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老人自掏腰包建設小廣場

住渦陽縣標裡鎮汪莊村的嶽金敬是一位五保老人,2016年,他申報了貧困戶。經過自己的努力,在第二年順利脫貧。

  嶽金敬家門口沿路原來是個臭水溝。不僅影響周邊群眾生活,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今年3月,嶽金敬自掏腰包,拿出13000元錢,找車拉土把臭水坑墊上,然後又買來水泥、砂石等材料,歷經半個月時間,將水坑改造成了一個近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廣場的建成,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方便村民進行身體鍛鍊。

貧困老人自掏腰包建設小廣場

  嶽金敬在小廣場上歇息

  貧困戶自強不息努力脫貧

  2015年,66歲的嶽金敬被查出肝硬化,進行了手術後,身體雖康復,但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此後,嶽金敬艱難維持著生活,由於沒有文化,自幼家中貧寒,又加上弟兄多,雖然自身很努力,但一直未能成家。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村幹部協助老人成功申報了貧困戶,辦理了慢性病證件。嶽金敬樸實勤勞,是個閒不住的人,他自主經營1.7畝承包地,在自家院外搭建起一個養殖棚,搞起了養殖,有雞、鴨、鵝,還有羊,還在自家房屋內開了個代銷點。

  自嶽金敬成為貧困戶以來,老人先後享受了多項扶貧政策和政府保障措施,有產業扶助資金1700元,五保金每年4310元,種植養殖補貼每年5000元,糧補每年100多元,2017年還落實了房屋修繕項目,政府補貼資金6000元,鎮村還幫助老人辦理了慢性病證,老人可以享受健康脫貧“180”政策和慢性病其它扶貧政策。

  這些扶貧政策的落實,讓老人有了穩定可靠的收入,日常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醫療也得到了保障。老人一生勤勞樸實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甘貧窮和落伍,他養殖了100多隻雞鴨鵝,10多隻羊,再加上經營承包土地的收入,不僅順利實現了脫貧,還成為自身動力激發的脫貧奔富典型,也是標裡鎮脫貧不等不靠的典型。

  自掏腰包將路邊水坑改為小廣場

  “我家門口原先有個臭水坑,就在大路邊上,不僅影響周邊群眾生活,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一想到這,我心裡就不安穩。”據瞭解,嶽金敬的家門口,是村裡的一條主幹道,大夥出行都要經過這條路,這條路的邊上,是一條深溝。溝裡還時常發出臭氣,特別是夏天,嚴重影響著周邊群眾的生活。

  同時,他還注意到,這些年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勞作之餘、茶餘飯後,很多人都會到村西頭的馬路上步行鍛鍊,特別是一些大媽們,看到城裡人和集市上的人跳廣場舞,都躍躍欲試,很想過一把跳舞癮。此時,嶽金敬萌生了一個想法:建一個小廣場,讓人們健身、娛樂有去處。那個廢舊坑就是個好地方,將廢坑改造成小廣場,既整治了環境,又提供了場所。

  想到了就做。2018年3月,嶽金敬自掏腰包,拿出13000元錢,找車拉土把臭水坑填上,然後又買來水泥、砂石等材料,找來施工隊,歷經半個月時間,一個近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建成了,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方便村民進行身體鍛鍊。自此,便有三五成群的人們聚集在這兒,談笑風生敘家常,每當傍晚,人們伴隨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嶽金敬看到這些情景,心裡甭提多舒服了。

  善良樸實得到村民一致認可

  9月11日晚上,在小廣場上,10多名村民跟著音樂節奏,跳起了廣場舞。他們雖然舞姿不夠嫻熟流暢,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快樂。望著整潔的小廣場,嶽金敬又有了新念想。他想在廣場上裝置些健身器材,再攢些錢,一定要把健身器材裝上。他還想找個舞蹈教練,教一教、帶一帶村民們,讓想跳的都會跳,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鍛鍊。

  老人的想法,引起了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的關注。鎮文化站負責人表示,為他們找個舞蹈教練,好好教教他們;再向上級部門積極反映,爭取為他們的廣場免費配置一套健身器材和一組音響設備。嶽金敬聽到這些,更是喜不自禁,為村民們叫好。

  採訪中,一些村民向記者介紹,嶽金敬平時就是一個熱心人。熱情、樸實、善良是他的秉性。誰家有困難,他都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他在家裡辦了個代銷點,批發購進些油米醬醋等家庭生活經常使用的日用品,村民來購買,全部是他的批發價賣出,不多收一分錢。村裡的人說,一些行動不方便的老人,這下可方便了,不僅可以買到更實惠的東西,還不用到集市上來回折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