎每天都有塵埃灰燼落在裡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這是何故嗎?”此人思索良久,彷彿要將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瓶底了。”  

禪師點點頭:“世間煩惱之事數之不盡,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揮之不去,那就索性記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汙染,反而更加純淨了。”官員恍然大悟。

煩惱像瓶中水,若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這瓶水不得安寧,索性記住


佛說“大海不容死屍”,說明水性至潔,表面藏垢納汙,實質卻水淨沙明,晶瑩剔透,至淨至剛,不為外物所染。儒家觀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因其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有義;浩大無盡,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正直;無孔不入,明察;發源必自西,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善於變化。

南懷瑾老師逐一解讀儒、佛、道三家聖哲對水的讚語,讀出了不同的深意:儒家精進利生,道家謙下養生,佛家聖淨無生。一水猶如三面古鏡,觀照人生的不同趨向,何時何地應當何去何從,某時某刻應當如何運用寶鑑以自照、自知、自處。

觀水學做人。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和其光,同其塵,愈深邃愈安靜;至柔而有骨,執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齊心合力,激濁揚清,義無反顧;靈活處世,不拘泥於形式,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因機而動,生機無限;清澈透明,潔身自好,纖塵不染;一視同仁,不平則鳴;潤澤萬物,有容乃大,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從水中可以領會人生的許多道理。人們如果能將水的特性移植到自身的品德修養方面,就可以達到“上善”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